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三大产业生态足迹的投入产出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定量研究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生态压力,文章运用投入产出法对我国三大产业生态足迹作了详细的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从产业构成看,第一、二、三产业的生态足迹分别为0.9626hm2·人-1、0.3912hm2·人-1、0.1844hm2·人-1;从生态占用方式看,直接土地占用为1.1242hm2·人-1(占总量的73.1%),其中,第一产业占83.7%,为0.9580hm2·人-1,间接土地占用为0.4140hm2·人-1(占总量的26.9%),其中,第二产业占79.9%,为0.3306hm2·人-1;从环境压力与承载力的现实矛盾看,各产业均需要控制其生态足迹增长,考虑生态足迹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产业结构调整优先顺序依次为第一、二、三产业。研究结果对于我国环境规划管理、产业结构优化及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根据《巴黎协定》发展目标,我国计划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意义重大且任务艰巨.为实现减排目标,将减排责任落实到省际层面,准确核算省际间由于贸易带来的碳转移问题,对于完善碳排放工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实现碳排放控制目标至关重要.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战略建设重点,本研究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核算了湾区核心广东省2012年、2015年和2017年各部门和各行业的碳排放总量,分析了广东省由于贸易带来的输入和输出隐含碳的排放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2—2017年间,广东省属于碳排放净流入区域,但净流入量逐年递减.从行业的角度来看,重工业、服务业和运输业;从部门的角度来看,化学产品、批发与零售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是广东省重点排放的行业和部门.此外,广东省输出的地区主要是河南、浙江和江苏等地;输入的地区主要是内蒙古、河北和江苏等地.研究成果将为碳排放空间配置的优化和碳排放权交易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人类社会对水资源的消耗、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该影响的量化方法和量化指标,将生态足迹法引入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系统,构建珠海市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分析计算水资源供给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力,并对该地区的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进行生态盈亏和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总体上珠海市水资源系统呈现生态亏损,亏损率为37%,水资源生态承载呈现超载现象,珠海市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增长对区域水资源的生态承载压力较大.研究结果还表明,将生态足迹模型运用到地区水资源承载力中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对地方尺度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粮食主产区,水资源短缺成为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阻碍之一,而有效实现水资源公平性配置是解决此阻碍的重要手段.因此,通过构建三维水足迹模型分析黄河流域水足迹时空差异,并借助基尼系数反映流域内各省区的水足迹公平性且提出改进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8年,黄河流域人均水足迹呈波动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区域用水公平性问题关系到地区发展平衡。为了研究长江经济带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基于水足迹视角,构建用水公平性系数,以长江经济带为对象,测算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公平性系数,再运用核密度函数和ESDA方法分析用水公平性系数的时空演进趋势。结果表明:在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总用水、工业用水公平性不断提高,农业用水公平性呈下降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长江经济带各省份总用水、农业用水及部分年份工业用水公平性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聚集特征,生活用水公平性没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各省份总用水、农业用水公平性呈现先分散后聚集的趋势,两极分化现象明显,工业、生活用水公平性集聚趋势呈波动变化,但近年来各省份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公平性水平集聚趋势在加强。基于此,国家应重点提高农业、工业用水效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对重点用水单位投入节水型先进工艺,从而提高地区用水公平性水平。  相似文献   

6.
基于ARIMA模型的区域水生态足迹时间序列分析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20世纪末以来,生态足迹理论应用研究成为生态经济学的一个热点,而生态足迹指标的可预测性一直是研究中争论的一个焦点。通过分析1949—1998年广州市的水生态足迹变化,并对计算结果进行ARIMA模型时间序列预测分析,以揭示广州水资源利用和水产品消耗的发展变化规律,并根据其发展变化规律预测广州市未来水生态足迹的变动。结果表明,ARIMA(2,2,2)模型能较好的拟合广州市1949—1993年期间水生态足迹变化,经1994—1998年实际计算结果验证所建模型,误差在5%左右;应用ARIMA(2,2,2)预测广州市1999—2008年的人均水生态足迹,结果分别为:0.5935,0.656 2,0.714 7,0.779 0,0.840 2,0.901 55,0.964 11,1.025 57,1.087 44,1.149 43 hm2,预测结果表明广州市1999—2008年期间的人均水生态足迹仍呈较快上升趋势,居民对于水产品的需求提高以及城市发展、人口增加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导致这种趋势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介绍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基础上,对烟台市2002年的生态足迹作了分析:烟台市2002年人均生态赤字为1.078 9 hm2,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表明烟台市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最后提出了提高区域生态承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8.
