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以北京某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A2/O工艺为例,结合现场调查及小试试验,研究了A2/O工艺中降低供氧能耗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已建污水厂A2/O工艺存在2种可操作的节能方法:一是严格控制曝气池中的DO,将DO控制在2-3 mg/L,避免过度曝气造成浪费;二是通过工艺调节,把好氧前段变成缺氧区,减少曝气段的长度,这种方式能节约17.1%的曝气量,同时增加约13.6%的TN去除率.  相似文献   

2.
城市污水处理厂A2/O工艺的节能降耗途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北京某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A2/O工艺为例,结合现场调查及小试试验,研究了A2/O工艺中降低供氧能耗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已建污水厂A2/O工艺存在2种可操作的节能方法:一是严格控制曝气池中的DO,将DO控制在2~3 mg/L,避免过度曝气造成浪费;二是通过工艺调节,把好氧前段变成缺氧区,减少曝气段的长度,这种方式能节约17.1%的曝气量,同时增加约13.6%的TN去除率。  相似文献   

3.
竹制填料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污染河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受污染的湖溪河水质特征,以传统弹性塑料填料做对比,研究以竹球和竹丝为填料的生物接触氧化工艺,考察填料的挂膜时间、生物量和污水处理效果;确定连续曝气和间歇曝气时反应器的最优运行工况:连续曝气时为HRT:7.5h,DO=3mg/L;间歇曝气时为厌氧1.2h、好氧6.3h交替运行。实验结果表明,与弹性塑料填料相比,竹制填料挂膜速度快,竹球填料的水处理效果最好;连续曝气最优工况下竹球填料反应器中COD、TN、NH3-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6.7%、47.9%、57.1%和30.6%;间歇曝气最优工况下竹球填料反应器中COD、TN、NH3-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64.08%、39.95%、60.7%和54.68%;竹制填料可替代传统的塑料填料作为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载体填料。  相似文献   

4.
为了控制污水脱氮中N2O排放,在不同曝气强度下研究了好氧硝化段同时硝化反硝化(SND)系统的N2O排放特性,并采用PCR—DGGE技术分析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发现,随着曝气强度的增强,系统总氮去除率下降,但脱氮中N2O—N所占比例则上升,实验中从低到高3个曝气强度下,总氮去除率分别为80.01%、65.28%和58.62%,脱氮中N2O—N所占的比例为1.89%、7.84%和9.20%。PCR—DGGE分析显示,和低曝气强度下相比中、高曝气强度下系统微生物群落发生明显变化,但中曝气强度和高曝气强度下系统微生物群落表现出较高相似性。这表明,不同曝气强度下系统N2O排放受到氮素转化和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影响。适宜曝气强度不仅提高总氮去除率,还可有效控制N2O排放。  相似文献   

5.
为了控制污水脱氮中N2O排放,在不同曝气强度下研究了好氧硝化段同时硝化反硝化(SND)系统的N2O排放特性,并采用PCR—DGGE技术分析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发现,随着曝气强度的增强,系统总氮去除率下降,但脱氮中N2O—N所占比例则上升,实验中从低到高3个曝气强度下,总氮去除率分别为80.01%、65.28%和58.62%,脱氮中N2O—N所占的比例为1.89%、7.84%和9.20%。PCR—DGGE分析显示,和低曝气强度下相比中、高曝气强度下系统微生物群落发生明显变化,但中曝气强度和高曝气强度下系统微生物群落表现出较高相似性。这表明,不同曝气强度下系统N2O排放受到氮素转化和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影响。适宜曝气强度不仅提高总氮去除率,还可有效控制N2O排放。  相似文献   

6.
湖州市埭溪镇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规模,近期为2万m^2/d,远期为3万m^2/d,其污水处理工艺采用改良式A^2/O工艺,污泥处理工艺采用带式浓缩脱水一体机。文中着重介绍了工程设计参数、处理工艺流程及其设计特点。  相似文献   

