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1 毫秒
1.
两种染料与阿特拉津在沉积物上的竞争吸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批量吸附实验研究了两种染料对阿特拉津(AT)在天然水体沉积物上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刚果红(CR)和亚甲基蓝(MB)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均与AT发生竞争吸附,分别使AT的吸附率降低了14.29%和30.16%.共存体系的溶液化学条件发生变化时,AT的吸附有所不同.当体系pH值和温度升高时,AT的吸附量减小;而离子强度的升高,促使AT在沉积物上的吸附量增大.  相似文献   

2.
阿特拉津及其代谢物在砂质壤土中的吸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阿特拉津(AT)及其主要代谢物脱乙基阿特拉津(DEA)和脱异丙基阿特拉津(DIA)在砂质壤土中的吸附行为,讨论了离子强度和温度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化合物的吸附24h基本达到平衡,吸附量大小顺序为AT > DIA > DEA;二级动力学模型可以很好地预估平衡吸附容量和初始吸附速率常数,颗粒内扩散方程表明颗粒扩散不是唯一的控速手段,Elovich方程拟合所得AT、DEA和DIA的瞬时吸附占各自吸附总量的53%、85%和80%;Freundlich方程能很好地描述3种化合物在供试土壤中的吸附特性,吸附系数(Kf)范围为0.7992~1.3201mg1-1/n·mL1/n/kg,经验常数1/n范围为0.7440~0.7530.溶液的离子强度和温度影响土壤对化合物的吸附,温度升高,Kf值降低;CaCl2从0~0.01mol/L,Kf值增大,再继续增加,吸附系数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采用批量平衡试验方法,研究狼尾草根系分泌物对黑土吸附阿特拉津的影响.结果用Evolich方程(R2>0.97)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进行拟合,两者都表现出较好拟合度.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描述土壤吸附阿特拉津的过程,其中,Freundlich方程拟合结果较好(R2>0.91),而Langmuir方程中R2<0.60,加入狼尾草根系分泌物后,吸附平衡常数Kf明显减小,参数1/n增大到1左右,属于较难吸附,表明狼尾草根系分泌物对阿特拉津可能有抑制作用,且根系分泌物浓度不同,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ATZ(阿特拉津)在黄土中的吸附/解吸行为及主要影响因素,以我国西北黄土为供试土样,采用批量试验法研究了黄土对ATZ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行为特征. 结果表明:黄土对ATZ的吸附动力学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热力学过程更符合线性分配的Henry吸附模型(R2>0.90),吸附过程中ΔGθ(吉布斯自由能)及ΔHθ(焓变)均小于0、ΔSθ(熵变)大于0,25~45 ℃温度范围内E(吸附平均自由能)为0.86~1.30 kJ/mol,表明黄土对ATZ的吸附过程以物理吸附为主,属于自发放热过程且导致吸附体系混乱度增加. 黄土对ATZ的吸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系统温度的升高,ATZ在黄土中的饱和吸附量下降;pH在2~10范围内变化时,ATZ在黄土中的饱和吸附量随pH的增加呈明显降低趋势;初始ρ(ATZ)从2.5 mg/L增至10.0 mg/L时,黄土对ATZ的饱和吸附量也相应地从0.082 5 mg/g增至0.621 0 mg/g. 结果显示,ATZ在黄土中的吸附速率受内部扩散、表面吸附和液膜扩散的共同影响,并且吸附过程主要受到土壤有机质疏水性分配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碳纳米管对阿特拉津的吸附/解吸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批量实验研究了不同溶液条件下阿特拉津(AT)在单壁碳纳米管(SWNT)和多壁碳纳米管(MWNT)上的吸附/解吸行为.实验结果显示,离子强度对AT在SWNT和MWNT上的吸附没有显著影响,但随着pH值的增大,AT在2种碳纳米材料上的吸附量显著增加;这表明,AT在溶液中的存在状态是吸附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本实验的研究条件下,AT从SWNT和MWNT上的解吸行为不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碳纳米管对AT较高的吸附容量和吸附的可逆性表明,碳纳米管的大规模应用将可能带来一定的环境和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6.
常规处理工艺并不能有效去除水中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研究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表面活性剂对阿特拉津进行增溶,并采用聚砜超滤膜和SDS胶束强化超滤处理阿特拉津。考察了SDS浓度、操作压力、无机盐、β-环糊精和烷基多苷(APG)等因素对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胶束强化超滤对阿特拉津的去除率可达80%以上,无机盐、β-环糊精、APG和SDS的复配可以提高阿特拉津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7.
表面活性剂对DDT在胶州湾沉积物上吸附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曹晓燕  景建宁  杨桂朋  宫晓飞 《环境科学》2011,32(11):3327-3334
采用批量定时取样法和批量平衡法,研究了低浓度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存在下胶州湾沉积物对DDT的吸附特性及机制.结果表明,吸附过程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可用Freundlich等温式较好地描述.在实验浓度范围内,SDBS和CTAB均利于DDT在沉积物上的吸附,且吸附速率和吸附能力均随SDBS和CTAB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其中CTAB的影响更为显著.以p,p'-DDT为例,当SDBS的浓度为10mg.L-1时,吸附速率常数k2由1.232×10-2 g.(μg.min)-1提高到4.193×10-2 g.(μg.min)-1,KF由2.866(μg.g-1)(L.μg-1)1/n增加到7.932(μg.g-1)(L.μg-1)1/n.另外本研究还分析了SDBS存在下温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83~308 K范围内,较低的温度有利于DDT的吸附,该吸附是一个自发的、放热的、熵增加的物理吸附过程,SDBS的存在使DDT在吸附过程中的ΔG0、ΔH0值更负,ΔS0值更小.该研究可为DDT在胶州湾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归宿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共存有机物对毒死蜱在沉积物上吸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共存有机物对毒死蜱在沉积物上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苯酚和芘对毒死蜱在沉积物上的吸附有竞争作用,其中苯酚的竞争能力较大.多种有机污染物共存时,毒死蜱在沉积物上的吸附仍然由分配作用决定.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小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能明显降低毒死蜱在沉积物上的吸附量,降低程度与SDS浓度呈负相关,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能增加毒死蜱在沉积物上的吸附量,增加程度与Triton X-100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采用批量平衡法系统考察了pH值和4种表面活性剂对诺氟沙星在海洋沉积物上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pH值下,诺氟沙星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均可以较好地用Freundlich等温式拟合.Freundlich常数KF与诺氟沙星的平衡吸附量均随pH值的增大而减小,且在pH值为8.10时,出现最小值;研究发现,pH值为6.01时,诺氟沙星以阳离子交换为主要机制吸附在海洋沉积物上;pH值为8.10时,诺氟沙星在海洋沉积物中的吸附以范德华力、疏水作用、静电作用为主.加入表面活性剂后,其吸附行为能较好地用吸附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加入表面活性剂对诺氟沙星的平衡吸附量Qe有影响,饱和吸附量Qe由小到大依次为:Qe(Tween80)相似文献   

