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企业生产作业前首先进行风险因素辨识、分析,针对辨识分析出的风险因素,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达到降低风险等级,实现安全作业的目的。2012年3月,在公司年度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辨识中,公司通过采用LEC和R=L×S、工作危害分析、安全检查表等主要辨识评价方法,共评价出风险因素339项,3级以上风险因素17项,通过制定安全管理方案,采取控制措施,已成功地降低了这17项风险因素等级,对作业人员的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保  相似文献   

2.
《安全》2007,(4)
成果内容简介:该课题引用风险评估技术,采用国际通用的风险管理模式和国家规范的健康损害评价标准,使用职业流行病学和数理统计方法,对不同行业工种的职业卫生风险及其对从业人员健康危害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准确识别出了职业卫生呢感风险因素的种类、水平以及危害分布,并分析了职业卫生风险因素和健康  相似文献   

3.
借鉴新加坡化学物质职业暴露半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对2家电子企业开展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2家企业检测的岗位相同,主要危害因素一致,用暴露指数计算的暴露等级结果为可忽略风险、低风险,但其暴露浓度均符合接触限值。  相似文献   

4.
通过比较纳米材料与常规材料风险评价方法的差异,在综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作业场所纳米材料潜在健康危害及其影响因素,从危害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度两方面进行评价,建立危险度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确定危险度评价等级。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纳米材料潜在健康风险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价结果采取控制措施,避免和减少作业场所纳米材料可能对健康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为评估煤电行业从业人员因遭受职业危害暴露引起的健康负担大小,根据工作暴露矩阵法对燃煤发电职业暴露程度进行估算,利用健康效应分析和伤残调整寿命年指标构建燃煤发电职业暴露健康负担评价体系,实现职业暴露健康负担的量化评价。将所构建的评价体系应用于3个燃煤电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类危害因素中,粉尘所致健康危害最大,人均健康负担约为8.861 a;各生产环节中,运输煤系统所致健康影响最大,约占整个生产过程的45.53%。  相似文献   