能源足迹变化的多因素影响效应研究——以吉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构建能源足迹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1994—2008年吉林省能源足迹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特征。结果表明,1994—2008年,吉林省人均能源足迹从0.228 hm2增至0.524 hm2。在能源足迹增长的抑制因素中,能源强度效应占84.54%,排放因子效应占15.46%;在能源足迹增长的促进因素中,经济产出效应占91.39%,能源结构效应占4.30%,人口规模效应占3.73%,土地固碳效应占0.57%。以经济产出因素为主导的正效应明显大于以能源强度因素为主导的负效应,两者之比为1.73∶1,叠加表现为对能源足迹增长的促进作用,导致其总体呈递增趋势。此外,在正、负效应的双变量格局下,能源足迹呈复合曲面分布。目前减缓吉林省能源足迹增长的重点在于通过技术进步促进能源强度下降,同时需调整能源结构以发挥其应有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贵州省生态可持续性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媛  吴长勇 《生态环境》2011,20(1):102-108
生态足迹是定量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分析了贵州省1999—2008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并利用生态足迹指数和生态足迹强度等指标对贵州省1999—2008年的生态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0年来,贵州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999年的2.094 28 hm^2上升到2008年的3.613 48 hm^2;人均生物承载力由1999年的0.785 42 hm^2下降到2008年的0.734 81 hm^2;人均生态赤字由1999年的1.308 87 hm^2上升到2008年的2.878 68 hm^2;万元GDP生态足迹由1999年的8.287 91 hm^2下降到2008年的4.111 70 hm^2;生态足迹强度指数由1999年的2.666 46上升到2008年的4.917 61;生态足迹多样性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社会发展指数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发展能力逐年提高,但这是以生态足迹增加为代价的。据此,提出减少了生态足迹和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生态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生态足迹时间维动态分析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9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度生态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指标和方法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以广东省为案例,对广东1990年至2002年时间维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3年来,广东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不断增加,人均生态足迹从1990年的1.253hm^2增加至2002年的1.784hm^2,增加了42.38%;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从0.817hm^2增加至2002年的1.393hm^2,但万元GDP生态足迹逐年下降。横向比较分析表明,广东200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636hm^2,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8hm^2),同时也处于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2.0hm^2)的范围,但超过中国人均生态承载力水平(O.681hm^2);人均生态赤字(1.246hm^2)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0.8hm^2)。因此,广东虽在全球尺度处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状态,但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强度甚高。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水资源问题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李伟烈 《生态环境》2004,13(2):284-286
论述了广东省的水资源状况和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认为水质性缺水、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水资源浪费严重、管理体制不健全是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加强水污染的防治,健全防洪防旱体系,建立健全水资源统一管理运作饥制,提高全民节水观念,发展节水农业,走兴林治水之路,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广东大中型水库电导率分布特征及其受N、P营养盐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广东省20座大中型水库的电导率在丰水期为22~246us/cm,在枯水期为23~254us/cm;除大境山水库外,其它水库丰水期、枯水期差别不大。在采样的6个流域中,受工业和生活污水污染比较严重的珠江三角洲水库电导率明显高于其它流域水库;东江流域电导率最低。N、P营养盐离子对水库电导率有不同的贡献,总的来说,营养盐质量浓度较高的水库,N、P营养盐离子对水库电导率的贡献率较大,水库电导率也较高。除粤西沿海的鹤地水库以NH4^ 对水库电导率的贡献为主外,其它流域以NO3^ 水库电导率的贡献最大。丰水期、枯水期营养盐离子对水库电导率贡献的结构有变化,PO4^3-对水库电导率贡献的结构变化最大,即PO4^3-在丰水期对电导率的贡献比枯水期明显增高。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大中型水库的电导率反映了水库受污染的程度,富营养化是导致水库电导率上升的重要因素,水库电导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库的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能源足迹变动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态足迹模型与分解分析模型,定量核算了1990-2006年辽宁省能源足迹,分析了其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0-2006年,辽宁省能源足迹呈不断增大趋势,总量由3508万hm~2增加到6491万hm~2,人均值则由0.896hm~2扩大到1.542 hm~2,增加了将近1倍,在区域生态压力中的贡献额为30%.在各类贡献因素中,经济发展对能源足迹的贡献远高于其他因素,其次为能源结构效应、人口规模效应,能源强度效应最低.虽然能源强度不断下降,但其对区域生态压力下降的贡献不足于抵消由能源结构不合理和消费水平的提高造成的生态影响,导致辽宁省能源足迹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15.