10.
李滢  芦家娟  石宝友  吴玉英 《环境科学》2008,29(6):1687-1692
随着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其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在环境中对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的影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应用振荡平衡法研究了纳米SiO2 和纳米高岭土对阿特拉津(AT)的吸附,并讨论了离子强度、吸附剂浓度和pH值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SiO2 和纳米高岭土对AT的吸附量都随离子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在离子强度 0.001~0.1 mol. L-1 范围内,纳米SiO2 吸附 AT 的 Freundlich 系数 (Kf)由25.55降低到18.35,而纳米高岭土则由85.85降至20.57.不同浓度纳米SiO2:对AT吸附量的影响不明显,而随吸附剂浓度的增高,纳米高岭土吸附AT的Kf由5g·L-1,的71.55降低至20g·L-1 的37.22,浓度效应显著.随着溶液碱性的增强,AT在2种纳米吸附剂上的吸附量明显呈下降趋势. AT的存在形态对其在2种纳米颗粒上的吸附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底沙再悬浮对重金属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长江口南槽上段白龙港排污口邻近水域14 h不间断定点剖面上采集的水体中颗粒态和溶解态重金属元素Zn,Cu,As,Cd,V,Cr,Ni和Pb浓度,研究潮周期内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对重金属在颗粒态和溶解态中分配和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潮周期内中层单位质量悬沙的重金属浓度(Mp)始终大于底层;随着含沙量(TSS)增大,单位悬沙的各重金属浓度(Mp)减小,水体中各重金属颗粒态浓度(Ms)增大,溶解态浓度(Md)减小;当含沙量大于一定值时,单位悬沙的各重金属浓度趋向稳定值;含沙量分别在涨憩和落急时达到峰值,所以涨憩沙峰时刻有利于重金属的吸附,但落急沙峰时刻因流速较大,不利于重金属的吸附.因此,转流时水质较涨、落急好.  相似文献   

12.
张静霞  韩涛  朱建裕 《环境工程》2015,33(5):157-159
近年来生物法修复重金属污染河流底泥已成为研究热门,其中生物淋滤技术逐渐得到诸多研究者的青睐。结合最新的文献综述了国内外生物淋滤技术修复重金属污染河流底泥的研究进展和成果,重点介绍了生物淋滤法采用的微生物以及影响淋滤技术的主要因素,如p H、ORP、有机质、硫添加量、含固率等,并展望了生物淋滤技术在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泉州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于2004年7月在泉州湾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8种重金属的含量和分布。泉州湾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基本呈现出由河流入海口向湾内及湾口逐渐降低的趋势。据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泉州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生态危害程度都较小。  相似文献   

