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俄勒冈州西南部海岸的几个橄榄岩含高压矿物组合,即镁橄榄石、铝顽火辉石和透辉石,以及尖晶石。结构关系和矿物化学表明,橄榄岩是在高温(1100°到1200℃)和压力从19千巴下降到5千巴的范围内重结晶的。橄榄岩代表上地幔物质,它从中生代海岭以下的深度被扩张的大洋板块向东搬运。后在中生代晚期由冲断层固态置入加里福尼亚州西部边缘。  相似文献   

2.
<正> 超基性岩是当代地质学所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一方面是因为超基性岩含有石棉、铬、镍、铂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作用的矿产;另一方面是因为部分超基性岩在蛇绿岩套中占重要位置,而作为残余洋壳的蛇绿岩对板块构造理论和上地幔物质组分的研究有重要作用。超基性岩常常发生大规模的蛇纹石化,石棉矿  相似文献   

3.
<正> 金伯利岩中铬尖晶石的矿物共生、性质和成份 铬尖晶石是金伯利岩中含量较低的矿物,但它稳定地出现在金伯利岩中,并且由于它的一些特点而有着重要作用。金伯利岩和玄武岩的许多二辉橄榄岩捕掳体中铬尖晶石的存在,正是在较大的压力和温度范围内进行能够导致上地幔含尖晶石橄榄岩中间压力相析出的实验研究的基础。同时,铬尖晶石也是金伯利岩含矿(含金刚石)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并在直接  相似文献   

4.
<正> 造山二辉橄榄岩型岩体(也叫做高温橄榄岩)被认为代表了由于大的构造运动而机械侵位于大陆壳的上地幔碎块。这些岩体通常沿山脉内大洋物质和地壳物质发生过相互作用的大断层系出露。因此这些岩体非常有意义,因为它们与嵌在高度  相似文献   

5.
把从大西洋洋中脊采集的无斜长石的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和方辉橄榄岩中的单斜辉石的NaAlIV和AlVI浓度与陆下和前大洋的无斜长石的尖晶石橄榄岩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单斜辉石的A12O3含量在洋底橄榄岩组和陆下橄榄岩组中的同一范围内发生变化,从高铝至贫铝。然而,洋底橄榄岩中单斜辉石的Na含量(0.02~0.6wt%Na2O)和AlVI/AlIV比值(0.3~1)都低于陆下橄榄岩单斜辉石的Na含量(0.7~2wt%NaO2)和AlVI/AlIV比值(>1)。这些差别似乎与这两个橄榄岩组经历的溶融程度以及它们的熔融后演化(如晚期交代作用和岩浆/橄榄岩相互作用)都无关。大洋橄榄岩组中单斜辉石的成分变化起因于在石榴子石稳定区开始的、在洋中脊下由绝热地幔上涌造成的不同的熔融程度,而陆下橄榄岩中观测到的羊斜辉石成分的变化范围不能仅仅用相似的绝热减压期间的熔融来解释。数据表明。陆下上地幔在部分熔融前富含硬玉组分,压力和(或)温度变化不是熔融的主要原因。陆下上地幔中的部分溶融可能是由热的超镁铁质中加入了富水流体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苏北海州群火山岩分A—岩系和C—岩系。A-岩系具有富轻稀土元素和无明显铕异常的分布型式,来自上地幔的部分熔融;C-岩系具有富轻稀土元素和明显铕负异常的分布型式,是东海群部分熔融的产物。两者构成海州群火山岩的双峰式特征,它与蛇绿岩套火山岩及岛弧火山岩的特征不同,形成于苏胶南古小陆块南缘的裂陷槽环境。  相似文献   

