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黑尾近红鲌人工繁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报道了2001~2003年对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黑尾近红鲌开展人工繁殖试验的结果.黑尾近红鲌亲鱼来源于四川泸州长江上游一级支流龙溪河.催产剂为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与鲤鱼脑垂体(PG).采用一次注射法,并用干法进行人工授精.共进行了23次人工催产,催产成功的占16次,有效的占3次,失败的占4次;共注射雌鱼70尾,其中46尾雌鱼排卵,平均催产率65.71%,受精率8.33%~100.0%,孵化率0.50%~94.71%,获得仔鱼29.3万尾.对亲鱼选择、催产方法、孵化与苗种培育等技术细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淀山湖河蚬翘嘴红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翘嘴鲌禁渔期、禁渔区域的设定及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参考资料。2016年5~8月,对此湖鱼卵和仔稚鱼的时空分布特征即产卵场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调查表明:共采集到鱼卵 4 463 粒,仔稚鱼 43 012 尾,分属6目9科19属21种,采集到的鱼卵、仔稚鱼中翘嘴鲌C.alburnus个体数分别占比为4.16%、 3.98%。产卵初始时间为6月13日,捕获截止日期为8月17日。翘嘴鲌密度的相对比例在7月中下旬及8月初出现峰值。调查期间,产卵水温均在25.9℃ 以上,其中产卵盛期水温在29.3~34.3℃。翘嘴鲌产卵易发生在暴雨初晴的夜晚,水位上涨的过程,当水位达 2 m,其他条件适宜情况下大量产卵。翘嘴鲌产卵密度与水温、水位关系密切(P<0.01)。根据早期资源结果、人工鱼巢收集到的鱼卵和捕获处于排卵期的翘嘴鲌亲鱼,推断出保护区1号(千灯浦桥)水域、2号(梅浜)水域和7号(南生浜)水域为翘嘴鲌的产卵场。  相似文献   

3.
对西昌高原鳅(Triplophysa xichangensis)人工繁殖中的催产药物及其剂量、受精方式、孵化方法和仔鱼水花培育方法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对性腺发育至Ⅳ+~Ⅳ++期的雌鱼分二次注射LRH-A2 0.1μg/g(鱼体重)和HCG 20 IU/g(鱼体重),雄鱼剂量减半,注射量0.1 mL,能很好地促进雌雄鱼发情并产卵排精,在水温19±0.5℃时的效应时间为30.5~31 h;在一个特制的塑料盆中完成了亲鱼培育、打针催产、发情、自然产卵受精、孵化以及仔鱼培育等全部人工繁殖过程,受精率、孵化率和仔鱼水花培育20 d的成活率平均分别为97.2%、85%和85%。本研究成果可应用于西昌高原鳅规模化繁育,对长江上游鱼类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产漂流性卵鱼类是表征河流连通性的重要指示物种,长江上游泸州江段位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段,是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的关键区域,同时是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和洄游通道。为精确评估金沙江梯级工程蓄水后坝下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了解长江上游泸州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探究环境因子和水文过程对鱼类早期资源的影响,于2019~2020年5~7月在长江上游泸州江段开展了鱼类早期资源调查。对采集到的漂流性鱼卵和仔稚鱼进行时间变化分析,并对卵苗密度与水文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调查期间共采集2 153颗鱼卵,1 703尾仔鱼,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共鉴定出18种鱼类,隶属于2目3科15属,两年优势种群均为吻鮈(Rhinogobio typus)、寡鳞飘鱼(Pseudolaubuca engraulis)和铜鱼(Coreius heterokon),分别占比为52.25%、13.51%、9.91%和25.44%、17.98%、29.39%。2019和2020年鱼卵密度平均分别为0.31和0.78ind./100 m3,产卵高峰均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分析鱼卵密度...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三峡库区蓄水后小江流域鱼类群落现状及其历史变化,于2016年春季(5月)、秋季(9月)和冬季(12月)开展了小江鱼类调查。共调查到鱼类37种,隶属于6目11科;种类组成以鲤形目为主,占总数的64.86%,其中黑尾■Hemiculer tchangi和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为长江上游特有种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Elopichthys bambusa、鲫Carassius auratus、鲤Cyprinus carpio、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黑尾■构成小江主要经济鱼类。对比历史资料分析显示:两次调查结果相似性指数为0.45(为中等不相似);特有种鱼类退化明显:主要经济鱼类组成发生了改变;土著鱼类物种多样性和资源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而适应于静水或缓流水环境的鱼类呈上升趋势。推测水坝建设、过度捕捞及不合理的采砂活动等因素是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建议,合理设置水坝(汉丰湖)调水机制,对于保护该水域土著鱼类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4年6月和12月在怀洪新河太湖新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现场调查数据,对保护区生境及渔业群落进行了研究。保护区主要水质指标达到Ⅲ类标准,TN为制约因素。保护区共分布有水生维管束植物24种,其中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浮叶植物分别占41.67%、33.33%、16.67%和8.33%。现场调查共采集到鱼、虾类37种,包括鱼类33种、虾类4种,分别隶属于8目15科35属。群落结构以淡水定居性物种及杂食性物种占优,夏季优势种为日本沼虾、红鳍原鲌和刀鲚,冬季为鲫、鲢和鳙。夏季各种网具中采集的渔获物均重变幅为0.12~114.32 g,冬季为4.07~696.70 g。保护区成鱼(虾)资源密度为20.18万尾/km2和10 440.8 kg/km2,幼鱼资源密度为534.58万尾/km2和587.8 kg/km2。冬季资源密度显著低于夏季,数量及重量密度仅分别为夏季的6.94%和30.93%。基于渔获尾数的多样性特征值为:丰富度指数(R)3.812 0,信息指数(H’)1.496 0,优势度指数(D)0.409 9,均匀度指数(E)0.124 0。克氏原螯虾在保护区内广泛分布,对其危害性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葛洲坝至古老背江段鱼类的水声学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4年10月~2006年5月利用Bisonics DT-X科学回声探测仪(200 kHz)对葛洲坝至古老背-葛洲坝下游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自然保护区核心江段(30 km)的鱼类进行了5次水声学调查。结果表明:鱼类在该江段中分布呈现不均一性,深潭处分布集中,而急流处分布很少,葛洲坝至艾家河江段鱼的密度明显大于艾家河至古老背江段;在中华鲟产卵日,鱼类在葛洲坝至庙咀江段高度密集,2004年的平均密度达到62.62±24.77尾/1 000 m3,2005年的平均密度达到70.58±37.45尾/1 000 m3;整个江段中,体长60~106 mm的鱼类占有较高比例,约7.0%以上,53 mm以下的鱼类和750 mm以上的鱼类占较低比例,均小于2.0%;调查期间,探测到中华鲟产卵亲鱼,初步估算2004年的资源量约为1 453尾,2005年的资源量约为789尾;95%置信度下分别为1 370~1 537尾、775~803尾。  相似文献   

