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避难疏散场所的类型及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避难疏散场所是市民避难行动和避难生活的空间。避难的安全性、时效性、成功性不仅取决于防灾减灾指挥机构的组织、指示、引导、劝告和市民的综合防灾意识、承载能力强弱以及志愿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影响力、号召力,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避难疏散场所的综合防灾能力、安全措施与安全保障、减灾资源的支持力度等。  相似文献   

2.
城市灾害避难系列讲座 避难所的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保障是规划、建设避难疏散场所以及组织、管理避难行动和避难生活的核心问题。避难疏散场所必须进行环境、规模与设施安全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市区危险度和避难疏散场所安全度。  相似文献   

3.
城市必须规划建设避难疏散场所,否则,在严重灾害发生时,或者产生严重的次生灾害时,会给灾后城市管理与抗灾救灾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规划指标要求 一些严重灾害后,市民的避难行动极为混乱,和灾前没有规划建设避难疏散场所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4.
城市必须规划建设避难疏散场所,否则,在严重灾害发生时,或者产生严重的次生灾害时,会给灾后城市管理与抗灾救灾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规划指标要求一些严重灾害后,市民的避难行动极为混乱,  相似文献   

5.
为优化震后城市老旧片区中长期避难疏散阶段避难效率和资源分布,考虑避难场所服务覆盖交叉区域内人员疏散的无序性,以某城市典型老城片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震后人员远程疏散特性及中长期避难需求建立固定避难场所吸引度体系,并通过NetLogo多智能体动态仿真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避难场所服务半径为0.8 km、1.0 km和1.2 km时,片区内人员均可在49 min内完成疏散,满足规范中对于固定避难1 h内疏散时长的要求,疏散效率较优。基于优化的服务半径和人员疏散需求,对避难场所场地风险、有效面积、避难设施进一步量性优化,为片区固定避难场所合理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识别关键应急避难场所是抵御设施失效和服务功能丧失对应急服务系统所构成损害的重要手段。以往基于设施中断模型的关键应急避难场所识别问题的处理,忽略了疏散时交通网络会处于拥挤状态,道路行程阻抗与交通网络流量相关联这一现象。针对拥挤交通网络中关键应急避难场所识别问题,假设疏散者能够选择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并可根据交通拥挤状况选择最短路径到达,构建基于交通网络流均衡约束的应急避难场所中断单层优化模型。将部分非线性约束转化为一定条件下的线性约束,通过CPLEX优化软件进行求解。算例路网计算表明,较非拥挤交通网络,拥挤条件下关键应急避难场所中断对系统造成的影响被低估了64.4%。  相似文献   

7.
有毒气体泄漏时,疏散和就地避难都是保护人员安全的有效行动。当疏散行动无效时,此时可考虑进行就地避难,应急决策者必须准确认识就地避难的可靠性。文中模拟分析了渗透吸附作用、换气次数、避难室空间体积、有效吸附面积对避难室内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渗透吸附作用的存在明显降低了室内浓度,且强度越大浓度越低;换气次数越小,浓度越低;避难室空间越大,浓度越低,但影响不明显;吸附面积与空间体积之比越大,浓度下降越明显;毒负荷指数越大,规定暴露时间内避难室内毒负荷上升越缓慢。最后确定了特定场景下避难室最佳换气次数。  相似文献   

8.
日本从江户时期就建救援简易房避难,经过多次地震灾害的避难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特别是阪神大地震后,日本总结了避难行动与避难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方法,这些方法对我国规划、建设、管理、利用避难疏散场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避难生活是避难者在避难所的衣、食、住、行、医等生活状况。在避难生活中,必须为避难者储备必需的防灾减灾资源,合理配置避难空间,这样有助于提高避难者避难的生活质量。日本阪神大地震的避难生活实践表明,避难中存在诸多有待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前成都市避难场所应急能力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判断地震避难场所紧急避难能力是否满足居民灾后紧急避难阶段的需求,提出基于L-A模型的避难场所应急能力评估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紧急避难场所容纳能力、居民空间分布状况、紧急疏散路径因素,采用空间网络分析方法确定避难场所服务范围,将区域未能接纳人数及地震避难场所利用率作为避难场所评估分析的重要因素,并综合运用GIS技术实现评估分析的可视化。最后以成都市现有避难场所布局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震后紧急避难阶段成都中心城区有一定数量的人群未能安全避难且紧急避难场所资源分布不均衡。  相似文献   

11.
应急供电、应急棚宿区……这些灾害避难的醒目标志即将和北京市民见面。北京市地震局的有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具体方案已基本确定,这是全国首个应急避难场所标志。 据介绍,设计这些标志,最重点考虑的就是文字少、简洁明了,这样市民才最容易认清标志,尽快到达避难场所。  相似文献   

