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研究A港区溢油事故的影响,通过MIKE21软件建模、并综合考虑风向、风速和潮流等因素设定6种不同情景进行模拟预测。结果显示,在不利风条件下,72 h油膜扩散距离为0.7~39.50 km,扫海面积可达0.03~142.97 km2,风场对油粒子的漂移和扩散起决定性作用,潮流场次之。通过模拟预测,为加强区域溢油应急联动、充分利用周边溢油应急资源,做好溢油应急防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地理信息系统与海上溢油模型集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与溢油模型进行集成,其优点是能发挥GIS在模型参数获取、空间数据分析与管理、模拟结果可视化等方面的优势,使整个溢油建模过程更为便捷。文中介绍了GIS与溢油模型集成的概念,分析了GIS技术在海上溢油模型中的应用实例,给出了一种GIS与溢油模型的紧密集成方案,讨论了两者集成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为减小海面溢油,自主设计吸油单元组装结构,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吸油单元形状对吸油性能的影响,通过对吸油阵列单元速度场、油组分浓度场分析发现:圆形结构吸油单元表面平滑,运动阻力小,与流体接触面积大,有利于增加吸油效率。采用上下间隔三角阵列方式对吸油单元进行排布,研究不同流速下阵列单元横向间距、纵向间距、分布排数以及入口含油浓度对吸油效率的影响,发现吸油单元的横向间距对吸油效率作用显著,而纵向间距和入口含油浓度对吸油效率影响不大,随吸油单元分布排数的增加,吸油效率趋于稳定。在工程应用范围内,保持阵列单元横向间距为1.5 D,运动速度低于1m/s,阵列单元的吸油效率能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4.
随着海上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和海洋石油资源的不断开发,海上溢油污染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大难题。阐述了海上溢油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及人类带来的危害,分别介绍了海上溢油事故处理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建议应探索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5.
海上溢油行为的研究是预测其归宿、控制其危害的关键所在。由于目前对溢油下潜于水时所受多因素影响、经历多个子过程的综合效应不清,文章用挡板烧瓶模拟波浪,考察其行为特征。结果表明:波浪类型对下潜率影响最大,破碎波和规则波下油的下潜率差异可达79.8%;上浮过程的影响可使得下潜率随时间出现最大值,随分散剂含量的增加有最大值。对比静置中下潜率的变化规律,可认为波浪通过夹带和破碎作用使油下潜,分散剂则增加了下潜稳定性。实验结果可对海面溢油下潜过程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6.
一旦发生海上溢油事故,溢油事故应急反应系统将有效地组织溢油事故的各种应急处理,以确保海洋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减少经济损失。文章对海上溢油事故应急反应系统的总体框架进行了分析,并详细介绍了以溢油信息收集子系统、溢油模拟子系统、环境与资源信息数据库、溢油应急指挥中心及溢油应急处理系统五大部分为主体的框架及其主要功能。该框架可作为建立海上溢油事故应急反应系统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海上溢油经过风化和海洋动力等多重作用下,会发生沉潜,进而异地上浮,其海上行为和环境危害已引起国内和国际上的关注。文章介绍了波浪作用下溢油潜入水体的不同过程,其包括油滴的夹带、分散、聚集和上浮;并对各国学者不同规模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近年来溢油潜浮动力学模型的推进情况进行介绍。最后,根据潜浮动力学模型建模要求,对当前研究进行评述,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海上溢油风险分析及处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大型溢油事故为切入点,对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风险进行了分析,研究概述了发生溢油事故后溢油的快速定位、溢油飘逸轨迹模拟、溢油面积及溢油量确定方法。根据以上信息重点研究论述了溢油围控及回收方法。溢油围控技术需要根据不同的海洋环境选择相适应的围油栏及围控方法,尤其是水流较急时发生溢油逃逸的现象,需要通过改变围油栏与水流的夹角以确保围控效果。影响溢油回收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油品的类型及油膜的厚度,文章通过对油品类型的分析,提出了不同油品类型和不同厚度油膜所对应的回收方法。  相似文献   