8.
长江流域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与生态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多样,生物种类与群落类型繁多,已建立的多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对保护各类重要生态系统及其环境、拯救濒于灭绝的生物物种及自然遗迹具有重要作用。采用叠图法、数学统计等方法,对长江流域自然保护区的数量、面积、类型、分布、管理等基本情况进行了识别、整理、统计分析与制图,结合长江流域自然保护区分布特点,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生态制约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至2008年12月长江流域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827个,保护区总面积约占长江流域面积的19.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江流域初步形成了类型较齐全、布局较合理、功能较健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长江流域水力资源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区,而长江流域自然保护区的重点分布区在长江上游地区,因此长江上游区水电开发需关注现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9.
四川瓦屋山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一直未见报道,作者于2015年5月22-28日对保护区内主要干、支流进行鱼类物种多样性调查,共采集到鱼类3种,共57尾,隶属于2目3科3属。采集到的鱼类均为本地种,其中,鲤形目2种,鲇形目1种,分别占鱼类物种数的66.67%和占鱼类种数33.33%。保护区鱼类主要由老第三纪原始类群组成,兼有青藏高原类群组成。属于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的1种,占鱼类种数的33.33%;属于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占鱼类种数的33.33%。保护区鱼类从适温性、栖息水层、食性等方面分别属于不同的生态类型。目前,保护区鱼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主要是滥捕乱捕和水域生态环境的破坏,针对以上威胁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0.
"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在长江上游实施已有十余年,剖析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实施以来长江上游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与生态建设投入间的响应关系,对区内未来生态建设的布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年际时间序列的SPOT-VEGETATION NDVI遥感数据为基础,利用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趋势拟合等方法,研究长江上游地区2002年至2013年植被覆盖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并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分析长江上游植被覆盖时空变化与生态建设工程投入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植被指数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整体呈现缓慢增加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06%,主要体现为中等植被覆盖向高植被覆盖转化;植被覆盖增加区域远远大于植被覆盖减少区域,其中增加的区域占整个长江上游流域的86.02%,主要分布于秦巴山地以北、云贵高原以及横断山区中小起伏的山地;植被覆盖减少区域占6.09%,主要分布于汶川地震灾区以及成都,重庆、昆明等大型城市群及其周边。其次,近10 a生态建设重大工程投资对长江上游植被覆盖增长起促进作用,在研究区内有261个县级行政区具有较好的造林效率,达县级行政区总数的90%,集中分布于云贵、川陕交界处及西部高山、高原区。  相似文献   