7.
SBBR工艺处理肉类制品厂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萍  袁河清 《环境工程学报》2008,2(11):1519-1523
在温度为26℃,pH保持在6.8~7.3的条件下,启动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反应器,并在对曝气时间和DO浓度进行优化调整的基础上,对SBBR工艺处理肉类制品厂废水进行研究。SBBR工艺处理肉类制品厂废水的优化参数为:曝气时间8 h,DO浓度为2 mg/L。在此综合优化参数下稳定运行20 d,COD和BOD5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1.5%和92.5%,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为90.6%,最高达到了92.3%,SS的去除率也保持在90%以上。优化参数条件下SBBR工艺针对肉类制品厂废水的处理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8.
控制DO及FA条件下短程硝化过程系统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SBR工艺以水产品加工废水为研究对象,同时控制进水游离氨(FA)为0.96~1.25mg!L,溶解氧(DO)为1~2mg/L,实现了稳定的短程硝化过程。在此条件下,亚硝化率及氨氮去除率分别大于95%和88%,有机物(COD)去除率在90%以上,亚硝化速率维持在0.9666×10^-3-1.0375×10^-3mgNO2-N/(mgMLSS·h)之间。研究结果表明,同时控制DO及FA在适当范围之内可以获得稳定的短程硝化过程,并可降低系统能耗。本实验采用较低的FA浓度与较高的DO浓度(与OLAND工艺比较)得到了稳定的短程硝化过程,对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DO浓度对间歇曝气单级自养脱氮系统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单级自养脱氮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有效容积为15 L的SBBR反应器,系统进水NH+4-N浓度约为360 mg/L,控制温度为(30±2)℃,采用间歇曝气方式运行,曝气段DO浓度从2.4~2.6 mg/L逐渐下降到0.9~1.1 mg/L,研究了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的脱氮性能与N2O排放情况。结果表明,反应器曝气段DO浓度从2.4~2.6 mg/L下降到0.9~1.1mg/L,系统TN去除率均达到80%,但在相同运行时间内的TN去除率依次降低,NH+4-N平均反应速率从0.19 mg/(L·min)降低至0.05 mg/(L·min),NO-3-N累计产生量稳定于14.9~16.5 mg/L,NO-2-N浓度在反应器内未产生明显的积累。随着曝气段DO浓度的下降,最大N2O释放速率逐渐降低,N2O累计释放量从73.8 mg下降到61.0 mg,N2O转化率介于2.4%~2.9%。  相似文献   

10.
目前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温室气体的问题已经引起普遍关注。本文通过实验室小试,研究了不同污水水质条件下A2O工艺中N2O的产生特征,以及氧化亚氮还原酶编码基因nosZ含量对N2O产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A2O工艺中的各单元均有N2O产生,其中厌氧池产生量最大,约占总产生量的32%~85%;A2O工艺产生的N2O主要通过逸散进入大气,少量随二沉池出水进入到环境中。N2O的产生量与污泥中nosZ的含量成负相关,而碳源和DO对含有nosZ基因的反硝化细菌有明显的影响,低DO环境和充足的碳源能够极大的促进其含量的提高,从而显著减少N2O的产生量。  相似文献   

11.
以旋转填充床(RPB)作为反应装置,研究了Fenton工艺与Fenton+O3工艺处理模拟阿莫西林废水的效果,考察了FeSO4·7H2O的投加量、温度、旋转床转速、液体流量及pH对C0D去除率的影响。实验表明,Fenton+O3工艺的COD脱除率及BOD5/COD相对于Fenton工艺分别提升26.7%和140%。该工艺在pH为3、温度为25℃、液体流量30L/h、气体流量2.5L/h、转速800r/min、H2O2的投加量为1mmol/L及Fe2+投加量为0.4mm01/L的条件下,100mg/L的模拟阿莫西林废水中COD的去除率达到57.9%,BOD5/COD从0增加到0.36,满足后续生化处理要求。  相似文献   

12.
A^2/O工艺改善污水处理除磷脱氮的措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A^2/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改善除磷脱氮的效果。通过实践对比,并进行理论分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除磷脱氮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采用A/O工艺,在连续运行条件下,以DO、SRT和硝化液回流比(R)为影响因素,对A/O生物脱氮工艺处理模拟城市生活污水过程中N2O的释放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SRT对A/O工艺N2O释放的影响最大,其次是DO,R的影响最小。N2O转化率随着SRT的升高而降低,当SRT从10 d升高到20 d时,总N2O平均转化率从0.319%下降到0.002%。总N2O转化率随着好氧池DO的升高先降低后有所升高,当DO分别为0.6 mg O2/L、1.2 mg O2/L、2.5 mg O2/L时,反应器的总N2O平均转化率分别为0.306%、0.007%和0.013%。R对N2O释放的影响差异不明显,总N2O平均转化率在300%时最低,为0.007%。N2O释放量最低的工艺运行条件组合是SRT为20 d、DO为1.2 mg O2/L、R为300%。  相似文献   

