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机车双司机驾驶行为可靠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人机系统可靠性理论与机车驾驶行为链的基础上,结合双司机作业特点,构建了基于感知、判断、操作元件及模块组的单司机及双司机驾驶行为模型。基于该模型,在确定单项器官元件可靠度测试与计算方法后,运用可靠性理论给出了功能模块可靠度、单司机驾驶行为可靠度、双司机驾驶行为可靠度模型,并对信息感知差系数、正副司机主次差系数等参数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从而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驾驶行为可靠性测试分析方法。最后对4组16名机车司机按事故与非事故组进行分时段连续测试与可靠度计算,其结果表明,双司机驾驶行为可靠性不仅决定于单司机驾驶行为可靠性,并且正副司机间的协调性密切相关,同时与作业时间呈凹函数分布。  相似文献   

2.
分心驾驶容易影响驾驶行为,进而导致交通事故的问题。用理论建模方法,研究分心对驾驶行为及其可靠性的影响。介绍分心驾驶的定义和维度。基于驾驶行为理论,建立融合分心维度的驾驶行为模型,分析不同分心维度对驾驶行为的影响机理。基于可靠性理论,建立融合分心维度的驾驶行为可靠性模型,分析不同分心维度对驾驶行为可靠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维度分心对驾驶行为的影响具有各自特点和交互性;减少影响系数高的分心维度,有助于提高驾驶行为可靠性;多维度分心比单维度分心会更大程度地降低驾驶行为可靠度,应减少或避免复合分心。  相似文献   

3.
高铁司机作为铁路安全生产一线作业人员,承担着重要的工作职责和较强的生理、心理压力。通过收集相关铁路运输企业业务资料,到机务段等单位进行现场调研,并组织高铁司机座谈及开展问卷调查等方法,调查单司机值乘制度给高铁司机职业健康带来的影响以及高铁司机健康状况给高铁行车安全带来的隐患,分析铁路企业对高铁司机职业健康的管理与保护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建议。结果表明:现有标准办法中对高铁司机职业健康管理的要求不够明确,单司机岗位存在值乘时间长、易疲劳、心理压力大等职业健康问题,需要进一步从制度层面加强对单司机职业健康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4.
李维乔  屈娜 《安全》2018,39(10)
在我国目前的高铁运营中,单司机制决定了高铁驾驶员在高铁列车安全运营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本文基于高铁驾驶过程中高铁驾驶员驾驶高铁的习惯程度对高铁驾驶员注意力集中情况和驾驶操作速度的不同影响,研究了如何通过调整驾驶过程中的"规则"来改变高铁驾驶员对驾驶高铁的习惯程度,从而使高铁驾驶员注意力集中情况和驾驶操作速度更好地保持在安全限度内。  相似文献   

5.
驾驶行为理论模型研究概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通过回顾驾驶行为的研究概况,重点介绍了4种理论模型:计划行为理论、威慑理论、事故原因模型、情境中介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驾驶行为研究现状,并提出开展我国驾驶行为研究的初步建议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发展适用于我国的驾驶行为模型,并进一步研究在我国文化背景和道路环境下,不安全驾驶行为与示范性规范、文化因素以及情境变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从心理学角度减少不安全驾驶行为和事故卷入,改善交通安全,提高交通效率。  相似文献   

6.
铁路行车安全与司机生理和心理素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从确保铁路行车安全的角度,结合铁路机车乘务工作的职业特点和要求,分析了影响铁路行车安全的诸多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人的因素在安全驾驶中的作用,以及作为能够胜任我国铁路机车驾驶工作要求的合格司机应具备的生理、心理因素;论文采用国际先进的分析技术和分析软件(SAS),对抽取的1278 名现役铁路司机的88 个测试因子数据进行了全面综合的统计分析,得出有关司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以及与行车安全的内在关系,为提高铁路司机的整体素质及铁路行车安全可靠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驾驶人在双车道公路上超车的安全性,基于tau理论适应性分析,提出超车过程中驾驶人不仅根据tau线索估计避碰时间,也利用距离、速度、加速度等判断超车是否安全的试验假设。招募12名受试者,应用驾驶模拟系统试验平台,依据试验假设采集12个与超车行为有关的驾驶行为数据,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利用Bootstrap法对数据进行扩增。结合驾驶行为问卷得分,利用AMOS软件,建立超车行为安全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对初始假设模型进行多次修正与评价,得到影响超车行为安全的3个驾驶行为参数。结果表明,超车车辆在超车并道后的速度、与前导车之间的避碰时间及与对向车辆之间的避碰时间这3个驾驶行为参数可作为超车行为安全评价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根据过程工业安全与可靠性的特点,介绍过程工业几种典型的安全分析与评价方法,建立过程工业的系统可靠性模型和基于Bayes方法的可靠性评价方法。通过收集工业现场的信息,进行安全与可靠性的预评估,建立模型与进行分析,预测后果与评估。过程工业的安全与可靠性分析和评价过程需要处理大量的现场数据信息以及完成复杂的计算,利用工业控制网络,基于B/S与C/S相结合的网络体系结构,提出面向网络的过程工业安全与可靠性模型。运用该模型,构建一个应用于过程工业的安全与可靠性分析与评价系统,描述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该系统的实现是过程工业在安全与可靠性领域开展数字化维护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脑电检测技术读取137名动车组司机值乘前10 min的脑电信号,通过人工智能训练的脑电数据模型评估出乘状态,结合自主设计的调查问卷,采用卡方检验和有序逻辑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对结果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 表明,通过脑电检测技术检测得到的司机出乘状态与其自评注意力集中困难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驾驶年龄越大,司机...  相似文献   

