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的地面加速度峰值计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不同的工程场地采用20组相互独立的基岩加速度时程作为输入地震波,对广东省307个项目的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662个地震钻孔剖面进行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用相对均方误差来定量评估所得到的地面加速度峰值离散值,发现地面加速度峰值的计算结果具有很大的离散性,最大相对均方误差为19%,平均相对均方误差为7.53%;地震基本烈度高的地区比地震基本烈度低的地区的相对均方误差大,场地类别差的比场地类别好的相对均方误差大;目前较为普遍地用1条或3条基岩加速度时程作为地震动输入是明显不够的,应适当地增加,对于高烈度地区和场地类别较差的场地更是如此,才能得到较为合理的地面加速度峰值。  相似文献   

2.
<正> 由四机部1028所、江苏省地震局、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三单位联合研制的JW—1型极微震仪技术鉴定会于1981年11月26日至28日在宁召开。会议听取了JW—1型极微震仪研制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和南京地震基准台、溧阳地震台的试用报告,审查了有关技术资料和研制单位提出的技术指标及复测报告。会议认为W—1型极微震仪的研制是必要的,它填补了我国测震仪器的一项空白,开阔了地震观测  相似文献   

3.
目前,用微震仪记录中强地震大多数是限幅的,震级很难测定。如能在微震仪的限幅地震记录图上找到便于测量的参数,用来计算震级,这将方便台站的速报工作,具有普遍的使用价值。本文根据限幅地震记录图的显著特征——限幅时间等,拟合了限幅地震震级的计算公式,即M_L=2.37logL+0.38log(A_L×1000)/V  相似文献   

4.
<正> 以小震报大震是地震予报中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象1979年溧阳六级地震前4个月内,离震中仅有20公里的溧阳地震台,在 DD—1己录仪上却没有发现一个明显的地震波形,但这并不意味着溧阳六级地震前无地震发生。事实上在溧阳六级地震前几个月内,溧阳台DD—1记录仪上出现过许多不易判断的微小波形,通过震后用 JW—1极微震仪样机进行现场观测,表明那些波形实为微小地震。JW—1型极微震仪为三分向墨水记录式地震仪,工作于速度仪特性。它具有频带宽、高频响应好和灵敏度高的特点。鉴于目前国内采用的震级公式仅适用于地动位移特征,因此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CHD—6”核旋仪部分电路的修改,改善了该仪器的一些性能,从而提高了地磁观测资料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功率放大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子元器件,具有放大信号的功能,但有源电子元器件的非线性失真特性会影响信息的正确接收,采用有记忆预失真间接学习模型解决功放存在的非线性问题。该模型中依据功放输出幅度最大化和归一化均方误差( NMSE)最小化原则建立了预失真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归一化均方误差可达到-44. 5408,误差矢量幅度等于0.13%。研究结果表明有记忆预失真间接学习模型确认该模型可有效提升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地震活动趋势的多层递阶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利华 《灾害学》1999,14(4):7-10
多层递阶预报是动态系统的新型统计预报理论,由于它把动态系统看成是一个时变参数系统,因而与客观实际较为符合,预报误差也相对较小,利用它来预报一个地区未来的地震活动趋势,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土石坝内部存在较多的接触面,在静、动力荷载作用下,接触面的力学特性对坝体的稳定性具有显著的影响.基于动态单剪仪,开展了粗粒料与掺砾粘土接触面循环单剪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初始剪应力加载方向对相对位移有较大影响:相对位移总是在沿初始剪应力加载方向一侧较大;在一个剪切循环内,正、反向加载时,若剪应力较小,发生剪缩变形,若剪应...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风电机组传动系统的均载性能,以常用的 2K-H 型行星轮系为对象,对包含安装误差的行星轮系有限元模型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得出了具体安装误差对系统载荷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安装误差会导致轮系在传动过程中出现“不均载”,对轮齿啮合产生冲击。如果合理安装风电机组的传动系统,将能降低其对风电机组传动系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微震监测技术在大岗山水电站右岸边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岗山水电站右岸边坡地质条件复杂,断层、岩脉、卸荷裂隙密集带、深部卸荷带及节理裂隙发育。为了监测边坡在开挖过程中引起的卸荷松弛和后期大坝蓄水引起的应力重分布,以及对由此造成的边坡潜在滑动区域进行识别和圈定,采用高精度微震监测技术进行岩质边坡潜在失稳监测的工程实践。通过构建右岸边坡三维地质模型和优化传感器布设方案,采用人工定点爆破试验对监测系统定位性能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在传感器阵列范围内的震源定位误差小于10 m,表明该监测系统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工程实践证明,微震监测能够准确诊断出断层和卸荷带等构造活动的强度、烈度以及相关的时空参数,是实现边坡潜在失稳机理研究的一种新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1.
岩体崩塌是西南岩溶山区广泛分布的地质灾害,崩塌失稳过程极为迅速,常规监测手段难以有效监测预警。根据岩体崩塌孕育发展力学过程,开展分级蠕变和自然渐变2种工况下的拉裂型崩塌相似模拟试验,采用声发射系统和无线微震传感器研究崩塌模型失稳过程声信号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位移和应变场均仅在主破裂发展瞬间产生突变,难以提供指示失稳破坏的前兆信息;高频声发射信号的多种时域和频域参数在2种工况下的岩体崩塌相似试验中均表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可为岩体崩塌失稳提供有效的失稳前兆指示;采用滑动窗口法分析了试验全过程的微震波形信号,根据主频特征可清晰区分3类信号,低频信号在加速损伤阶段出现突降;根据2种工况下相似模拟试验声发射和微震信号的特征,崩塌发展过程可分为渐变阶段、主控面加速损伤阶段和失稳破坏阶段,模拟自然渐变荷载下主控裂纹贯穿失稳更为突然。研究成果为发展岩溶山区岩体崩塌监测预警方法和技术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12.
极端降水事件概率分布识别方法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识别极端降水的概率分布对于区域水旱灾害的预测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针对广泛采用的L-矩分析、KS检验和卡方检验3种方法,基于四川盆地24个气象站1951—2011年的日数据,对最大日降水量、连续最长无雨天数的概率分布分别进行了识别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KS检验结果的相对误差最小且大都小于0.05,并且与基于卡方检验的结果接近;基于L-矩分析识别结果的误差较大,尤其是连续最长无雨天数的平均误差在多个回归水平下超过10%;此外,具有相同概率分布的站点,基于KS和卡方检验结果的空间连续性更好。上述结果和一些研究优先推荐L-矩分析识别水文序列概率分布的结论不一致,原因是这些研究主要针对径流而非最极端的降水情况,且降水序列的空间异质性大。  相似文献   

