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高架道路渐变空腔微穿孔声屏障的设计和降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道路交通噪声的频谱特性,提出了一种采用渐变空腔的微穿孔声屏障,根据微穿孔吸声理论推导了渐变空腔微穿孔声屏障吸声性能的计算方法,并对其吸声性能进行预测计算和实验室测量.采用RLS 90预测模型计算渐变空腔微穿孔声屏障的降噪效果,并对高架道路试验工程段进行了声屏障降噪效果的现场测量.结果表明,渐变空腔微穿孔声屏障在道路噪声的主要频谱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吸声性能,吸声频带为2个倍频程,峰值可达0.7;高架道路声屏障降噪效果的计算值和实测值吻合良好,声屏障和防撞墙总高度为4 m,对6层以下高度的建筑物有良好的降噪效果,最大降噪效果达10.3 dB. 相似文献
2.
铁路直立型与内倾型吸声声屏障降噪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铁路直立型与内倾型吸声声屏障的实际降噪效果测试与对比分析,得出声屏障对800-3500 Hz频带范围内的铁路噪声插入损失最为明显,约为12-20 dB(A);内倾型声屏障的降噪量比直立型声屏障高4-6 dB(A)。因此建议在铁路声屏障设计时,应针对不同功能的敏感点,采用降噪效果比直立型声屏障好的内倾型声屏障,或者其他形式的声屏障。 相似文献
3.
4.
不同声学元件在公路声屏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公路声屏障不同声学元件声学性能的比较研究,阐明了两种声学元件在治理交通噪声中的差别,指出吸声共振型声学元件将是未来公路声屏蔽的发展方向,这对于开展公路声障声学设计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内环路交通噪声模拟与降噪措施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单车辆噪声排放模型,考虑距离衰减及声屏障的遮挡作用,建立了高架道路交通噪声模拟模型,计算了广州市内环路的交通噪声分布,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绘制了内环路的交通噪声地图。同时,以环市东路路段为例,评估了限速、限行及加装声屏障等降噪措施的降噪效果。结果表明:(1)内环路昼间的噪声污染较严重,靠近道路的第1排建筑物大部分处于65~70dB的噪声环境之下,面对路面的建筑物的开窗位置,噪声达到70~75dB。噪声较严重的地区为环市东路路段、火车站路段、中山一路路段、南岸路路段、环市西路路段等,这些地区都可能成为内环路噪声投诉事件的高发地区。相同地区的噪声在夜间下降了一个级别,能够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93)的限值要求(55dB)。(2)加装声屏障的措施,能够在不影响现有路面行车状态的情况下达到降噪要求,是比较推崇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延安高架道路绿地土壤与沿线灰尘中铅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上海市区延安高架道路两旁绿地土壤和沿线灰尘中铅的含量调查发现,延安高架道路沿线绿地土壤中全铅平均质量浓度为93.61 mg/kg,是上海市土壤背景值的3.7倍,沿线灰尘全铅平均质量浓度为324.62 mg/kg,远远超过了绿地土壤中铅的含量.研究区域土壤和灰尘中铅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积累.土壤和灰尘中铅的分布规律趋于一致,均表现为延安东路最高,其次是延安中路,延安西路最低.所选区域随着垂直道路水平距离的增加,土壤中铅含量的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却易受人为影响而变得复杂多样. 相似文献
7.
目前声屏障衰减的工程算法均基于能量法,不考虑声源在衍射时的相位变化,而在计算有限长屏障衍射声场或多个屏障的多重衍射声场时,往往误差较大。因此,提出了一种考虑相位、用于计算屏障声衍射的新工程计算方法,该工程算法基于Keller的几何声衍射理论,且延伸自Pierce提出的一个刚性楔形体边界的Hadden-Pierce严格解,相比严格解的积分算法,该简化算法能在计算声影边界的衍射声时避免奇异,计算效率高。使用本文提出的算法、边界元法和Wadsworth研究的实验数据对三维有限长薄屏障和单个厚屏障的双重衍射声场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该算法与Hadden-Pierce原始积分算法误差在0.5 dB范围以内,与边界元法误差在2 dB以内,且与Wadsworth实验数据吻合度较高;而在计算效率方面,本算法相比原始积分算法提高了500多倍,比边界元法提高了约2400倍,说明本简化算法完全可应用于户外噪声传播中屏障衰减的准确计算。 相似文献
8.
低频噪声污染是输变电工程建设重点关注的环境问题。基于对南通地区变电站噪声样本的频谱特性分析,研发了对低频噪声具有良好吸隔声性能的复合声屏障屏体,并应用于110 kV变电站噪声治理工程实践。声学仿真和验收监测结果表明,声屏障降噪效果明显,周围敏感建筑的声环境质量可满足相关环保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9.