11.
受三峡蓄水的影响,长江中下游水文生态系统发生明显变化,导致四大家鱼产卵适宜度下降以及像中华鲟这类生殖洄游性鱼类鱼卵孵化率降低。建设人工鱼礁是缓解长江渔业资源衰退、保护长江物种多样性、保持长江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基于水槽模型实验,以透空正六面体型人工鱼礁为研究对象,将鱼礁块体与护岸相结合铺设在河道岸坡上,构成鱼礁型生态护岸。通过对鱼礁型护岸周围水面线及水流流速等水力特性进行测量分析,得到了鱼礁型护岸的鱼类产卵场水力因子。结果表明:在长江中下游河道两岸铺设透空型人工鱼礁其周围水流流速可维持在0.84~1 m/s之间,处于四大家鱼产卵繁殖最适宜的流速范围内;且由于鱼礁的存在,使岸坡附近水流流速梯度增大并产生上升流及背涡流等一些复杂的水流流态,这些水力因素又刺激了四大家鱼的交配活动,增加鱼类的产卵量。  相似文献   

12.
汉江是长江一级支流,鱼类资源较为丰富。目前汉江中下游建有4座水利枢纽工程,对鱼类洄游和繁殖产生较大影响。在鱼类繁殖季节,为促进汉江中下游鱼类繁殖,2018年6月汉江中下游首次实施梯级联合生态调度。该研究在汉江下游汉川段设置监测断面,采集鱼类早期资源,以分析汉江下游鱼类早期资源多样性,及生态调度对促进汉江下游鱼类繁殖的效果。监测结果表明汉江下游卵苗种类共有36种(属),其中22种为产漂流性卵鱼类。监测期间卵苗总径流量为118.78亿尾(粒),其中四大家鱼卵苗为0.87亿尾(粒),占0.73%,其中鱼卵0.69亿粒,推测汉江下游有4处四大家鱼产卵场。梯级联合生态调度期间,汉川江段出现一次鱼类产卵高峰,鱼卵径流量占总径流量的34.1%,其中四大家鱼鱼卵占家鱼卵总径流量的85.5%,表明梯级联合生态调度对汉江下游鱼类,特别是四大家鱼的繁殖具有积极的作用。建议今后继续开展生态调度,并加强监测和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13.
雅鲁藏布江异齿裂腹鱼生活史对策和种群资源利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采集到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1 126尾,对其生活史对策和种群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异齿裂腹鱼的总死亡系数(Z)雌性为0.090/a,雄性为0112/a;自然死亡系数(M)雌雄分别为0053/a和0064/a;捕捞死亡系数(F)雌雄分别为0037/a和0048/a;开发率(E)雌雄分别为0415/a和0428/a。以达氏鳇(Huso dauncus)和尖头塘鳢(Eleotris oxycephaoa)作为参照物,运用模糊聚类进行分析,表明异齿裂腹鱼属于比较典型的K 选择类型鱼类。在现捕捞死亡系数、现起捕年龄和现自然死亡系数下,异齿裂腹鱼的繁殖潜力比雌雄分别为5280%和5164%,都大于目标参考点40%。通过单位补充量亲鱼生物量模型分析,显示目前雅鲁藏布江中游异齿裂腹鱼种群资源的开发水平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07~2009年在长江干流的泸州、珞璜、宜都、武穴4个江段分别采集的数据,对这些江段鱼卵及仔鱼漂流特征的昼夜变化规律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上游泸州江段和珞璜江段鱼卵及仔鱼昼夜漂流密度有一定差异,但不显著;长江中游宜都江段,鱼卵漂流密度在昼夜时间上有显著性差异(〖WTBX〗n=38,p〖WTBZ〗=000),表现为6〖DK〗∶00的平均漂流密度13.02 ind./100 m3明显大于18〖DK〗∶00的密度3.28 ind./100 m3,仔鱼夜间漂流密度明显大于白天,于22〖DK〗∶00达到高峰值;武穴江段仔鱼漂流密度在昼夜时间上有显著性差异(〖WTBX〗n=62,p〖WTBZ〗=000),8〖DK〗∶00的平均漂流密8621 ind./100 m3明显大于18〖DK〗∶00的密度4485 ind./100 m3。不同物种的鱼卵及仔鱼漂流密度亦呈现出一定的昼夜差异,宜都江段贝氏〖FK(W*5/5。1〗〖PS黎明政造字2.EPS;%84%84,BP〗〖FK)〗,草鱼和银鲴鱼卵主要分布在白天,鳙、鲢等种类分布在夜间;另外,鳙、银鮈、铜鱼和翘嘴鲌等多数种类的仔鱼仅在夜间有分布,而飘鱼属的种类主要分布在白天。通过采集到鱼卵发育期推算,四大家鱼、贝氏〖FK(W*5/5。1〗〖PS黎明政造字2.EPS;%84%84,BP〗〖FK)〗、银鲴和翘嘴鲌的繁殖时间主要集中在夜间,而花斑副沙鳅和鳊全天均有繁殖  相似文献   