10.
铁路信号PES安全性定量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铁路信号中的可编程电子系统 (PES)是一种安全相关系统。这类系统更注重失效 -安全 ,而不仅仅是可靠性或可用性。基于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方法 ,给出了一种安全性定量分析方法。通过把失效率划分为一些独立的部分 ,据其各自失效率的影响 ,利用 Markov模型可同时分析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笔者根据铁路信号 PES常用的 2 oo2 D(附加诊断的二取二 )容错结构给出了方法应用的实例  相似文献   

11.
道路交通环境中驾驶疲劳的生成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预防由驾驶疲劳引起的交通事故,有必要研究在道路、交通和环境的综合影响下驾驶疲劳的生成机理。基于生理、心理学中的经典理论,借鉴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采用理论推理的方法对驾驶疲劳生成过程中驾驶员唤醒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驾驶疲劳的生成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工程实际。通过驾驶员唤醒水平的变化,指出驾驶疲劳的生成时刻,及其对驾驶时间的规定和道路、景观设计的影响。该模型以唤醒水平为核心,描述驾驶疲劳生成过程中驾驶员唤醒水平的变化规律,强调道路交通环境对驾驶员唤醒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层次分析法在铁路机务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将难于定量化的复杂问题 ,逐层分解为一系列可定量化的简单问题 ,从而进行较简单求解的数学方法 ,该方法是一种常用的系统分析、系统评价方法。笔者在介绍了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 ,通过一实例 ,探讨和应用层次分析法在考察和系统分析某铁路机务安全管理四类主要影响因素后 ,对其进行了综合安全评价  相似文献   

13.
驾驶中使用手机与交通事故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性。为揭示使用手机对驾驶行为安全绩效的影响,探索影响驾驶安全的理论机制,采取更有效的干预措施,结合近10 a来相关研究,综述了与驾驶安全密切相关的驾驶分心问题,主要包括:驾驶员分心的定义及其分类;使用手机对驾驶行为安全绩效的影响,如反应时(RT)、行车速度、路线保持和跟车距离;手机使用对驾驶员分心影响的理论机制,如信息加工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TPB)。分析表明,使用手机会导致驾驶员的反应时延长15%~40%,驾驶路线发生明显偏移,对于行车速度减缓和跟车距离延长的假设需结合驾驶员主客观数据进行比较做进一步验证;驾驶过程中使用手机会增加驾驶员的认知负荷,TPB能够对使用手机行为进行有效的解释和预测,但对该理论中基于信念测量的研究还很少;除手机操作任务,影响驾驶员分心的其他操作任务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机车行车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铁路运输的基本动力是机车,机车行车安全对整个铁路运输的安全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机车行车安全中,影响因素错综复杂且人为因素较多。针对这一特点,从系统工程的观点出发,提出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机车行车安全进行安全评价,并通过机车冒进信号这一实例,探讨了层次分析法作为一种便捷有效的安全评价方法应用于机车行车安全评价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主成分分析法和德尔菲结合法的影响驾驶行为指标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构建影响驾驶行为的指标,统计了影响驾驶行为的41项因素。针对这些因素,制作了调查问卷,并对各个行业的120名驾驶员发放问卷。对收回的有效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德尔菲与灰色德尔菲法结合两种方法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与德尔菲结合法都能有效地将驾驶员观点定量化,进而得到对驾驶员行为相对影响较大的指标。比较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运用交叉法得到了19个主要影响驾驶行为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驾驶员信息加工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11,他引:7  
道路交通系统是一个有人参与的复杂系统,人,特别是驾驶员的行为决定了相当一部分系统的性能。而驾驶行为是一个不断往复进行的信息处理过程,对驾驶员的信息加工模式进行研究是道路交通安全与汽车安全设计的核心基础。随着认知工效研究的深入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传统的基于刺激(S)-机体(O)-反应(R)的驾驶员信息加工模式,难以满足技术发展的要求。笔者在对交通系统建模与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对驾驶员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机制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驾驶员对某一确定认知对象的信息处理结构模型,并对模型的作用和特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分析结果为驾驶员认知过程研究和相关系统开发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在侧风影响下汽车正向助力转向偏移过大而威胁驾驶员行车安全的问题,提出一种将反向助力和自适应滑模控制器相结合的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驾驶员转矩和汽车车速的配比设计反向助力特性曲线,并利用自适应滑模电机控制器控制电机输出助力转矩,使汽车在转向过程中,增加了驾驶员转向的阻尼感,也同时提高了驾驶员对转向电机的实时操纵性。将其应用到汽车EPS系统中,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车速、风速下,采用反向控制策略不仅减小了方向盘角度、齿条位移,还减小了汽车横摆角速度,可以显著地改善汽车行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保证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提出了一种考虑驾驶员反应时间的车辆碰撞预警模型,改进了传统模型中驾驶员反应时间定值化的缺点。首先,依据车辆的制动过程分析了驾驶员反应时间对制动距离的影响。其次,设计驾驶员反应时间的模糊推理算法,选取驾龄、疲劳强度和应变能力3个主要因素作为评价指标来计算反应时间。最后,采用分等级的预警策略建立考虑驾驶员反应时间的碰撞预警模型,并通过Carsim-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与传统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预警模型可以对不同类型的驾驶员进行差异化碰撞预警,在30 km/h和80 km/h两种车速下实际停车距离与理论值的最大误差为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