7.
<正> 地球的未亏损上地幔成分的估算主要是基于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利用假定的玄武岩或科马提岩衍生物与残留的橄榄岩或难熔超镁铁质相之间的互补关系。这一方法是建立地幔岩模式的基础,在许多关于玄岩类的实验研究和地球化学研究中最广泛地引用了未亏损地幔的成分和关键元素。另一种方法是不同程度地依靠碱性火山主岩中铬透辉石二辉橄榄岩捕虏体的成分,有时与利用科马提岩的或洋中脊玄武岩(MORB)的衍生物成分的部分熔融模式相结  相似文献   

8.
<正> 上地幔岩石是基性、超基性及某些其他成分岩浆的来源。岩浆熔体的熔融及其由上地幔运移到地壳中,这在漫长的地球演化期间是一长期过程。毫无疑问,熔体的熔融并从上地幔岩石中分离出来,不可能在保存下来的残留物的成分中没有反映:地幔物质熔融和分离得越  相似文献   

9.
论文讨论了色日克牙依拉克蛇绿岩的岩石类型组合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地质情况分析认为:该蛇绿岩形成于裂谷—小洋盆环境,代表了塔里木板块和伊犁中天山微板块的最后缝合线位置。蛇绿岩出露地带,二辉橄榄岩和纯橄榄岩内均见有铬铁矿、磁铁矿等,局部地表见有镍华。因此,该地对于寻找铬、镍等矿床,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正> 地表出现的每件事,包括如此多种多样的现象:山脉的造成、洋盆的形成、火山活动以及沉积作用的有规律的交替(伴随着动、植物种群的兴衰),都是发生在上地幔内部的事件的一种反应。地震波的速度对上地幔内部物质的密度有一定的影响;对大洋中喷出的火山岩的主要元素、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化学进行的研究,可以得出上地幔的各部分的化学特征的间接  相似文献   

11.
关于金伯利岩及其超基性岩包裹体中的铋在文献中没有任何报道。然而这些岩石又是地表上已知的最深物质,因而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金伯利岩熔浆发育于地幔中,由于快速喷溢作用,看来受硅铝层的影响不大。超基性岩包裹体是金伯利岩岩浆在其上升时捕获来的上地幔岩石的捕虏体。在这些岩石中既有不含石榴石的普通橄榄岩和辉岩,又有含石榴石的上述岩石的变种以及榴辉岩等。  相似文献   

12.
<正> 本文对结晶碳酸盐在上地幔和下地幔的压力条件下可能的稳定性进行了热力学分析。这个问题是直接根据以前研究的地核形成过程和地幔中的氧化-还原状况的结果而来的。当 Fe-Mg 硅酸盐和超石英  相似文献   

13.
<正> 唐巴勒蛇绿岩是西准噶尔地区出露最好、层序保留最完整的蛇绿岩。本文在地质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基础上,对该蛇绿岩的成因、原始生成构造环境和构造演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1.唐巴勒蛇绿岩的地质特征 该地区属于哈萨克斯坦板块的一部分。唐巴勒蛇绿岩出露于该地区的西南缘,其原始层序自下而上大致为:变质橄榄岩→堆积杂岩→辉绿杂岩及浅色杂岩→基性熔岩及放射虫硅质  相似文献   