15.
于2011年5~7月和10月在长江干流宜宾江段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共采集到鱼类62种(亚种),隶属于4目10科40属,其中19种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鲫(Carassius auratus)、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铜鱼(Coreius heterodon)、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鲇(Silurus asotus)等为宜宾江段优势种。对主要经济种的体长体重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渔获规格较历史数据下降明显,单船日捕捞量亦有减少,长江宜宾段的渔业资源呈现衰退的趋势。作为向家坝蓄水前最后一次对宜宾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可以为分析向家坝水库蓄水对长江上游鱼类的影响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掌握金沙江下游巧家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繁殖状况,为金沙江下游鱼类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于2017~2018年5~7月对金沙江下游巧家江段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结果表明,至少有14种(亚种)鱼类在金沙江下游江段繁殖,其中包括产漂流性卵鱼类12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7种。两年调查期间,估算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量分别为6 949.73×10~4 ind和11 056.17×10~4 ind,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产卵量分别为3 861.44×10~4 ind和5 338.16×10~4 ind。监测期间累计出现5次产卵高峰(2017年2次,2018年3次),合计产卵量为7 942.02×10~4 ind,占两年产卵总规模的42.67%。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鱼卵径流量与水环境因子进行分析,2018年水温与鱼卵径流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圆口铜鱼、长薄鳅和中华金沙鳅等特有鱼类产卵高峰均出现在流速增长期。产卵场范围为巧家县至攀枝花市江段,2017年主要产卵场分别为巧家县、会泽、会东和皎平渡4个江段;2018新增加了武定江段。与历史调查结果比较,本次调查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种类数量相对增多,产卵总量变化不显著,产卵江段相对更为分散。建议加强巧家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研究,尤其是特有物种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同时科学适宜地开展水利工程生态调度。  相似文献   

17.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右岸一级支流,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赤水河鱼类的繁殖情况,为保护区鱼类的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本底资料,于2007和2008年3~7月在赤水河赤水市江段进行了鱼类早期资源的调查工作。结果显示:至少有34种(亚种)鱼类在赤水市江段繁殖,其中包括长江上游特有鱼类4种,产漂流性卵的鱼类8种。鱼类繁殖期从3月持续到7月,盛期为5~7月。两年调查期间,分别经历了7次和5次繁殖高峰;在4~7月,漂流性鲫的资源量分别为3.26×108粒和5.26×108粒。复兴、丙安和太平3个江段为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主要产卵场。鱼类繁殖盛期的水温范围为21℃~245℃,流量的增加可以促进产漂流性卵鱼类的繁殖。  相似文献   

18.
长江近口段沿岸刀鲚生物量的时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长江刀鲚Coilia nasus资源的变动状况,探讨沿岸水域对刀鲚资源的保育作用,于2002~2013年间用定制张网对长江靖江段沿岸鱼类作了每月2~3个样本的采集。分析结果显示,12a采集的369份样品中,刀鲚的出现频率达94.6%,分别占总渔获数量和重量的5.18%和5.46%。刀鲚平均CPUEN和CPUEW有16.7±19.9尾和106.6±109.5g,是沿岸鱼类群聚的优势种或次优势种。但其年资源量并不稳定,最高的2010年是最低2002年的5.4陪。平均体长123.6±37.0mm,平均体重仅7.5±8.2g。0+龄组占78.9%,1+龄组占20.7%,2+龄仅出现在4、5月份,且仅占当月个体数的3.0%,幼体是沿岸刀鲚群体的主要组成成分。从0+龄个体的月度体长分布看,当年孵化的幼鱼大多栖息在河岸水域,沿岸生境在维持刀鲚幼鱼资源上具有重要作用。分析显示,4月1日至6月30日的长江禁渔期虽可保护约42.6%的幼鱼个体,但从保护效果看,还因适当延长沿岸水域的禁渔时间。维护沿岸水域的生境完整性,也是保护长江刀鲚幼鱼资源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开放性、跨界性和范围模糊性等特征,随着所在区域对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区鱼类产卵场功能退化严重。基于对保护区保护针对性及有效性地提升,选择长江宜宾段36个产卵场为切入点,采取实地勘察、走访的方式开展调查,全面梳理了产卵场河段及岸线利用现状、产卵鱼类现状及产卵场面临问题等,并对产卵场功能现状进行划分。结果表明:功能良好和功能一般的特有珍稀鱼类产卵场仅占调查总数的33.3%,功能部分退化、严重退化的产卵场占61%,保护区产卵场功能的整体退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面向产卵场及保护区的未来发展,论文提出开展系统性调查研究、科学认识保护对象的资源现状,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提升岸线资源利用持续性,设置独立性管理主体、增强监管时效性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