10.
首先分析了交通噪声对居住区声环境的影响,然后重点探讨相应的防治方法,特别是在居住区的规划中,就利用对噪声不敏感的建筑物和绿化隔离带形成小区周边的声屏障、合理布置小区道路系统并防止城市交通穿越、加强住宅建筑设计中隔声构造处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快速高架复合道路近场交通噪声垂向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adna/A环境噪声模拟软件建立了高架复合道路的基本模型,根据6种基本模拟情况进行了声场模拟,并把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高架道路结构本身对地面道路、高架道路分别形成的声场有明显的遮挡作用,但对高架复合道路所形成的声场遮挡作用不明显;对于高架复合道路垂向声场,在低层段地面道路的影响大于高架道路,而在高层段高架道路的影响起决定作用;高架复合道路较地面道路的垂向声场最大值增加2.5 dB(A),位置上移6m;在高架道路上设置声屏障有一定降噪效果,但在高架复合道路的上层设置声屏障降噪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2.
高架复合道路噪声声场分布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高架复合道路有效地缓解了交通拥挤的问题,但随之也带来了严重的噪声污染,以几何声学和衍射声学为理论基础,利用声级叠加原理,建立了高架复合道路噪声对临街建筑立面影响的预测模式。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相符,可直接应用于城市噪声预测。为城市发展规划尤其是城市高架复合道路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可吸入颗粒物影响及危害不断增大,微气候环境也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对覆盖高架路的街道峡谷颗粒物浓度分布进行了研究;实地测量在风温、有无高架、建筑物附近植被覆盖程度、高度四种情况影响下颗粒物在街谷内分布情况,引入相关性分析,同时进行了CFD数值模拟研究。实测结果表明,早高峰时段街谷内达到5级重度污染;有高架路覆盖的街谷,内部颗粒物浓度高于无高架路覆盖的街谷;颗粒物浓度随高度增加逐渐降低,但是在刚高过高架路时,浓度会突增;街道植被覆盖程度越大,颗粒物浓度越低。相关性分析表明,颗粒物浓度与高度呈负相关,颗粒物浓度与温度呈负相关。模拟结果表明,有高架路覆盖的街谷,在高架路周围会形成涡流,导致颗粒物不容易离开街谷。 相似文献
14.
15.
常青道路景观配置对交通噪声的衰减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重庆市主城区常见的3种道路景观植物——石楠(阔叶类植物)、小叶黄杨(中等叶子类植物)和雪松(针叶类植物),研究常青道路植物对交通噪声的衰减效果。结果表明:(1)在相同排列条件下,3种植物的降噪能力依次为石楠>小叶黄杨>雪松。对单一植物种,植物间交叉排列的绿化带对交通噪声的衰减效果比平行排列好。(2)不同种类植物对噪声的插入损失峰值所处的频段不同。针叶类植物对低频(<500Hz)噪声有很好的衰减效果,阔叶类植物对高频(>2 000Hz)噪声有很好的衰减效果,中等叶子类植物对中频(500~2 000Hz)噪声有很好的衰减效果。(3)选择针叶类植物和较大冠幅的阔叶类植物搭配种植,如雪松和石楠,可有效地提高绿化带对各频段的交通噪声的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6.
借助多功能动态生理检测仪、现场道路交通噪声信号采集系统及室内道路交通噪声信号回放系统等精密仪器设备,研究了道路交通噪声对人体心电的短时影响,并运用统计学、时间序列理论对噪声影响心电指标的规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解释道路交通噪声影响人体心电指标规律及确定噪声安全阈值的理论方法。结果表明,不同噪声声压级对心电低频(LF)、高频(HF)之比(LF/HF)时间序列的自相关系数衰减速率影响不同,声压级越高,LF/HF时间序列的自相关系数衰减到0.500时的速率越慢,经历的延迟期越长;当道路交通噪声超过43dB时,有可能对人体心电状态造成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19.
红斑顠体虫的污泥减量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红斑顠体虫捕食污泥减量化,对不同条件下红斑顠体虫的污泥减量效果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红斑顠体虫的污泥减量速率随初始MLSS及温度的增大而增大,初始MLSS越高,污泥减量速率越大。污泥减量速率随红斑顠体虫密度变化率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当红斑顠体虫的密度增长率出现下降时,污泥减量速率也呈下降趋势。采用间歇曝气(12 h曝气,12 h停曝)方式,红斑顠体虫的污泥减量速率会显著下降。在污泥好氧消化时,红斑顠体虫能捕食污泥中的有机碎片和细菌,达到污泥稳定化的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