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高效沉淀池广泛应用于市政污水处理厂,其表面负荷是沉淀效率的关键指标。为将实际工程表面负荷稳定提升到12 m·h-1,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模拟优化了高效沉淀池的负荷。结果表明,污泥特性和几何构型的协同关系是提高沉淀池表面负荷的关键。宽下降区、长挡墙有利于提升流场的均匀性,但远端出水堰的污泥流失风险限制了表面负荷提升。优化的挡墙长度、上升区/下降区(1/2.65)之比等几何构型特征,能够减少积泥斗污泥扰动,改善总体流场均匀性,从而将表面负荷提高到11~12 m·h-1。污泥沉淀过程中的流变特性和流动本构认识不足,限制了表面负荷的进一步提升。上述结果提升了高效沉淀池工程负荷,深化了对高效沉淀池流态的认识,亦为污水处理系统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运行优化工具及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银川市某水厂为例,评估高效絮凝沉淀池与翻板滤池组合工艺的工程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高效絮凝沉淀池与翻板滤池组合工艺能够适应较大水质波动,具有一定抗冲击负荷能力。其浊度去除率和高锰酸盐指数(以CODMn计)去除率较高,出水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5749-2006)。通过调整排泥量和污泥回流比,能够有效解决沉淀池泥位超标问题。根据翻板滤池的过滤负荷和滤水阀门的开度调整反冲洗周期,能够提高过滤效率,节约电耗。少量无烟煤滤料的流失对翻板滤池出水浊度无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低温低浊水处理工程提供设计经验和工程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3.
合建式曝气沉淀池在运转过程中,常由于沉淀区积泥而影响运转效率和处理效果。因此,研究积泥原因和防治积泥措施普遍受到重视。本文从模拟试验着手,研究合建式曝气沉淀池回流的机理,分析积泥原因,并结合多年的生产实践,提出一些有关防治积泥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合流制排水系统溢流污染就地调蓄处理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高效混合絮凝斜板沉淀工艺进行现场中试的基础上,将化学强化处理工艺与调蓄池相结合,针对上海市某合流制排水系统,进行调蓄/沉淀池的概念设计,提出主要设计参数,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对调蓄/沉淀池进行优化设计.试验和模拟结果表明,调蓄/沉淀池与单纯的调蓄池相比具有更好的溢流污染控制效果和效益/造价比.  相似文献   