在对广东省主要跨市河流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现有跨市河流边界水质控制断面的存在问题;综合考虑跨市河段的地理位置、水体现状功能及水环境敏感性等因素,并兼顾上、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建议在新丰江、增江、韩江、灞江、绥江、西南涌、西江干流、榕江、枫江等河道新设边界水质控制断面13个,在全省共布设38个断面,构成广东省跨市河流边界水质达标管理的监测体系。文章还建议,要尽快制定广东省跨市河流边界水质保护条例,为加强广东跨市河流边界水质的达标管理,解决上下游地区之问的污染纠纷提供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6.
尹科  王如松  姚亮  梁菁 《生态环境》2012,(3):584-589
近年来,生态足迹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度量工具之一,获得了广泛关注。在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生态足迹核算方法及其应用特点和趋势,结果表明,(1)在核算方法上尚存争议,目前主要的核算方法有3种:传统土地足迹法;能值足迹法;投入产出足迹法。(2)从静态足迹核算朝时间序列足迹分析和动态情景足迹预测演化。(3)尽管在各个尺度上都有应用,但生态足迹目前仅被看作是交流工具,用于决策分析的意义不大。拓展其在企业及其产品系统的应用,将是其应用价值体现的一个突破口。(4)生态足迹作为一系列指标的一部分时,发挥作用更大。(5)生态足迹应加强与现有核算体系(如GDP)的衔接,增加其被决策者接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跨市河流边界水质状况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温丽容  刘乙敏  刘国光  崔光琦 《生态环境》2004,13(2):177-179,190
对1994--2001年问广东省25个边界水质控制断面的氨氮、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钾指数等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全省跨市河流边界水质状况总体上趋于好转,但部分断面有恶化趋势。2001年污染较为严重的边界断面主要有西湖村、企坪、上垟、石碧、青洋大桥及雁田等6个。氨氮污染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典型地区蔬菜硝酸盐与亚硝酸盐污染状况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广东省西翼的湛江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东莞市、惠州市、中山市、珠海市和佛山市顺德区等典型地区大型蔬菜生产基地中4种蔬菜148个样品中硝酸盐与亚硝酸盐的污染现状。采用国家标准(GB18406.1—2001)进行评价,在所检测的蔬菜样品中,有36.5%样品的硝酸盐含量超标,亚硝酸盐含量相对较低;以WHO/FAO规定的日允许摄入量换算得到的标准评价蔬菜的硝酸盐污染状况,污染程度严重的蔬菜样品占62.2%,中、重度污染的占16.9%,轻度污染的占20.9%。蔬菜中硝酸盐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叶菜类>瓜类>豆类>茄果类。因而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控制该地区蔬菜中硝酸盐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洪水资源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涛  刘祖发  黎坤  陈晓宏 《生态环境》2005,14(4):616-619
广东省多年平均人海水量4018亿m^2,并主要集中在汛期以洪水形式流人大海。文章根据广东省水资源与洪水特点,探讨了洪水资源化的途径及其安全保障措施:利用现有和新建水工程,采用科学合理的蓄、引、提、回灌与冲污等方式使洪水资源化;加强防洪调度与管理,以降低洪水资源化风险,确保安全利用洪水。该研究对解决广东省目前部分地区资源性和水质性缺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