14.
颤蚓扰动作用对铅镉在沉积物-水相中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实验室模拟的方法,研究颤蚓的扰动对松花江上游沉积物中Pb、Cd迁移过程的影响,并分析了Pb、Cd在生物体内的富集过程.结果表明,生物扰动带来的悬浮作用造成沉积物中Pb和Cd的释放,被释放的Pb和Cd主要吸附在悬浮颗粒中,在颤蚓体内的富集并不明显;而添加Pb后,颤蚓体内Pb浓度随时间延长明显增加,主要与颤蚓的新陈代谢方式有关.在没有生物扰动的处理中,显著增加的Pb主要集中在表层,而有生物扰动的处理中,在不同深度沉积物中均有增加.生物的扰动不仅显著增加了水中Pb和Cd浓度,而且促进水相中的Pb向沉积物深层的扩散.  相似文献   

15.
广西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根据 2 0 0 0年的监测资料 ,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广西近岸海域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 ,广西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Pb、Cd、Cr、As和Hg的地积累指数均小于 0 ,属清洁级 ;其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均小于 95 ,潜在生态危害轻微。但江河入海口附近海区重金属污染较严重 ,其潜在生态危害也较大 ;As为评价区域的主要污染因子 ,其中南流江口和大风江口表层沉积物中As分别为偏中等污染和轻度污染 ,南流江口As的潜在生态危害达中等危害水平  相似文献   

16.
选择海河流域典型清洁水系(滦河水系)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并进行重金属的来源解析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整个水系表层沉积物中Cd、Cr、Cu、Ni、Pb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31、104.53、34.47、29.03、34.92和86.47 mg·kg-1.除Ni外,其余5种重金属含量均不同程度超过区域背景值.重金属富集系数(EF)结果表明,Cd和Pb在滦河水系山区段部分样点存在明显的人为来源(EF=4.01和1.94),可能是区域农业和林业施肥所致,Cr、Cu、Ni和Zn在整个水系均以自然来源为主(EF=0.88、1.28、0.75和0.88).潜在生态危害指数(Eir)结果显示,6种重金属元素的危害指数大小顺序为:CdPbCuNiCrZn,其中,Cd属强生态危害水平(Eir=98.37),其余5种元素均属轻度生态危害水平,而滦河水系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整体仍处于轻度生态危害水平(RI=123.27).  相似文献   

17.
淡水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之一.沉积物作为重金属的重要储库与污染内源,可对水环境质量及水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危害.生物有效性是评价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及其毒性效应的关键指标,研究淡水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与调控机制,有助于阐明重金属的污染机理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可为重金属的污染防治提供科技支撑.本文回溯了沉...  相似文献   

18.
苏州河底泥中重金属的烧结无害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有氧烧结法和还原烧结法处理苏州河底泥,研究了底泥中重金属的无害化效果.结果表明,有氧烧结温度900℃以上时,对Cu、Pb、Zn、Cd去除率达40%~65%;烧结温度为500~900℃时,尽管对Cu、Pb、Zn、Cd去除效果不明显,但能有效抑制其溶出.有氧烧结法不仅不能实现Cr的去除,而且会增加Cr的溶出,这是由于有氧烧结过程中Cr(III)被转化为Cr(VI),而底泥对Cr(VI)的吸附能力很有限.还原烧结法则能有效防止底泥中Cr(III)向Cr(VI)的转化,从而抑制包括Cr在内的重金属的溶出.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对洋浦湾沉积物中重金属和营养元素的含量分布、累积趋势、富集状况、来源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洋浦湾表层沉积物中Cu、Zn、Pb、Cr、As、Cd、Hg、TN、TP和TOC的含量分别为11.9±6.8、48.8±27.3、22.6±6.2、33.7±23.3、5.17±2.20、0.035±0.022、0.055±0.034、549.80±392.80、300.72±175.79 μg/g和0.62±0.62%。Cr、As、Hg和TP四种元素的平均含量在外湾高于内湾。大多数元素含量在洋浦湾外湾、北岸和东南岸春江口较高,但在内湾西南岸存在重或严重富集。主成分分析表明表层沉积物中TOC、TP和Hg含量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洋浦湾现代沉积速率约为0.58~1.18 cm/a。TN、TP、Hg、TOC和Cu等元素约从上世纪50年代或80年代开始在沉积物中出现富集趋势,主要与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研究区陆域生产力的大发展引起的向海排污的增加有关。根据估算,洋浦湾七种重金属的沉积通量约为1 100 mg/(m2·a),TOC、TN和TP的沉积通量约为130 mg/(m2·a)。洋浦湾沉积物质量整体较好,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较低,但需警惕并防控As、TOC和Hg等元素的污染,避免它们在沉积物中的持续累积以及可能引起的负面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