13.
<正> 纬度残差是天文测纬过程中非极因素引起的波动值,通常是由非极性地方因素造成的。从理论上讲,它包括大气反常折射,地方性垂线变化和观测点的位移等。如果纬度观测质量很差,它还包含有仪器误差和人差等因素。但实测资料分析表明,津站天顶仪的测纬精度,一次观测中误差σ=±0.″13,纬度变化平滑值中误差m=±0.″015,其质量是高的,人仪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电网“调控一体化”建设所需的“变电站运行画面远程调阅”应用业务,对电子式切换器、远方终端、图形网关、第三方应用软件4种常见实现方式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比了其优缺点。分析结果表明:第三方应用软件、图形网关2种方式更适合“变电站运行画面远程调阅”应用业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正> 江苏省溧阳地震台于81年1月23日在井下66米深处安装成功Φ110mm电感探头,开始时用CD—2型精密电感电桥观测,观测综合误差小于50μH,从5月1日起,改用4103压磁应力仪观测,观测误差±10μh。观测条件符合规范要求,测值平时比较稳定,干扰因素不明显,整点值变动一般均小于20μh,日均值变动则更小。自安装以来溧阳老震区发生的二次有感地震均有前兆动态信息显示。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开发了多项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自动扫描程序,能以屏幕显示及打印输出的方式给出各参数的二维等值线图和三维曲面图,使地震活动性强弱的空间分布直观化与形象化。利用本项新技术,对晋冀蒙地区近20年地震活动性系统地进行了多参数的空间动态扫描追踪。结果表明,本区6级左右地震前1、2年,震中区附近A值、E~(1/2)值等参数明显呈高值(峰区),而b值则为低值(谷区),未来强震发生于其中或边缘;在无强震发生时段,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图象则一般呈现相对均匀分布。此过程似显示了强震前区域地震活动性由“白脸”向“花脸”的转化,反映了孕震系统有序度的增加。由此认为,应用这一技术,可以系统追踪地震活动性的演化全貌,获取较完整的地震孕育的空间动态信息,从而有助于选择未来1、2年左右的强震危险区,以及实现源的过程追踪和场的动态监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山西旱涝动态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是山西的主要气象灾害,但长期以来,该省一直没有一个科学的、实用的干旱指标。分析了目前有关干旱指标研究的不同思路和方法,结合山西省实际情况,给出了适合该省的“综合判断法”和“Z指数”干旱指标,并建立了“山西旱涝动态监测预警服务系统”,该系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山西省的旱涝状态实施动态诊断。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地震局“九五”规划方针的指引下,安徽省地震局抓住机遇,率先在合肥台实现了由模拟仪向数字仪的转型。自1999年底至今,安徽省合肥地震台六位工作人员在一台台电脑、仪器,一组组数据资料的陪伴下,随着监测设备由模拟向数字的转型,通过艰苦努力和相互扶持、协调,终于顺利地完成了从技术结构到知识结构的转型。  相似文献   

19.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尼泊尔位于澳洲—印度与亚洲三个板块边界处。其北界为世界上最高的山脉,表明了尼泊尔地下的持续构造运动。直到1992年国家才协力进行尼泊尔地震危险性定量评定工作.已进行的一系列这方面研究工作的有:历史地震及其影响的研究、所规划的水电站以及与供水计划有关的特殊场地研究。尼泊尔还没有一部有关强度和抗震的建筑规范。地质矿产部的地震部门在法国政府的资助下,在中心地区建设了一个微震台网,并架设了强震仪。由于三面与印度接壤,对尼泊尔来说,执行印度的地震危险性评定工作规范是最合适的。印度标准IS,1893~1984(ISI,1986)包含了首都加德满都的地震设计系数.其它地区的系数可通过外推法得到。  相似文献   

20.
将D-P准则对M-C准则的近似视为连续函数逼近问题,据此建立了最佳平方逼近的误差解析表达式,并提出了一个最佳D-P准则。同时,利用该误差表达式分析了各种常用D-P准则对于M-C准则的最佳平方逼近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的D-P准则中,采用大外接圆的D-P准则误差最大,等面积圆准则与本文所提出的最佳准则的误差相近,内切圆、小外接圆和中径圆的误差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准。同时,通过利用强度折减分析方法对各准则的适用性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等面积准则和最佳准则与M-C准则具有较好的接近程度,但当系统将进入不稳定状态时M-C准则却与内切圆准则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