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青藏高原典型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协调关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青藏高原典型区域玉树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数量耦合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速度耦合方法(Tapio脱钩模型)讨论区域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体系相互关系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分析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演变过程.结果显示:①受耕地面积变化、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强度变化的影响,研究区2016年处于重度失调型,典型研究区域在其余年份均处于中度或轻度失调型,区域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协同效应不高.②总体而言,研究区的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水平、资源环境压力和资源环境体系3项指标之间均呈强脱钩状态,区域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体系处于良性发展状态.综上,近年来青藏高原典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升高,资源环境体系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
关于建立排污权转让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祥民 《环境保护》2002,(12):7-9,28
排污权转让制度立足于环境容量。环境区域管理机关执行排污权转让制度可以实现环境区域与管理区域的一致、管理权限与管理责任的一致,有利于实现政府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排污监督是排污权转让制度发挥设计效能的关键,许可排污量、实际排污量和环境容量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排污监督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姜勇 《环境科技》2008,21(5):48-50
分析了实施流域内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制度的实施提出了初步的对策建议:要通过加强立法和制定标准使补偿制度规范化,通过实施公正的监测,建立协调机制和补偿资金测算、营运机制等措施,实现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均衡.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环境经济面临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夏光 《环境保护》1999,(3):33-34
本文从“制度”和“技术”两个侧面的讨论和办公室了“环境经济”的两重含义,并在分析了新时期经济趋势的四个特征因素之后,了新时期环境经济面临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同对社会利益结构的分析和对国际间环境资源的经济评价是环境经济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环境会计是人们对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关系认识深的产物。它在重新确定有关环境的,成本,产值的基础上,以自然资源的耗费和补偿为中心,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消除外部不经济,协调经济和环境的目的,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有益探讨,逐步建立我国的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目前,环境问题已被提升到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成为当代社会的前沿领域。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必须适应要求,改变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战略,开始关注环境责任,并将其纳入经营策略中,以种种方式公布于众。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城市扩张产生的一系列生态问题,提供较高的生态服务功能,开展了生态功能区规划建设。依据沈阳市与抚顺市的区位关系,文中总结了沈阳城市东部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规划的小尺度空间规划方法,并讨论了对抚顺市的区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阐述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平衡和生态经济效益等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入手,揭示生态经济问题产生和演变的内在机理-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生产力进步而与资源缺口、环境容量、生态平衡等的相互关系,分析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种种表现;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等几个主要阶段,阐明生态经济基本矛盾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过程,并从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在运动周期性、有序性、运行路线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异同,着重论述产生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原因,进一步阐明生态问题演变的规律性。探讨解决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途径,即通过控制人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资源替代战略和地域优势互补,建立生态化的产业和区域发展模式,进行环境与资源市场化的制度创新,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阐述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平衡和生态经济效益等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入手,提示生态经济问题产生和演变的内在机理-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生产力进步而与资源缺口、环境容量、生态平衡等的相互关系,分析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种种表现;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等几个主要阶段,阐明生态经济基本矛盾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过程;并从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在运动周期性、有序性、运行路线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异同,着重论述产生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原因,进一步阐明生态问题演变的规律性。探索解决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途径,即通过控制人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资源替代战略和地域优势互补,建立生态化的产业和区域发展模式,进行环境与资源市场化的制度创新,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阐述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平衡和生态经济效益等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范围入手,揭示生态经济问题产生和演变的内在机理——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生产力进步而与资源缺口、环境容量、生态平衡等的相互关系,分析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种种表现;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的工业社会等几个主要阶段,阐明生态经济基本矛盾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过程;并从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在运动周期性、有序性、运行路线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异同,着重论述产生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原因,进一步阐明生态问题演变的规律性。探讨解决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途径,即通过控制人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资源替代战略和地域优势互补,建立生态化的产业和区域发展模式,进行环境与资源市场化的制度创新,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The concept of common interests of mankind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purred -by the internationalized and globalize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While making challenges for many principles and rules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traditional conception of national security, the concept does play its role in strengthening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owever, it cannot be neglected that diflerent national interests pose an obstacle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mankind in the envirormental protection.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whether the concept plays its greater role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ill depend on many factors, such as the spread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the revision of the traditional conception and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conomy.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许多城市趋向于建设一些集商业、居住、休闲、旅游、生态于一体的生态景观区.这类项目具有建设内容丰富、建设范围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对这类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在环境影响因素识别的基础上,应重点关注其与城市规划的符合性、景现环境的可接受性、施工期的环境影响和保护、运营期的环境影响和保护这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环境问题诱导孕育机制、形成机制、动力机制、强化机制、发展机制、防护机制、扩散机制等,以揭示环境问题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规律、特征、过程、动态;对环境问题来龙去脉、变化过程和影响因素系统而深刻研究。以环境行为为主线,综合应用环境心理学、环境社会学、环境政治、环境伦理学等有关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探讨环境问题诱导、形成、发生、发展、扩散、作用、衰退等各个阶段的数量动态、空间格局、演变态势等,同时也为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综合集成,提供一个范式。为环境政策调控奠定微观基础,为环境政策综合调控提供微观分析技术和控制手段。  相似文献   

