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污水土地处理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概括了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定义、发展和研究现状,提出了土地处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及一些应采取的措施,指出了土地处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的增速,全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正步入高建设期。不论污水处理厂的规模还是污水处理的数量都快速增长,但是污水处理厂按照传统工艺进行处理后的排放水的水质尚迭不到回用新鲜水的标准,仍含有BOD、COD、SS、NH3-N、P、细菌及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因此,必须对污水处理厂按照传统处理的污水进行深度处理。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的技术和工艺较多,采用哪种技术,针对何种污水进行深度处理成为摆在污水处理厂技术人员面前的艰巨任务。文章从污水处理厂的实际出发,简要分析了污水深度处理的各项技术及污水深度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污水处理厂污水深度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的增速,全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正步入高建设期.不论污水处理厂的规模还是污水处理的数量都快速增长,但是污水处理厂按照传统工艺进行处理后的排放水的水质尚达不到回用新鲜水的标准,仍含有BOD、COD、SS、NH3-N、P、细菌及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因此,必须对污水处理厂按照传统处理的污水进行深度处理.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的技术和工艺较多,采用哪种技术,针对何种污水进行深度处理成为摆在污水处理厂技术人员面前的艰巨任务.文章从污水处理厂的实际出发,简要分析了污水深度处理的各项技术及污水深度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污水处理厂污水深度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根据我国农村污水分散排放的特点,结合土壤渗滤系统所具有的设备简单、投资少、操作管理方便、能耗低、净化效果良好等特点,分析了土壤渗滤系统的净化机理和影响因素,并对系统运行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模型和主要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5.
根据我国农村污水分散排放的特点,结合土壤渗滤系统所具有的设备简单、投资少、操作管理方便、能耗低、净化效果良好等特点,分析了土壤渗滤系统的净化机理和影响因素,并对系统运行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模型和主要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土壤对天津西郊南排污河,侯台灌区污水净化能力,我们于1984年进行了研究。次年进行了土壤处理前后污水对浮游生物毒性效应的比较观察,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一、试验方法 土柱模拟装置与污水处理:模拟土柱为1m高、直径8.5cm的玻璃柱(图1),每隔20cm有一出水口,接胶皮管、用霍夫曼夹控制流速、每分钟20滴。  相似文献   

7.
国外对污水湿式催化氧化处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湿式催化氧化(CWAO)法处理高浓度、有毒、有害和非生物降解的有机物。文中综述了国外WAO发展过程,机理以及动力学模型等研究领域的发展动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一、厌氧生物处理污水的特征当今,污水处理改进的方向是:1.节能、省资;2.减少污泥产量;3.设备紧凑;4.简化操作管理。厌氧生物法正是实现上述要求的良好办法。压氧生物法污水处理,是在缺氧环境下利用厌氧微生物使有机物降解,最后生成甲烷和 CO_2。图1所示为有机物厌氧降解过程。在产酸过程中,高分子有机物加水降解  相似文献   

9.
构建了多级土壤渗漏系统(MSL)以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主要研究了MSL的挂膜启动特征,进水水力负荷对MSL处理生活污水性能的影响,以及MSL运行过程中生物膜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连续进水的方式挂膜28d后,挂膜成功,MSL对生活污水中COD,氨氮,TN,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4.5%,74.7%,66.7%,76.4%.MSL运行过程中,表现出对进水水力负荷变化较强的适应性,水力负荷为400L/(m2·d)时,生活污水中COD,氨氮,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3.4%,94.9%,80.4%,94.7%,系统出水水质能够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MSL对有机物和氮磷的去除途径结果表明,微生物降解和转化作用对污水中COD,氨氮,TN的去除贡献率最大,Fe3+与PO43-的化学沉淀作用则是TP去除的主要途径.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结果显示,生物膜中硝化功能菌占总菌群的35.5%.  相似文献   