5.
采用Fenton氧化开展了对高浓度造纸废水深度处理的中试实验,对Fenton氧化的COD的去除效果,各药剂加药量及成本,排泥量和装置运行的稳定性等进行探讨和分析,结果表明,一级Fenton氧化的COD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出水COD在100 mg/L左右,总加药成本在6元左右,排泥量约为1~1.2 kg/t废水;二级Fenton氧化的COD去除率在96%左右,出水COD小于60 mg/L,总加药成本在8元左右,排泥量约为1.15~1.4 kg/t废水,验证了Fenton氧化用于高浓度造纸废水深度处理达到新的排放标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以养猪场废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通过实验研究了供气量、pH、排泥量、原水稀释倍数、水力停留时间(HRT)对SBR出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供气量为375 L/(min·m3)、pH为8.0,并添加排泥100 mL的操作,可使SBR处理效果明显提高,COD、磷和凯氏氮去除率最高分别可达96.37%、94.14%、99.38%。逐步降低进水稀释倍数有利于培养出处理高浓度有机养猪废水的活性污泥,可将平均COD、磷和凯氏氮含量高达9 161.24、33.41和1 502.77 mg/L的养猪废水处理至出水的490.11、5.35和17.84 mg/L。降低HRT对SBR去除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炼油废水处理设施的工艺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炼油废水处理设施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在气浮池中 ,取消多孔集水管 ,增设导水集泥斜板 ,将隔墙斜置 ,改顺水流刮渣为逆水流刮渣 ;在曝气沉淀池中 ,改池底中央进水为沿回流缝多点进水 ,改周边集水槽出水为径向集水槽出水 ;将活性炭回转再生炉改造为立式移动床。运行表明 ,改造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并从设计、运行控制参数的改进以及流体力学的基础理论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水旋澄清池排泥不及时、不畅会影响澄清池的正常运行.针对该问题,通过对水旋澄清池悬浮层的研究,采用引出式自动监控系统来控制排泥,可避免污泥翻床对监控系统的影响,实现监控、排泥一体化.现场实验表明,该控制系统排泥效果良好,自动化程度高,可改善水旋澄清池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9.
中温条件下,采用浓缩消化一体化反应器处理污泥,考察稳定运行阶段投配率、搅拌和容积负荷对反应器的运行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投配率在10%~20%之间,排泥的含水率有所降低,之后随着投配率的增加,排泥含水率急剧升高;投配率由10%至30%增加过程中,排泥有机物(VS)的去除率和产气量也呈上升的趋势,投配率由30%再增加时,VS的去除率和产气量急剧下降。搅拌对排泥的含水率影响较小,但能够提高VS去除率和产气量。随着进泥容积负荷的增大,反应器排泥含水率逐渐增大;随着容积负荷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加, VS去除率也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给水处理中常规沉淀池的沉淀效率,采用多个沉淀池代替常规的单一沉淀池进行沉降实验,多池依次进水、依次静止沉淀,然后出水,周期循环,并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周期循环静止沉淀”这种给水处理新工艺。实验结果和实践表明,周期循环静止沉淀工艺与常规连续进、出水的单一沉淀池工艺相比,其沉淀效率明显提高,其出水水质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1.
造纸废水混凝处理中SFT助凝替代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造纸厂废水处理常用PAC作混凝剂 ,PAM作助凝剂。由于PAM成本很高 ,影响了处理设备的投运率。用超细滑石粉 (SFT)替代PAM助凝 ,与混凝剂PAC配合 ,其混凝处理效果基本相当 ,但是处理成本降低 0 .10元 /m3 。由于SFT属环境无害材料 ,不会给排泥带来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2.
炼油废水处理设施的工艺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炼油废水处理设施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在气浮池中,取消多孔集水管,增设导水集泥斜板,将隔墙斜置,改顺水流刮渣为逆水流刮渣;在曝气沉淀池中,改池底中央进水为沿回流缝多点进水,改周边集水槽出水为径向集水槽出水;将活性炭回转再生炉改造为立式移动床。运行表明,改造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并从设计,运行控制参数的改进以及流体力学的基础理论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刘彦飞 《环境工程学报》2009,3(6):1044-1048
已有的实验和实践表明,周期循环静止沉淀工艺与常规连续进、出水的单一沉淀工艺相比,其沉淀效率明显提高,其出水水质显著改善。为了进一步研究周期循环静止沉淀工艺的性能,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周期循环静止沉淀池与常规沉淀池相比具有较高的处理能力和水质澄清效果,是常规沉淀池处理能力的1.2倍;在两池循环的周期循环静止沉淀工艺中,当反应池与静止沉淀池总处理能力比为1∶1时,周期循环的静止沉淀池清水层高度为2 m、周期内清水层形成速度为1.67 mm/s、体积负荷和表面负荷较常规沉淀池均提高了20%;受反应池进水流量的冲击影响,周期循环静止沉淀工艺的静止沉淀池设置数以2~3个为最佳;周期循环静止沉淀工艺中反应静止沉淀系统不会对后续过滤单元产生水力影响。  相似文献   

14.
将南美白对虾养殖尾水逐级排入沉淀池、曝气池、生物膜池、贝类净化池及生态洁水池进行多级处理,对养殖中后期养殖塘水及各级尾水处理单元排水进行水质分析,分析尾水处理系统各单元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经过多级处理后,养殖尾水中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悬浮物的质量浓度平均值由3.94、0.47、9.00、75.80 mg/L分别降至1.77、0.16、5.67、16.33 mg/L,各项指标均达到《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 9101—2007)规定的一级标准。养殖尾水从沉淀池进入曝气池、生物膜池和贝类净化池后,主要水质指标均逐渐降低,但进入生态洁水池后却有不同程度增加。可见,多级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明显改善了养殖尾水水质,沉淀池、曝气池、生物膜池、贝类净化池对养殖尾水净化均起到积极作用,后期应合理配置生态洁水池中沉水植物及洁水鱼的密度,加强运行管理,确保尾水治理效果的长效稳定。  相似文献   

