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切向燃煤锅炉新型低氮燃烧器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前墙燃烧锅炉中,通过高温还原火焰和火焰稳定技术已可使NOx排放量降到很低的程度,并已在切向燃烧中得到了应用,该技术与燃尽风系统相结合可得到更高的脱氮效率,飞灰中未燃炭的含量仍然可以保持很低,这种低氮燃烧器的脱氮效率为50%-80%,在实际运行的锅炉上使用时NOx(以NO2计)排放量可降低到50-70mg/MJ,该技术不仅用于燃烟煤的锅炉,还可用于燃褐煤的锅炉。  相似文献   

2.
对煤中砷的赋存状态及煤在燃烧后砷的转化行为进行了分析,并分别从煤的物理洗选、抑制煤中砷元素的挥发、气态砷吸附剂和污控设备协同脱砷等方面,重点论述了国内外对燃煤电厂砷排放控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提出了控制砷排放的新思路,为今后脱砷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电厂燃煤过程中汞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燃煤电厂汞控制技术分燃烧前、燃烧中和燃烧后脱汞,燃烧后脱汞技术为主要汞控制排放工艺,其中吸附剂吸附方法的研究较为广泛。基于国内外近几年燃煤电厂烟气脱汞技术的研究,综述了汞控制技术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燃煤电厂汞排放是最大的人为汞污染源,《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首次提出了我国燃煤发电锅炉汞及其化合物的控制指标,规定汞及其化合物排放限值为0.03 mg/m3.介绍了国内外汞污染发展情况,汞的形态以及汞污染控制技术.汞控制技术主要分为三种:燃烧前脱汞、燃烧中脱汞和燃烧后脱汞,其中燃烧后脱汞的研究最广泛.  相似文献   

5.
利用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火力发电行业产排污系数核算”工作中现场监测得到的数据,首次采用偏相关分析的方法,对固态排渣煤粉炉中机组规模、空气过剩系数、煤中挥发分和发电负荷率等因素对NOx产生浓度的影响进行定性分析,结论:NOx产生浓度与前三种因素存在显著的相关。而与发电负荷率的关系受锅炉是否采用低氮燃烧技术的影响。空气过剩系数越大,煤的挥发分越高,NOx产生浓度越低;采用低氮燃烧装置的锅炉中,机组规模越大,产生的NOx越少,且对于同一锅炉来说,NOx产生浓度随着发电负荷率的升高而增大;未采用燃烧控制的锅炉中,机组规模越大,NOx产生浓度越高,且与发电负荷率不相关。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控制燃煤电厂固态排渣煤粉炉NOx排放的优化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某电厂利用空气分级燃烧技术对420t/h锅炉燃烧器进行的低NOx排放改造情况,对锅炉改造前、后的NOx排放浓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锅炉实施低NOx改造后,NOx排放浓度明显下降,但锅炉热效率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研究了用活性炭为催化剂,以空气直接氧化含砷废水,再以钙盐、镁盐、铁盐或锰盐脱砷。试验结果证明:氧化后脱砷较未氧化脱砷效果明显提高。对工业上含砷2000毫克/升废水采用氧化沉淀法脱砷,其结果也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锅炉经济性差的问题,从设备、运行及自动控制等方面分析,并进行了相应整改。影响炉效的主要因素有煤质恶化、灰渣含碳量高、排烟温度高和CO浓度高等,同时炉膛燃烧不稳定也是影响燃烧效率的重要因素。通过漏风整改、制粉系统优化、燃烧优化调整和控制系统优化等方法有效提高了锅炉经济性。研究表明:分析锅炉经济性降低的影响因素时应抓住主要因素,兼顾其他,科学的生产管理是保证锅炉运行经济性的重要基础;入炉煤质恶化是最主要的外在因素;良好的自动控制系统能有效稳定燃烧参数,提高燃烧效率;降低飞灰含碳量的主要工作应集中在制粉系统优化调整;完整而系统的燃烧调整试验能够保证锅炉运行控制参数的科学合理,并需要正确调整氮氧化物排放和锅炉效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煤中砷含量随产地,煤种不同而异,有时差别很大。据报道,美国煤的平均砷含量约为1~10mg/kg;捷克斯洛伐克一些煤种中,砷含量高达1500mg/kg;我国东北某种煤砷含量为11mg/kg;山西的部分煤中砷含量范围为0.03~57mg/kg。锅炉燃烧时,煤中砷主要转化为As_2O_3;  相似文献   

