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古代一些有远见的政治人物,很早就注意到了防灾减灾与治理国家的密切关系。早在春秋时期,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曾向丞相管仲请教治国之道,管仲回答说:"故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人乃终身无患害而孝慈焉。"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的实践中,与人类社会相伴相生,融为一体.人类的发展历史始终伴随着对自然灾害的斗争和挑战.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经济快速发展,全球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加剧,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形势更加严峻复杂.  相似文献   

3.
基于文献归纳和专家意见确定访谈提纲,通过对社区居民开展半结构化访谈收集原始资料,应用质性研究方法和NVivo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经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和饱和度检验流程,构建社区减灾文化传播障碍因素概念模型。研究揭示,社区减灾文化传播障碍因素具体涵盖以下方面:受众对减灾文化功能、价值取向、相关政策及减灾文化内涵的认知水平,对减灾文化传播活动的关注度、风险态势演化特点、传播主体素质与行为选择、传播平台构建、参与途径设计、传播时机与力度选择、受众意愿与行为、传播内容设计与表现方式选择。基于此,减灾文化传播需着力变革传播理念,优化话语体系,从传播主体、平台、内容、方式等方面系统改进现有工作。  相似文献   

4.
5.
创建中国的农业减灾科技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灾害严重和频繁的国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气候变暖给农业灾害的发生带来了许多新的特点,创建中国的农业减灾科技体系势在必行。分析了农业灾害与一般灾害的不同特点,提出农业减灾科技体系应由农业灾害学与农业减灾系统工程两大部分组成;分别论述了农业灾害学的理论与内容框架,和农业减灾系统工程的基本内涵。最后,对如何创建中国的农业减灾科技体系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生物资源在农业减灾中的开发利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述了以水、旱为主的气象灾害和农作物病、虫、草、鼠所致的生物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灾害性影响, 同时阐述了有效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是防止和减轻农业灾害的有效途径, 提出了加强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7.
减灾事业的发展和综合减灾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中国减灾事业的发展史可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几千年,减灾活动以赈灾为主,帝王“祭天求恕”,“防灾吏制”,安抚于民。清末民初1800至1949年间计发生巨灾25起,死亡4993万余人,总灾亡则近亿,年均灾亡60万人以上,这段惨痛的灾况记下了十分难得的灾情史,泣血于残野。新中国成立后,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指导下,为减轻灾害损失,逐步建立了气象、水利、农林、地震、海洋、地质等专业的灾害科技与减灾工程,政府并组织社会兼事抗灾、救灾、应急减灾,国家减灾实力快速增长,已取得突出减灾实效,这个阶段比第一阶段灾亡人数下降了90%以上,但年均灾亡人口仍有1.2万人左右。该阶段的工作特点是以单灾种纵向体系为主,不同灾类的监测、预报水平尚高低不一,这与成灾机理的难易程度和工作条件的强弱有关。21世纪初,随全球增温之势锐升,多类极端灾变遍及各洲,促使许多国家发动全社会人众共同探求“综合减灾”之路;我国政府已迅即开展全社会应急减灾行动,开启了“综合减灾”之先声,这是减灾事业步入第三阶段的先导。综合减灾应该是全社会相关部门和民众的统一行动。目前尚有3个问题需要弄清楚,一是多种自然灾害之间成灾机理相关性的研究,其对象是灾害群与灾害链;二是全社会减灾要素综合运作预案的优选;三是如何核算减灾投入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正、负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9.
减灾平衡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卫东 《灾害学》1993,8(4):92-93
文章依据经济学的原理提出了减灾平衡点的概念,并初步分析了它的特征及其实际意义。所谓减灾平衡点是指社会总体投资利益最大时减灾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所占的位置;此时,减灾投资利润率与社会正常生产投资利润率相当。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人工影响天气的气象灾害减灾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全国人工影响天气的气象灾害减灾技术及人工增雨防雹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根据不同气象灾害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减灾技术措施,并对减灾效益进行评估。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基于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人工增雨防雹等作业范围及其规模、主要作业技术及其与国外的差距、作业区的减灾效益等进行分析,指出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减灾技术及应用体系有了很大发展,并为减轻气象灾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防灾博览》2012,(3):44-47
2012年5月8日,我国首部防震减灾知识动画电影《今天·明天》在北京举行首映式。中国地震局副局长刘玉辰,"平安中国"防灾宣导系列公益活动组委会主任、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何永年,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司长孙福梁,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秘书长张辉,以及来自国家减灾委办公室、教育部、科技部的有关领导共同出席了首映仪式。  相似文献   