6.
为了反映中国的六溴环十二烷(HBCD)职业健康风险状况,结合中国HBCD相关行业的生产状况,构建了6种中国的HBCD职业暴露情景,预估可能暴露于HBCD的职业人群数量为614~963人.然后利用EASE模型模拟职业暴露水平,并通过安全边际表征职业健康风险.结果表明,职业人群主要通过呼吸和皮肤途径接触HBCD,其相应的内暴露水平可达到0.07~1.63 mg/(kg·d)和0~0.84mg/(kg·d);由此可以估算职业人群总的暴露剂量达到0.07~1.80mg/(kg·d),这比普通人群对HBCD的暴露水平高3~5个数量级.风险评估表明,16%的职业人群具有反复染毒的风险,69%的职业人群具有产生生殖毒性的风险,总计职业人群中具有健康风险的人数为424.04~665.70,约占职业人群数量的70%,由此可见HBCD的职业暴露能够损害工人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生产性噪声职业暴露进行定量风险评估,探讨其在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中的主要内容和步骤,从而提高职业病危害评价水平。方法以某石油化工聚酯装置的短丝及聚酯生产车间为对象,通过对其生产工艺过程噪声职业暴露调查,分析劳动者职业暴露的特点、检测工作环境的噪声强度并对频谱特性进行分析,对个人使用的防噪耳塞防护效果进行分析,通过装置的噪声检测结果与国际标准化组织1971年发布的0a—45a间连续性噪声A声级与听力损害的危险率的关系表相结合,对聚酯装置噪声所致听力损害进行风险评价。结果牵伸工、卷绕工和切粒岗存在噪声暴露时间长、暴露强度高的特点;聚酯装置主要岗位噪声暴露强度为85.5dB(A)—99.7dB(A);卷绕机频谱带较窄;切粒工及卷绕工护耳器保护不足;卷绕工发生听力损害的危险率最高。结论对高噪声作业进行职业暴露评估是研究劳动者听力保护管理的重要方法,其中关键的步骤就是要进行定量风险评估。通过开展生产性噪声职业暴露的调查与风险评估,可进一步探讨噪声危害的客观规律,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噪声危害控制措施,保护劳动者的健康。说明噪声的职业暴露及风险评估在今后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中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某化工企业的聚氯乙烯分厂为研究对象,引入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四步法,即危害鉴定、剂量-反应评价、暴露评价和风险表征,对不同作业任务(清釜、看釜、巡检和配料)工人的氯乙烯职业暴露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从非致癌效应来看,看釜、巡检和配料岗位工人暴露于VC引起肝细胞多态性的HI值均高于安全阈值1,其中看釜工的危害指数最大,引起的不利健康效应最严重。从致癌效应来看,清釜工暴露于VC引起肝血管肉瘤的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而看釜工患肝血管肉瘤的风险值R,达到可接受上限10-4对应的工作年限ED=1.91 a,因此,需要尽可能地采用安全防护措施减少该岗位的职业暴露。巡检和配料岗位的肝血管肉瘤风险达到可接受水平上限10-4时,对应的工作年限分别为4.36 a和9.33 a。由于健康风险评价更侧重长期暴露危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即使工作场所满足国标规定的浓度阈值,仍然存在工人长期暴露于低浓度致癌物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为识别某电子专用设备有限公司在建设项目试运行期间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其防护设施的有效性及职业卫生管理现状。通过对作业现场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分析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健康监护资料进行综合评价。建设项目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个体防护用品、应急救援措施、辅助用室等方面符合标准、规范要求。该项目虽属于职业病危害较重的项目,但该项目职业病害控制措施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0.
为识别某化工企业在建设项目在试运行期间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其防护措施及其控制效果。通过对现场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收集职业健康监护相关资料,定性、定量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该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个体防护用品、应急救援措施、辅助用室等方面符合标准、规范要求。该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项目,该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可行、有效,但需要加强对氨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石材加工行业尘肺病危害风险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国际采矿与金属委员会风险评估模型(ICMM)评估石材加工行业尘肺病风险。 以20家石材加工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ICMM模型的定量法和矩阵法分别评估4个重点岗位的尘肺病风险,并与粉尘作业分级和文献报道进行结果验证。 结果显示打磨、雕刻、切割和破碎4个重点岗位的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浓度均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超限倍数范围分别为4.3~85倍和3.1~63.3倍。ICMM定量法判定该4个重点岗位的Ⅲ期矽肺风险均为最高级风险水平(不可容忍),矩阵法判定该4个重点岗位Ⅲ期矽肺风险也均为最高级水平(高风险)。这些风险评估结果得到生产性粉尘作业分级和文献报道的支持。结论为石材加工行业尘肺病发病风险非常高,ICMM风险评估模型可应用于石材加工行业职业健康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2.
电子封装行业职业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电子封装行业工艺入手,依据国家颁布的职业有害因素分类目录及职业有害因素致病模型,针对电子封装行业插入式(DIP)及表面贴装(QFP/SOIC)制造工艺使用的材料、设备、条件、人员作业特点,对行业内具有共性的职业有害因素进行分析,对工艺过程中存在的职业有害因素作出辨识,并提出把硅粉尘、铅、氩气、高温、环氧树脂、氢氧化钾、噪声、酸雾、重复性静态作业、重复性动态作业等有害因素作为防控重点,为电子封装行业职业有害因素的危害量化评价及其防控措施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纳米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促使纳米材料需求量不断增长,纳米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及使用,增加了暴露于超细颗粒物的职业人群数量,且工种复杂多样,尤其在自动化程度低、工人职业卫生防护意识薄弱的作业场所,对接触者有潜在的职业暴露风险.从现场暴露评估策略、检测方法、接触限值以及风险评估手段,综述针对超细颗粒物这一新型职业危害因素的研究进...  相似文献   