10.
刘志斌  苏华美 《化工环保》2014,34(2):101-104
研究了煤及煤矸石中砷的释放特征。采用XRD技术对煤样中的主要矿物成分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显示,煤样中的主要矿物组成为碳酸盐矿物、硅酸盐矿物,以及一定量的SiO2、TiO2、硫化物矿物和硫酸盐矿物。实验结果表明:煤中砷的赋存形态主要以残渣态和硫化物结合态为主;在煤燃烧过程中,当燃烧温度为1 000 ℃时,1号矿井的煤样燃烧后灰渣中的砷含量为1.385 μg/g,砷的释放率为40.10%,2号矿井的煤样燃烧后灰渣中的砷含量为1.531 μg/g,砷的释放率为56.04%;在煤矸石的淋溶过程中,在淋溶液体积为100 mL的条件下,当淋溶液pH为5时淋出液中的ρ(砷)为19.27 μg/L,当淋溶液pH为7时淋出液中的ρ(砷)为7.78 μg/L。  相似文献   

11.
用钢渣处理含砷废水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郑礼胜  王士龙 《化工环保》1996,16(6):342-345
对用钢渣处理含硫废水进行了试验,用配水探讨了钢渣投加量,水样,PH,混合时间等因素对除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钢渣具有较好的除砷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从燃煤电厂排出的烟气分离技术,分为即燃烧前处理、富氧燃烧以及燃烧后处理三类,阐述燃烧后的处理方法.这种方法有五大技术发展方向,包括吸收、吸附、膜分离、霜冻分离和生物捕捉.对这五个方向的技术做一些阐述,并列举这几个方向下正在开展的研究实例,对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做一个较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13.
针对炼油废水缺乏碱度而硝化效能受限问题,以CO_2曝气处理后的改性碱渣废水为碱度补充剂,按一定配比加入炼油废水好氧阶段以强化硝化效能。实验结果表明:经流量为1 L/min的CO_2连续曝气处理5 h后,碱渣废水p H可降至7.2~7.8,钙元素质量浓度可降低90.65%,并去除了部分汞、砷等有毒重金属;将该改性碱渣废水以1∶99的体积比加入炼油废水并进行生化处理,COD去除率可达90.2%;相较于未补充碱渣的炼油废水,出水ρ(NO3--N)提高25%~30%,硝化细菌菌群密度增加52%,污泥絮体形态结构未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4.
针对电容吸附除盐法的缺点,通过对电极进行绝缘处理,开发了一种新型高电压电容吸附除盐技术。实验结果表明:增大外加电压,有利于除盐效率的提高;外加电压为60V时,NaCl去除率可达90%以上;增大废水流速对吸附效果不利;反应温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不大;在NaCl质量浓度为80mg/L、外加电压为60V、反应温度为25℃、废水流速为36m/s、反应时间为30min的条件下,经一级处理和二级处理后出水的NaCl质量浓度分别为39mg/L和16mg/L,NaCl去除率分别为51.3%和80.0%。  相似文献   

15.
分级喷水增湿对半干法烟气脱硫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增湿水量、增湿水级数以及增湿水分配方式等参数对半干法烟气脱硫效率的影响。得出了一定试验条件下这些参数的优化值,它们分别为:增湿水量30%、三级增湿、递减分配方式。在此优化工况下,可以使塔内和系统脱硫效率分别达到68%和90%以上,比无增湿时分别提高6%和5%左右。  相似文献   

16.
湿法腈纶废水的生化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水解酸化—固定化微生物流化床—氧化混凝联合工艺处理湿法腈纶废水.该工艺采用的高效菌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及新型氧化混凝技术均对湿法腈纶废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水解酸化温度为42℃、水解酸化运行周期为20 h的条件下,接种活性污泥和高效菌的SBR的COD去除率为26.0%;在新型氯铁型氧化混凝剂加入量为15 mL/L的条件下,混凝出水COD可降至66 mg/L.水解酸化—固定化微生物流化床—氧化混凝联合工艺的总COD去除率可达89.4%.  相似文献   

17.
微碱解-厌氧水解-SBR好氧生化法处理有机磷农药废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微碱解——厌氧水解——SBR好氧生化法处理有机磷农药废水的工艺流程、工艺参数和处理效果。废水处理设施运行结果:废水COD去除率平均为90.1%,BOD5去除率平均为94.2%,TP去除率平均为84.9%。  相似文献   

18.
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聚铁混凝和 H2 O2 - Fe2 催化氧化二级串联法对某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渗滤液进行处理试验。结果表明 ,在适宜条件下 ,渗滤液 COD和色度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 88.3%和98% ,砷可达到检不出水平  相似文献   

19.
徐文倩 《化工环保》2013,33(4):316-320
采用混凝-Fenton试剂氧化或混凝-臭氧氧化两种氧化技术预处理上海某医药集团原料药废水。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聚合氯化铝(PAC)和聚丙烯酰胺(PAM)复合混凝处理该废水,在混凝pH为9.5、混凝时间1h、PAC和PAM加入量分别为600mg/L和12mg/L时,COD的去除率可达23%;混凝后废水再分别用臭氧氧化和Fenton试剂氧化处理,臭氧氧化明显比Fenton试剂氧化经济有效,在臭氧氧化pH为10、臭氧加入量为15g/L、臭氧氧化时间为1h的条件下,废水COD去除率为27.8%,废水BOD5/COD明显提高,为后续生化处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