10.
蚯蚓土壤填料生态滤池处理生活污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级蚯蚓土壤填料生态滤池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考察其对污水中各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连续运行90d,试验结果表明:滤池运行稳定,对COD、TP、NH3-N、TN和SS的去除效果良好,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8.7%、93.4%、74.9%、60.4%和87.5%,出水满足GB 189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标准。滤池二级串联结构设计系统稳定,改善了出水水质。蚯蚓在试验初期对滤池环境可较好较快的适应,维持了滤池的稳定运行。土壤生态处理技术工艺简单,兼具经济实用和规模灵活的优点,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11.
用土壤法进行生活污水的深度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是物质生产的场所,也是物质降解的中心。利用土壤法进行生活污水的深度处理,具有成本低,能耗低,不需要维护等特点,并且可以循环利用土壤和水资源,实现水环境的再生。土壤法的推广利用符合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促进新农村运动的开展。本文着重介绍了如何利用和加强土壤的净化功能来进行生活污水的处理,并且回顾了土壤处理法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2.
国外对工业废水的处理主要有三种方式: 1.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分开处理。这主要在大型工业城市采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不能与大量的工业废水相适应。所以工业废水由工厂自行处理,生活污水由城市污水厂处理。 2.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合併处理。这类城市具备较完善的大型下水道系统,工业废水部分排入城市下水道,与生活污水一起,由城市污水厂进行合併处理。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混合比例,各国有所不同:英国斯罗地区1964年工业废水为65%,生活污水为45%;西德1957年工业废水为44%,生活污水为  相似文献   

13.
1.土壤沟槽法的原理土壤具有分解有机物、吸附磷过滤悬浊物等功能,很早以来就将其用于污水净化了。土壤净化中分为有机物的无机化及脱氮等生化作用和对磷的吸附过滤等的物理化学作用。生物净化作用是依赖于生存在一克土壤中的2000万个以上细菌、放线菌原生动物等的微生物及绵虫类,贫虫类等的后生动物机能。物理化学净化作用则是依赖于由Ca、Mg、A1、Fe等组成的土壤矿物粒子的立体配位的团粒构造的过滤吸附机能。土壤沟槽法即是应用这些机能的土壤净化法,其模式构造及沟槽部分的详细情况如图1所示。土壤沟槽即是在地表下大约60cm处铺上止水膜、填入厚约20cm砂子,然后放满碎石,在陶管的周围到地表下20cm将碎石堆成山型,碎石上面加上网填土至  相似文献   

14.
15.
陈玉成  杨志敏  何娟 《环境科学》2011,32(4):1066-1072
采用清水渗透、污水渗透、静态吸附、动态穿透和给水度等试验,确定了重庆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生态土壤处理系统中基质配比、水力负荷和湿干比.结果表明,根据选材容易、水力负荷大、除污能力强等原则,推荐重庆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生态土壤系统中处理层的配比基质为30.67%紫色土、61.33%河沙和8.00%煤渣混合基质,承托层为0.20 m厚的卵石与0.10 m厚的碎石.生态土壤处理系统总高度1.6 m,其中1.00、1.20、1.40、1.60 m处的水力负荷分别为0.344、 0.322、0.307、 0.298 m·d-1.处理层的淹水时间1 d、落干时间1.5 d,即湿干比为1∶1.5.  相似文献   

16.
工业发达国家经济的高度发展导致了城市生活废弃物的数量日益增多,成份日益复杂,处理日益困难。它成了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社会公害问题,成了各国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环保问题。在制定城市生活废弃物防污染政策的同时,国外积极研究和开发各种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城市生活废弃物处理技术。目  相似文献   

17.
城市污水中的氮、磷、溶解性和非溶解性固体、微量重金属和有机物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从土壤肥力、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有害物质几个方面来阐述这种影响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利用ebalance ECER软件,对地下土壤渗滤系统进行生命周期评价,对比分析其生命周期各个过程中非生物资源耗竭、酸化、富营养化、全球变暖和固体废物等主要环境影响类型,并确定了主要的环境影响类型和造成环境影响的关键环节。结果表明:富营养化和全球变暖是地下土壤渗滤系统环境影响的主要类型,分别占地下土壤渗滤系统环境影响总值的75.9%和13.5%;地下土壤渗滤系统环境影响大小的顺序依次为富营养化、全球变暖、酸化、固体废物和非生物资源耗竭。通过对地下土壤渗滤系统的研究,可为农村污水处理工艺的生命周期评价提供数据支持,并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
概述涂料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其 COD浓度,一般在1000~2000mg/l。如不经处理而排放,将对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同时,各种颜色对自然水体的外观也有影响。对于涂料废水的处理,国内、外采取了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