14.
实时控制SBR系统中的短程硝化反硝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人工模拟高氨氮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循环间歇式曝气方式,以溶解氧浓度(DO)和pH值为过程控制参数,对SBR系统进行实时控制、全程跟踪.根据此过程中COD、NH4 -N、NO2--N和NO3--N 4项水质指标的变化情况,研究SBR系统中的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在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中,采用较高曝气量,并且在曝气过程中用DO和pH值作为过程控制参数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在低温低浓度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中,回流比和气水比是影响潜流人工湿地一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污染物去除效果的重要因素,推荐回流比R=1.0,气水比为4:1,在该工况下,进水COD浓度在170.8~221.3mg/L时,平均去除率可达90%;进水NH3-N浓度在17.3~25.9mg/L,平均去除率45%~65%;进水TN浓度在25.1~38.49mg/L时,平均去除率45%~65%;进水TP浓度在2.2~3.1mg/L时,平均去除率65%~80%。污染物沿程浓度分析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可以在低温季节通过曝气促进氨氮硝化,大幅提高NH3-N和TN去除率,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复合潜流湿地功能。  相似文献   

16.
采用O3、H2O2/O3及UV/O3等高级氧化技术(AOPs)对某焦化公司的生化出水进行深度处理,考察了O3与废水的接触时间、溶液pH、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确定出O3氧化反应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接触时间40min,溶液pH8.5,反应温度25℃,此条件下废水COD及UV254的去除率最高可达47.14%和73.47%;H2O2/O3及UV/O3两种组合工艺对焦化废水COD及UV254的去除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H2O2/O3系统的运行效果取决于H2O2的投加量。研究结论表明,单纯采用COD作为评价指标,并不能准确反映出O3系列AOPs对焦化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剩余污泥水解酸化液为外加碳源的污水生物脱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解决低碳氮比污水生物脱氮过程反硝化碳源不足的问题,利用剩余污泥水解酸化液为外加碳源,通过具有曝气段与非曝气段的一体化曝气生物滤池(BAF),研究低碳氮比污水生物脱氮的性能与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预处理后的水解酸化液VFAs为3134.9~5251.4mg/L、ThODVFAs/COD为59.87%~91.85%,适合作为生物脱氮的外加碳源;水解酸化液的投配量、进水TN浓度对系统生物脱氮效果的影响较大,气水比、曝气段与非曝气段比例对系统的硝化和反硝化性能有重要的影响;在温度为25±1℃,水解酸化液COD平均为7555.1mg/L,进水TN、NH4-N和COD分别平均为43.88mg/L、39.04mg/L和56.8mg/L,碳源与污水投配的流量比为1:75的条件下,当BAF水力停留时间(HRT)为8h、曝气段与非曝气段比例为3:3、气水比为10:1、回流比为2:1时,NH4-N和TN的去除率分别超过98%和75%,出水COD平均为28.6mg/L。研究指出,剩余污泥水解酸化液经过预处理后可用作低碳氮比污水生物脱氮的外加碳源,有效地提高了反硝化效果,并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又可以实现剩余污泥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相似文献   

18.
采用A^2O^2污水处理工艺处理小城镇生活污水,监测结果表明:COD去除率达到86%,BOD,去除率达到88%,SS去除率达到93%,NH3^-N去除率达到85%,TP去除率达到81%,所有指标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且工程投资78万元,直接运行费0.21元/m^3,占地面积600m^2。  相似文献   

19.
生物处理单元采用水解酸化、多级串联接触曝气、连续流的除磷脱氮A2/O工艺,并辅以外排厌氧富磷污水侧流除磷,开发了一个新型的具有强化除磷脱氮功能的污泥减量HA—A/A—MCO工艺。用该工艺处理校园生活污水发现,在SRT60d、进水COD316~407mg/L、NH4+-N30~40mg/L、TN35~53mg/L、TP8—12mg/L的条件下,出水COD≤18mg/L、NH4+-N≤2.1mg/L、TN≤10.3mg/L、TP≤0.44mg/L。研究还发现,水解酸化池处理产生的VFA能有效促进生物除磷脱氮,导致厌氧释磷量达57mg/L,进入化学除磷池的侧流液量仅相当于进水量的13%;系统最主要的脱氮形式是SND和缺氧反硝化,SND脱氮占脱氮总量的50%,缺氧反硝化占26%;HA-A/A—MCO系统有效实现了生物相分离,并利用生物捕食作用获得较低的污泥产率,0.1gMLSS/gCOD。  相似文献   

20.
采用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在连续曝气全程好氧的运行条件下,考察不同溶解氧浓度对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性能及N2O产量的影响。控制溶解氧浓度恒定在1、2、2.5和3 mg/L。结果表明,DO为2 mg/L和2.5 mg/L时,氨氮去除率分别为97.9%和98.5%,同步硝化反硝化率均为99%。DO为2 mg/L时,系统中N2O产生量最低,为0.423 mg/L,占氨氮去除量的1.4%;DO为3 mg/L时N2O的产生量最高,为2.01 mg/L,是DO为2 mg/L时的4.75倍。系统中亚硝酸盐的存在可能是高溶解氧条件下N2O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同步过程中没有NOx-的积累即稳定的SND系统有利于降低生物脱氮过程中N2O的产生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