12.
当城市发生重大事故灾害与突发事件时,有效地对人群进行疏散,使之撤离到相对安全的避难场所,是应急救援行动的核心技术问题,是解决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必须首先面对的重大课题.充分考虑选址问题中的"公平"和"效率"原则,提出了城市避难场所选址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并利用建模优化软件LINGO(Linear Interactive and General Optimizer)进行了求解,从而得出避难场所的最佳选址位置.最后,以天津市地震避难场所的选址为例,说明了多目标规划在城市避难场所选址中的应用过程.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以满足选址规划需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市灾害避难是从危险程度高、基本生活条件差的场所向危险程度低、基本生活条件更好的避难疏散场所转移,以便降低灾害的威胁与延伸。危险程度低、基本生活条件更好的重要保障是用作避难所的建筑物不发生倒塌、不被严重破坏、不会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生命线系统未瘫痪或即使遭受破坏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恢复。因此,提高用作避难疏散场所的公共建筑设施抗灾能力主要是指建筑物和生命线系统。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地震-暴雨典型复合灾害情景下避难疏散的不确定性,开展避难疏散风险评估研究。首先,基于我国避难疏散体系规划特征,提出地震暴雨复合灾害下城市避难疏散风险控制目标;其次,考虑避难疏散时间的不确定性,结合地震-暴雨复合灾害避难疏散特点,建立地震-暴雨复合灾害下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快速评估模型;然后,考虑不同避难需求点风险接受程度的不确定性,提出基于城市规划用地特征的可接受风险水平系数;最后,考虑以上避难疏散过程的不确定性特征,采用优化算法计算最大覆盖应急设施选址决策模型,构建基于地震-暴雨复合灾害避难疏散风险评估模型,并以某北方城市防灾疏散责任区为实证对象,探讨多风险控制目标与多规划方案组合下的风险情况,提出该防灾疏散责任区的最小疏散风险避难场所规划方案。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更为实际地评估地震-暴雨复合灾害情景下避难疏散风险,实现不确定因素的量化分析,达到风险评估和空间规划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5.
城市应急避难所是灾难或灾害发生后人员安置和救助的重要载体,其布局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它为市民提供避难服务的效果。以北京城区长期避难场所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模块,结合城区人口数据,以1 000 m和2 000 m为避难场所理论服务半径的分界点,筛选数据,计算得到相应避难场所的实际服务半径分别为2 000 m、3 000 m和5 000 m,绘制缓冲区,获得避难场所的实际服务区域;并与城区数据进行叠加,计算各区域避难场所的服务面积比、服务人口比、服务重叠率和避难人口配置缺口等指标;应用最小距离法计算城区各街道对避难场所的可达性。结果表明:北京城区长期避难场所空间布局不均衡,局部过于密集,服务重叠率严重;五环以内区域基本可满足居民的长期避难需求,但五环以外绝大部分区域为避难盲区;已建成避难场所仅能供城区16%的人口进行避难,人口配置缺口较大,总体上不能满足居民的避难需求。  相似文献   

16.
紧急避难场所优化布局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国际社会应对突发性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同时也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地震、火灾、爆炸、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安全避难场所.本文在对避难场所规划原则、城市避难场所布局、选址及其要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避难场所数量、容量的确定路线,并对避难场所布局优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网络优化模型,并结合实际应用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应急避难场所是减少自然灾害损失、维持城市公共安全的关键基础设施,也是城市综合防灾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我国是全世界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完备的应急避难场所能成为灾后组织疏散救援、减少人员伤亡、安置受灾群众、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有关灾害避难的基本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避难的定义 避难是躲避灾难或破坏。它是因地震、暴雨、火山活动等异常自然现象或过失、事故、战争等人为原因引发灾害,从原来功能遭受破坏的场所或预想危险的场所,向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场所转移。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的应急疏散和避难能力,用数学建模方法确定应急避难场所在社区中的最优选址。依据运筹学中设施区位配置(L-A)模型理论和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原则,构建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选址模型。借助交互式的线性和通用优化求解器(LINGO)对其求解。利用构建的选址模型及求解方法,评价北京市某社区现状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该社区现有应急避难场所位置不合理,理论最优位置应在4号居民楼与下沉广场之间。全面合理的选址模型条件能使最优选址更接近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20.
平静的生活总会遭遇意外,如台风、地震、战争……。这些最不想遇到的事如果遇到了,你可以就近躲藏到哪里去?楼宇、空地、广场还是医院?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在城市中人口集聚地附近,以应对地震灾害为主,兼顾其他灾害事故,用于接纳受灾居民紧急疏散、临时或较长时间避难及生活,确保避难居民安全,避免灾后次生灾害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