14.
“排污权”权利主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环境法的权利义务体系中,环境容量的所有权属于全体人民,公民享有环境权。政府受托管理环境容量等资源,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保障全体公民的环境权。企业等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承担合法排污、清洁生产等环境义务,保证公民的环境权得以实现,同时基于“排污权交易”的制度设计,在超量减排时可享有一定的经济补偿的权利一排污权。排污权的法定权利主体只能是企业等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环境保护信用不良企业不应是排污权的现实权利主体,只有符合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对环境容量资源利用效率高的企业等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才能成为真正拥有排污权的现实权利主体。  相似文献   

15.
于亢亢  赵华  钱程  高健 《环境科学研究》2018,31(6):1000-1009
为总结梳理环境态度定义、测量方法、影响因素及其对环境行为的影响,采用文献综述与元分析(meta-analysis)的方法,检索Elsevier ScienceDirect数据库、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中国人民大学中文学术资源发现平台和中国知网(CNKI)中有关环境态度的文献,并从检索出的652篇相关文献中筛选出202篇核心文献、提取出43篇实证文献,对环境态度与4类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环境态度定义和测量方式来看,国内外研究者对环境态度有着诸多定义,但都集中在“情感”“信念”“行为意图与倾向”等心理学方面;环境态度的测量方式也较多,诸多测量量表被开发,其中新环境范式量表和新生态范式量表在该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从环境态度的影响因素来看,众多研究者从心理学和社会人口学方面进行研究,国外研究者对这两大方面有着广泛研究,价值观和道德、性别、年龄、收入、教育和知识皆为研究热点,而国内研究者比较注重环境知识这一影响因素.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之间综合相关系数为0.309(P < 0.001),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分别考察环境态度与回收行为、能源消费行为、绿色购买行为以及出行行为等4类环境行为间的关系发现,环境态度与绿色购买行为综合相关系数为0.334(P < 0.001),高于回收行为、能源消费行为和出行行为.研究还显示,在4类环境行为中,绿色购买行为与环境态度的相关性最强:一方面,环境态度有利于促进环境行为,因此可以通过教育、宣传等干预手段提高公众的环保态度,从而促进各类环保行为.另一方面,环境态度对于不同类型环保行为的促进效果是不同的,因此为促进公众的绿色购买行为,可以考虑增加对环境态度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环境态度;而对于促进节约用水、用电等能源消费行为,则不仅需要提高公众的环境态度,还需要结合其他更有效的干预手段(如价格干预、提示标志等).   相似文献   

16.
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之怀 《环境科学》1993,14(4):28-33
本文就我路环境遥感的发展轨迹和特点,取得的成就做了系统的总结。我国的环境遥感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13年来,在城市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生态环境调查、环境动态变化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与应用,取得了丰硕成果。预计90年代以后,人类将面临环境与经济发展、全球环境变化的重大挑战,环境问题将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环境对遥感技术的需求将会增加,遥感在环境保护领域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我国东海、南海和印度洋亚丁湾海域的气候环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弹药在舰艇上的存放/使用位置分析,得出了环境因素对不同位置舰艇携行弹药的影响程度。鉴于环境因素对弹药的环境影响效应是综合性的,以弹药防护包装、弹体、装药、引信等分系统为对象,分别开展了环境效应分析,综述了其在热带海洋环境下的环境效应。建议加强舰艇携行弹药局部环境监测、损伤效应与机理研究,并建立数据库,为我军舰艇携行弹药环境适应性设计与验证、环境控制措施和维护保养措施制定提供数据基础,支撑我国海军不断走向深蓝。  相似文献   

18.
为评价区域或行业污染物排放量对环境压力的大小,提出了一种新的、由各种污染物排放量、环境质量标准、区域面积和区域或行业GDP构建的综合指数,即环境压力指数.利用环保部、国家统计局的观测数据对我国大气环境压力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大气环境压力存在明显的空间、地域性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 工业仍是造成我国大气环境压力的主要因素.大气环境压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较高的关联性,需要进一步协调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编制导弹贮存使用环境谱,聚类分析导弹贮存使用环境,指导各地域导弹贮存及战备部署工作。方法针对不同环境因素对导弹寿命的影响,收集各地域温度、湿度等影响导弹可靠性的自然因素数据,编制导弹贮存使用环境谱。采用模糊聚类分析,将导弹贮存使用环境进行分类,并基于一定阈值确定最佳分类。结果收集南部某地域温度等影响导弹贮存使用可靠性的环境因素数据,编制温-湿度环境谱,发现该地域比较潮湿,对导弹寿命影响较大。整理10个地域的腐蚀环境数据库,采用最大树法将贮存环境分类,确定最佳分类阈值为0.9,将贮存环境分为7类。结论通过编制导弹贮存使用环境谱,并对贮存使用环境进行聚类分析,可以为各战区评估导弹寿命和调整导弹部署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20.
环境责任的核心是对环境利益的损害予以救济,环境责任理论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围绕环境利益展开,环境责任的定义、特性以及环境责任形式都应以对环境利益的关怀为着力点。依照此思路,文章主张环境责任的特性在于融合性和可转嫁性,环境责任形式可以概括为恢复原态、排除危害和承担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