9.
海上石油设施溢油风险管理与防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海上溢油风险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海上石油设施溢油风险管理方法与溢油防控技术。提出综合考虑设施本身情况、海域特点、天气海况以及人员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及其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溢油风险源数据库和风险评价体系,加强溢油风险分析和管理,是预防海上石油设施溢油事故的有效措施;提高溢油监控技术、溢油预测预警技术和溢油清除技术是降低溢油污染损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海上/岸边油品储运设施的溢油特点,并从溢油流入附近水体后产生的环境风险角度出发,探讨国内外针对溢油事故的法律框架、环境应急反应体系、环境应急响应和应急处置措施。分析在环境应急反应方面国内应对溢油事故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在溢油事故环境应急反应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海上溢油事故不仅给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如果处置不当还将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文章基于对大连"7.16"及BP"4.20"溢油污染事故处理方法分析,探讨了国内外海上溢油应急技术的发展概况,并结合中国石油企业海上溢油应急建设实际情况,探究了中国石油企业海上溢油应急处置的关键技术问题。为中国石油企业海上溢油应急管理建设和应急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溢油发生在水中比发生在陆地的影响要大很多,并且发生在水中的漂移扩散更复杂。介绍了跨越管道发生溢油,并根据河流水期和泄漏点位置影响因素,设计了3个泄漏点分别在枯水期、平水期和汛期的9种不同情景,用MIKE 21软件对模拟河段进行模拟,得到了由不同水期和不同泄漏点位置组合成的情景下模拟结果,分析了不同水期和不同泄漏点位置的漂移扩散规律。  相似文献   

13.
溢油分散剂通过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促进溢油分散于水体,在溢油事故应急处理中被广泛使用。文章介绍了视觉评估观察法、油水界面张力测量法、水体分散油滴浓度分析法、分散油滴的粒径分布测试法和量化模拟波浪能量的能量耗散率评估法等5项常用的分散剂效果测试指标,总结了基于这些指标国内外进行的分散剂效果测试和溢油模拟研究,并对各项指标的考察视角进行评述,为分散剂的研发和效果评价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针对海洋溢油污染问题,采用实验室筛选的海洋溢油降解菌HJ01和HJ02开展海洋溢油微生物降解优化研究,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正交实验进行降解率测定。结果表明,单因素实验条件下,当pH值为7、培养温度35℃、石油初始浓度7 500mg/L、NaCl含量20 000mg/L时,HJ01和HJ02对海洋溢油的降解效果最佳。正交实验条件下,HJ01在pH值为7、培养温度35℃、石油初始浓度7 500mg/L、NaCl含量10 000mg/L时降解效果最佳;HJ02在pH值为7、培养温度30℃、石油初始浓度11 000 mg/L、NaCl含量10 000mg/L时降解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从溢油应急管理体系、溢油应急物资、溢油应急处置技术、溢油综合评估、溢油预测预警和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等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海上溢油应急处置的研究现状,并对溢油应急管理作出展望。提出未来我国应在溢油风险防控、溢油综合应急平台、溢油应急处置和溢油生物修复等方面加强管理和技术研发工作,不断提升我国溢油应急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6.
海上溢油回收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厌氧-好氧(A/O)工艺的基本原理及工艺参数。该工艺在冀东油田两座废水处理站的应用结果表明,对废水中石油类物质、COD、硫化物去除效果明显。高一联合站及柳一联合站污水经处理后,石油类物质去除率分别为90.6%和96.0%;COD去除率分别为86.0%和91.6%;硫化物去除率分别为94.8%和98.2%,处理后的污水均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另外,采用厌氧-好氧工艺的成本相对较低,处理费用低于0.5元/m3。处理后的污水若回注地下,平均费用为4.7元/m3。  相似文献   

17.
海上溢油回收技术研究及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厌氧-好氧(A/O)工艺的基本原理及工艺参数。该工艺在冀东油田两座废水处理站的应用结果表明,对废水中石油类物质、COD、硫化物去除效果明显。高一联合站及柳一联合站污水经处理后,石油类物质去除率分别为90.6%和96.0%;COD去除率分别为86.0%和91.6%;硫化物去除率分别为94.8%和98.2%,处理后的污水均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另外,采用厌氧-好氧工艺的成本相对较低,处理费用低于0.5元/m3。处理后的污水若回注地下,平均费用为4.7元/m3。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内陆河流水体跨越管道溢油模拟技术与基本流程,以西北地区某河段油品跨越管道为研究对象,分析发生管道泄漏突发溢油事故的风险,考虑丰/枯水期、强/静风、泄漏位置等影响因素,设计构建了12种溢油突发事件情景,应用MIKE21模拟软件建立水动力模型,并分析不同情景下的溢油漂移扩散规律。根据模拟计算结果并考虑河流自身特点,确定了高风险水域多个应急处置关键断面,给出了不同应急处置关键断面的有效应急时间,为溢油突发事件应急准备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