14.
Delphi法职业危害风险评估模型及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合理地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基于系统工程及风险评估的基本原理,采用Delphi法分析和确定了影响职业病危害风险程度的因素,通过构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了职业病危害影响因子赋值法(OHFA)定量化风险评估模型。根据对作业场所的危害源、本质及附加防护设施水平、人员接触机会、职业病防治管理等因子的综合分析,预测分析了研究对象的职业病危害的风险程度,为职业病危害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防治管理及防护设施设计等提供参考。并以某石化行业硫磺回收项目为实例进行应用与验证,得出了该项目的总体职业病危害风险度值为12,风险等级为Ⅰ级,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风险度由高到底排序为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磺、高温,其风险分类的关键决定因素为硫化氢。实践表明该方法与专家评估结果及工程实际吻合较好,应用于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中可给出定量化的风险分类结果。  相似文献   

15.
METHOD: A 24-week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assess how first aid training affects the motivation of small business construction industry employees in avoiding occupational injuries and illnesses and its effect on their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behavior. A simplified multiple baseline design across workplace settings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first aid training. Participants' motivation to control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risks was explored during in-depth interviews before and after receipt of first aid training. Objective measurement of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behavior was conducted by a researcher directly observing the workplace before and after participants received first aid training. RESULTS: The observations at participants' worksites suggested that, for the most part, the first aid training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behavior of participants. First aid training appeared to reduce participants' "self--other" bias, making them more aware that their own experience of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risks is not beyond their control but that their own behavior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avoidance of occupational injury and illness. First aid training also appeared to reduce participants' willingness to accept prevailing levels of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risk and increase the perceived probability that they would suffer a work-related injury or illness. Participants expressed greater concern about taking risks at work after receiving first aid training. IMPACT ON INDUSTRY: It appears that first aid training enhances participants' motivation to avoid occupational injuries and illnesses and improves their risk control behavior.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are that first aid training can have a positive preventive effect and could complement traditional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training programs. As such, there may be benefit in providing first aid training to all employees rather than limiting this training to a small number of designated "first aiders."  相似文献   

16.
为了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估企业职业卫生风险管理质量,利用美国EPA吸入风险评估模型、新加坡化学物职业暴露半定量风险评估模型以及风险指数评估模型,对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风险水平评估,并结合企业职业卫生管理评估模型,对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水平进行定量评估,以风险等级和管理水平,综合判断企业职业卫生风险水平。将该体系应用于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体系在充分考虑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空分布以及企业管理现状的基础上,能够定量评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急慢性影响以及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针对煤气化行业职业健康风险影响因素不确定及模糊的特点,建立了职业健康风险计算模型。该模型将模糊数学与贝叶斯网络相耦合,模拟事件概率,找出导致风险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煤气化行业中存在的多种风险因素,应用问卷调查法和模糊集理论模拟了根节点的发生概率,得出职业健康风险概率的预测值;应用贝叶斯网络反向推理的功能计算根节点后验概率并排序,确定了薄弱环节。该模型不仅能解决概率缺失情况下的风险量化推算问题,定量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还可以实现关键因素的识别,并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为职业健康风险预防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某垃圾焚烧热电联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某垃圾焚烧热电联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进行评价,确定其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根据项目职业病危害的特点,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并结合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职业病防护水平和定量分级结果,对试运行期间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及职业健康影响进行评价。该项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硫化氢、氨、氢氧化钠、氯化氢、氟化氢、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NOX、SOX、重金属(如铅、汞、镉等)、二噁英等有毒气体(或有毒粉尘)和噪声、高温等物理因素。项目除输煤系统4#皮带头作业点煤尘浓度和5#皮带头、5#皮带卸煤口、碎煤机(三楼)检测点的噪声强度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外,其余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该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基本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建议改进完善部分岗位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完善现场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  相似文献   

19.
20.
Hearing impairment in humans due to occupational noise exposure i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occupational diseases in many countries. The equipment to measure noise levels and daily noise exposure in existing noisy environments is readily available and can be used to assess the risk of hearing damage.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urrently legislated hearing damage risk criterion and compares the two main noise level-time trade-off schemes being used. The engineering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excessive noise levels and techniques to either bring them below the hearing damage risk threshold or to within an acceptable range for the workplace requirement are discussed, together with the expected improvements by such meas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