15.
施工车辆车轮带泥是我国道路扬尘污染控制面临的共性和突出问题。为在国内推广使用洗轮机提供技术依据,通过检测工地出口外道路积尘负荷来估算转轮式洗轮机对车轮带泥的冲洗效率,并以该洗轮机作为车轮带泥检测设备,检测和统计北京市车轮带泥量。结果表明,(1)转轮式洗轮机可以将工地出口外100 m道路积尘负荷增量由64.4 g/m2降至5.9 g/m2,转轮式洗轮机对车轮带泥的冲洗效率大于90%;(2)渣土车和混凝土车车轮带泥量的平均值分别为5.1和2.2 kg/车;(3)北京市未来车轮带泥量将超过8.8万t/a,施工车辆全部经过转轮式洗轮机冲洗后,车轮带泥量可削减7.9万t/a。建议在相关法律法规中以强制性条款落实施工车辆车轮带泥机械化冲洗要求。  相似文献   

16.
ICSTD反应器处理污泥的启动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内循环污泥浓缩消化反应器(ICSTD)处理污泥的启动运行试验采用某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好氧活性污泥进行驯化培养,使反应器正常启动运行。在日处理量为50 L/d,进泥含水率为99.23%~99.46%,进泥VS/TS为0.65~0.73,进泥COD为4 115~5 780 mg/L,反应器容积负荷为1.31 kg COD/(m3·d)时,排泥含水率在96.2%~97.3%,排泥VS/TS为0.48~0.57,COD去除率在95%以上,出水pH在6.6~7.1,且上清液澄清。试验结果表明: ICSTD反应器处理污泥的启动试验,采用直接培养污泥启动的方式培养厌氧污泥历时66 d,能较快地培养厌氧污泥且运行稳定,对污泥的浓缩消化起到较好的作用,同时对反应器后续运行的消化效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采用Fenton氧化开展了对高浓度造纸废水深度处理的中试实验,对Fenton氧化的COD的去除效果,各药剂加药量及成本,排泥量和装置运行的稳定性等进行探讨和分析,结果表明,一级Fenton氧化的COD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出水COD在100mg/L左右,总加药成本在6元左右,排泥量约为1~1.2kg/t废水;二级Fenton氧化的COD去除率在96%左右,出水COD小于60mg/L,总加药成本在8元左右,排泥量约为1.15~1.4kg/t废水,验证了Fenton氧化用于高浓度造纸废水深度处理达到新的排放标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微孔滤布-卷式超滤膜组合工艺,构建蓝藻收集中试系统,用于处理高藻期富营养化水体。考察了高藻期该工艺的蓝藻收集效率、膜通量变化及膜污染状况。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在进水泵频率40 Hz,进水压力0.2 MPa的条件下,定期排蓝藻浓缩液实验和蓝藻连续浓缩实验的蓝藻截留率均能达到95%以上;6 d后定期排蓝藻浓缩液实验最低...  相似文献   

19.
随着污水处理厂排泥量的剧增,污泥的处理处置成为当今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基于目前污泥处理中CaO2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综述了CaO2技术对于污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促进作用,包括改善污泥脱水性能、实现污泥增溶减量、去除污泥中的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促进污泥厌氧消化产酸产氢产甲烷等,展望了CaO2相关技术的发展前景,以期为CaO2相关污泥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汽车涂装污水的特点,分析了沉淀池在污水处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斜管沉淀池的设计原理和管理使用难点,并结合实际运用对斜管沉淀池的设计参数的设定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斜管沉淀池的优化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