14.
根据近两年对华南元古宙地壳演变过程的研究,提出了华南基底构造格架的划分方案;同时发现了华南陆下存在相对稳定高速高阻冷的古地幔柱的残留部分一“残烃柱”;指出华南古大洋基底蛇绿岩层序中存在斜长花岗岩等酸性组分;探讨了陆下地幔新矿物相;初步建立了华南及西太平洋壳一幔分层柱体模型;讨论了华南部分地区下地壳及上地幔的岩石流变学特征。对元古宙Cu、Au等成矿作用也作了初步的总结并提出了有希望的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5.
用离子探针分析了地幔成因的不同矿物(橄榄石、辉石、钛铁矿和石榴石)或岩石(玄武岩玻璃、橄榄岩、榴辉岩和金伯利岩)中圈闭的、呈液滴或颗粒产出的21个硫化物样品的硫同位素及Cu、Ni、Fe成分。δ~(34)S的测定结果范围很宽,为-4.9±1—+8±1‰。镍含量高(镍黄铁矿可达40%)的硫化物样品(多半产于残留橄榄岩)的δ~(34)S值为-3.2—+3.6‰,最频值为+3±1‰;而镍含量低的硫化物样品(主要产于辉石岩、大洋岛弧玄武岩(OIB)和金伯利岩中),其δ~(34)S值为-3.6——+8‰,最频值为+1±1‰。 源于地幔的硫化物的δ~(34)S值是可变的。镍含量高和δ~(34)S值接近+3‰的硫化物液滴,可能是含硫最高达300ppm、δ~(34)S值为+0.5—±0.5‰的幔源物质发生10—20%的部分熔融产生的。δ~(34)S值的差别说明,在液态硫化物与硅酸盐液体中的硫之间发生过≈+3‰的高温硫同位素分馏。上地幔+大洋壳+大陆壳+海水这种系统中的硫同位素平衡,要求原始上地幔的平均δ~(34)S值为+0.5‰,与球粒陨石的硫同位素值(+0.2±0.2‰)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6.
滇西地区基性 超基性岩、碱性岩中的长石、石榴子石、橄榄石等单矿物及羊拉铜矿区二叠世海相玄武岩的铅同位素组成可以代表原始地幔的铅同位素组成 ,由此确定的该区上地幔铅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为 2 0 6Pb/2 0 4Pb =1 7.877~1 8.5 0 6,平均 1 8.1 0 8,2 0 7Pb/2 0 4Pb=1 5 .470~1 5 .5 87,平均 1 5 .479,2 0 8Pb/2 0 4Pb=3 7.797~ 3 8.5 67,平均 3 8.1 77。研究发现 ,由于受地壳物质的混染和成岩后U、Th衰变产生的放射成因铅的影响 ,这些幔源岩石全岩铅同位素组成已不能代表原始上地幔的铅同位素组成 ;金顶铅锌矿床的铅并非上地幔来源 ,而是相当于下地壳来源的铅与兰坪盆地沉积岩铅二者的混合铅。  相似文献   

17.
<正> 褶皱带超基性岩中铬铁矿矿床的成因仍然是岩石学中的一个谜。迄今尚未阐明,这些豆荚状、柱状和脉状的致密而稠密浸染的铬铁矿矿体是怎样形成的。矿体的形状使人觉得它是由于可塑性矿质贯入固结的橄榄岩和纯橄榄岩中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总结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分布和形成规律,认为超大型矿床和超大型矿床密集区的形成与上地幔不均一有关。而上地幔不均一性受地球原始不均一性的制约,是后者的体现。因而起大型矿床的分布和形成与地球原始不均一有关,研究地球的原始不均一性可能是寻找和预测超大型矿床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喀喇昆仑-西昆仑地区基性-超基性岩初步考察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报道了考察区若干基性-超基性岩体的初步考祭结果。库地岩体属于传统观念的阿尔卑斯型岩体,但与典型蛇绿岩中的变质橄榄岩有所差异;阿卡兹、一些克沟蚀变火山岩可能发育在大洋环境,而晚古生代火山岩大概是在大陆边缘喷出的。本区在新生代时期陆相火山活动相当频繁,其分布规律和岩石特征表明它们与青藏高原的隆升有密切的关系。文中还讨论了昆仑山南侧新生代火山岩喷发的期次。  相似文献   

20.
<正> 前言软流层中出现的大规模固态流动现象,在俯冲板块边界的下地壳和上地幔中也一定存在。这是因为,在那里两个板块的相对位移不但速度较快,而且持续的时间也很长。大规模的地壳和上地幔的固态流动,在地质历史时期中,不仅使温度和压力等条件有所改变,而且使具有不同化学成分的岩石之间的相对位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可以说,矿物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