12.
生物资源在农业减灾中的开发利用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少南  叶志华 《灾害学》1999,14(4):81-84
论述了以水,旱为主的气象灾害和农作物病,虫、草,鼠所致的生物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灾害性影响,同时阐述了有效利用生物资源是防止和减轻农业灾害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加强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在我国政策条件下,农业减灾投入、增产投入、农民收入与灾害风险之间的关系。在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经济学假设下,通过对粮食生产过程的定性、定量分析,分别推导了不同投资主体和同一投资主体下农业减灾与增产投资利益最大化的条件,并讨论了农业投资者可能的决策选择,从经济学的角度为研究农业减灾增产的风险投资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4.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战略决策,论述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性和在农业结构调整期农作物病虫灾害可持续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了2005年1月17日-22日在日本神户召开的世界减灾大会的基本内容,并着重论述了当前国际减灾领域的重要进展和发展趋向,就减灾与可持续发展作了系统的论证,提出了我国减灾领域近期发展的主要方向.从世界减灾大会的各项议程和各类论坛可以看出,未来世界减灾的战略可以概括如下:加强减灾能力建设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全面推进社区减灾体系的建设是实现未来10年减灾目标的关键任务;建立与灾害风险共存的经济与社会体系,必须把减灾与区域发展有机地整合起来,寻求除害与兴利并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接受一定风险水平的安全社区体系;重视包括全球气候变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城镇化等自然与人文过程引发或孕育的新的灾害风险;建立满足区域减灾目标需要的预警系统,加强减灾信息共享,充分利用现有的减灾资源.针对国际减灾发展趋向,提出了中国减灾战略调整的建议,即实施"区域减灾"、"综合减灾"、"科教减灾"、"提高区域减灾能力"和"加强减灾科技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6.
综合减灾的"综合"是各灾种、 各阶段和各环节的综合,是资源和手段的综合,也是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综合.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和《灾害学》期刊论文数据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可知:从灾种来看,综合减灾研究的是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和气象灾害;从过程研究来看,每一种灾害的研究都是全过程综合性研究;从阶段性研究来看,灾前风险研究和灾后经验教...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地质地貌灾害与防灾减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彦蕊 《灾害学》1999,14(1):33-38
河北省是我国地质地貌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从人类生态学角度,研究地质地貌灾害的成因与分布,并强调通过调整人类活动,减轻灾害损失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国海岸带灾害成因分析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近年来海岸带灾害越来越成为制约海岸带-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带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背景下,分析探讨了我国海岸带灾害的基本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概念性减灾对策框架,海岸带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全球变化(相对海平面变化、气候异常)和人类活动是导致我国海岸带灾害的3个主要方面。据此,认为减灾的关键在于合理规范人类行为,保护和改善本已十分脆弱的海岸带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对于全球变化诱发的灾害,则力求基于科学认识与预测,在海岸带开发中合理规划建设,做到未雨绸缪,实现海岸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金磊 《灾害学》1993,8(4):94-96
本文在突出综合减灾及政府在减灾中的职能作用的基础上,针对现行存在问题,探讨了减灾管理的基本模式。并提出了尽快建立集“环保、减灾、安全”为一体的减灾机构。  相似文献   

20.
《防灾博览》2005,(3):6-6
(本刊讯)作为第八届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的主要活动之一,“首届中国城市防灾减灾国际论坛”于2005年5月25—26日在北京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