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文珍:去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51次会议通过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这是2007年出台的第三部劳动保障方面的重要法律。对此社会各界非常关注。有学者评价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重要性不亚于《劳动合同法》,因为《劳动合同法》以及《就业促进法》等实体法实施后出现的争议,要通过《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这部程序法来处理。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已经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2008年1月1日实施。根据劳动保障部《劳动合同法》贯彻实施工作部署要求,劳动科学研究所、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中国劳动》杂志组织专家探讨热点问题,发表相关文章,推动《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为此,本刊开设专栏——《解读(劳动合同法)》,组织专家分若干个专题对《劳动合同法》进行权威的、全面的、实用的解读,为读者理解《劳动合同法》提供帮助。 本栏目由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协办,专题由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秘书长王文珍策划,经专家讨论确定。 欢迎读者提出问题,发表看法,我们将在本栏目选登,或由专家解答。[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日本有关劳动安全健康的代表性法律是《劳动安全健康法》,另外还有《劳动基准法》、《矿山法》、《尘肺法》、《作业环境测定法》等。日本的劳动安全健康法经过近30年的制订、修改、实施及不断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体系,即以《劳动安全健康法》为中心的法令体系,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常与日本的其他法规相配合。  相似文献   

4.
对劳动法律法规遵守情况的国家监督检查是俄罗斯劳动法最重要的一项法律制度,也是劳动者劳动权利保护的基本方式之一。《俄联邦劳动法典》于2002年2月1日开始实施至今,期间几经修订。新《劳动法典》(《俄联邦劳动法典》在俄罗斯历史上是第四部法典式劳动法,因此,也可称为新《劳动法典》)是俄罗斯转制以来制定的第一部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共分为14编,424条。法典第五部分第五十七章专章(第三百五十三条~第三百六十九条)规定了国家对劳动法律法规的监督检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企业用工日趋多样化、劳动关系呈现复杂化。特别是去年《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后,劳资纠纷、劳动争议案件呈大幅度上升趋势。如何加强和改善劳动关系协调工作,既维护职工的权益,又保证企业的发展,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是劳动保障部门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一方面,劳动保障部门要认真分析企业在用工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劳动科学》2009,(4):36-39
事实劳动关系历来是劳资双方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特别是《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基于事实劳动关系所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数量明显上升。其实,无论在法律上或是在实践中,事实劳动关系都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除《劳动合同法》第82条强调的企业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未与员工订立劳动合同外,  相似文献   

7.
多重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定多重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同时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我国司法实务界并不承认多重劳动关系的存在,多将兼职等一重劳动关系之外的雇用关系按照民事关系看待。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首次从法律上肯定了劳动关系的多重性。该法第三十九条第四款规定,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汤淳 《劳动保护》2006,(7):29-29
本人阅读了《劳动合同法(草案)》之后,感到这个法律草案总体上是比较好的,会对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节劳动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良好作用。但是,作为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规范劳动关系的重要手段——订立“劳动合同”的法律,应该考虑到“劳动合同”要将构成劳动关系的主要要素都包括在内。而现在的《劳动合同法(草案)》,没有将构成劳动关系基本要素的“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规定为《劳动合同法(草案)》的必备内容条款,这不能不说是个缺陷。《劳动合同法(草案)》第十一条内容如下:第十一条劳动合同文本应当载明下列事项:(一)用人…  相似文献   

9.
称2007年为“中国劳动保障立法年”也不为过。是年6月、8月,12月,国家分别通过《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一年之中,连续出台三部协调劳动关系的法律,在我国立法史上并不多见。这凸显出我国对于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的决心,为什么要出台这些法律?新法在哪些方面做了相应的改进?有哪些亮点?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应读者要求,本刊对将于今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进行讨论。论坛约请了仲裁员、劳动法学专家以及媒体从业人员参与讨论,旨在通过他们的观点,引发大家的思考,在了解这部法律的同时。从中学习如何更好地维护劳动者自身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
《劳动合同法》生效前订立、生效后继续履行的劳动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条款不符合《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是否有效?《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七条的规定该如何理解?本期“以案论法”即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劳动科学》2010,(10):6-16
《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以来,已经有近3年的时间。期间,《(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颁布实施,各地也陆续以各种方式制定了配套实施办法,积极采取各种措施稳妥贯彻《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劳动关系领域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劳动合同法》实施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在贯彻中解决以及如何解决?本期“关注”邀请实务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  相似文献   

12.
国务院法制局对劳动安全卫生立法的新意见本刊讯最近劳动部同国务院法制局就劳动安全卫生立法问题进行协调时取得一致意见,为了避免立法的重复和搞成部门法,原打算颁布的《安全生产法》将与(劳动安全卫生条例》、《劳动保护法》、《职业病防治条例》均成为将出台的《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劳动科学》2009,(10):35-36
今年是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深入实施《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关键之年。面对上半年劳动争议数量居高不下、新型疑难案件比例上升、处理难度日益增大的严峻形势,广东省东莞市制定出台了《近期劳动仲裁突出问题的操作指引》,扎实推进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探索实践有东莞特色的调解仲裁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劳动法》第82条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当事人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提出申请。对“劳动争议发生之日”,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第85条的解释是“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劳动争议发生之日”与“权利被侵害之日”在字义的理解上是不同的(参见拙作《关于劳动争议申诉时效的几个问题讨论》,《中国劳动》2004年第7期)。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造成人们对劳动争议申诉时效的起算存在不同的理解,以致一个案件在不同的机构(劳动争议仲裁委、不同审级的法院)出现完全不同的处理结果。本文拟就劳动争议申诉时效的起算时间略作讨论。  相似文献   

15.
《劳动合同法》已于2007年6月29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将于2008年1月1日施行。在《劳动合同法》施行之前,笔者尝试从一名劳动争议仲裁工作者的视角解读总则部分内容对劳动争议仲裁工作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员的劳动法律法规理论知识水平和组织调解劳动争议工作的能力,把企业劳动争议纠纷调解在基层,解决在萌生状态,河南省镇平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县培训中心举办了首期劳动争议调解员培训班。对168名基层调解员进行了《劳动法》、《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理论知识的培训。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日本先后颁布了《促进个别劳动争议解决法》(2001年)与《劳动审判法》(2004年)两部法律用以完善企业外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促进个别劳动争议解决法》主要为了强化行政机构处理个别劳动争议的能力;《劳动审判法》主要为了简化司法程序,以更加便捷、廉价、快速的方式处理个别劳动争议.这两部法律相继出台,标志从二战结束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以处理集体争议为主的劳动关系委员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着手起草《劳动安全卫生法》 劳动安全卫生立法始于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1981年3月,原国家劳动总局牵头起草《劳动安全卫生法》(《劳动保护法》)。起草领导小组由国家劳动总局、卫生部、化工部、冶金部、一机部、轻工部、交通部、铁道部、农业部、国防工办、国家建委、  相似文献   

19.
2007年下半年我刊邀请了有关专家对《劳动合同法》作了原则性的解读。为了帮助用人单位更好地理解、执行《劳动合同法》,本刊邀请中国国际企业合作公司人力资源与咨询部法务中心以专题形式就如何执行《劳动合同法》作进一步的解读。第一个专题是劳动规章制度制定、完善中的相关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劳动科学》2014,(3):61-63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劳务派遣,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