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承德滦河流域为案例研究区域,初步构建了流域输入响应模型。基于规划污染治理情景,分析了污染治理项目对流域水质改善效益。结果表明,污染源全部治理后,控制断面COD下降幅度为7.84mg/L,水质由《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Ⅲ类改善为Ⅱ类,污染源治理效果明显。各治理项目产生的环境效益能为项目的优选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水质指标分类控制要求,对其中的基本项目采用灰色关联加权法,对水源地补充、特定项目应用单因子评价法,由此提出一种水源地水质污染变化特征综合分析的新方法,并以贵州省盘县白河沟水库饮用水源地2005、2008、2011、2013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和污染变化特征实证分析。采用分类别法评价的结果表明:2005—2013年,白河沟水库基本项目所有监测因子和超标因子均表现为水质持续提高的趋势;2005、2008、2011、2013年所有监测因子的水质综合评价结果分别处于GB 3838—2002的Ⅱ、Ⅱ、Ⅱ和Ⅰ类,超标因子分别处于Ⅴ、Ⅳ、Ⅳ和Ⅲ类;水源地补充、特定项目中,硝酸盐氮、铁、锰污染经治理后达标,而苯并芘超标2.5~1.0×10~3倍,仍然是白河沟水库的污染特征因子。  相似文献   

3.
芬兰是北欧的一个多湖国家,全境有大小湖泊六万多个,水系纵横,内陆水域占全国总面积百分之九以上。芬兰又是一个森林之国,森林复盖面积达百分之七十八。利用森林资源,芬兰大力发展造纸及木材加工等工业,由此也引起水质污染问题。为了保护水源,芬兰国家水源局从1972年开始研究发展水质自动监测技术。1975年,世界银行向芬兰贷款两千万美元,用于水质保护科学研究,其中主要研究项目就是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从1974年至1980年,芬兰水源局水质研究所先后在中部及南部Kokemaeiljoki和Kymijoki河系上建立自动水质监测站、网,目的是监测和防止工业废水、废料、城市污水向水系排放,并研究水质变化规律。经过几年的运行和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为明晰长江流域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并解析污染源,基于长江流域21个水质监测断面2008—2018年的pH、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及氨氮质量浓度([NH3-N])数据,采用M-K趋势检验、相关性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对流域内水质时空动态变化趋势及特征进行综合识别,并结合绝对主成分回归分析法(APCS-MLR)解析污染物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重点断面水质类别以II类为主,占71.39%。在时间上,水质污染程度表现为汛期(5—10月)劣于非汛期(1—4月和11、12月),汛期主要污染指标为DO和CODMn,非汛期主要污染指标为[NH3-N];在空间上,21个监测断面聚类为3组,其水质优劣排序为GⅢ(四川乐山岷江大桥、湖南长沙新港、江西南昌滁搓站点)>GⅡ(中下游及下游)>GⅠ(上游及中上游)。结合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在所基于的指标中CODMn和NH3-N是研究区内典型污染物,GⅠ组水体主要受营养盐面源污染和耗氧有机物蓄积污染;GⅡ组水质受工业生产和人类活动影响其营养盐和有机物污染严重,而自然因素影响较弱;GⅢ组站点属局部污染严重,污染源主要是有机物,其次是营养盐。上述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流域针对性水环境治理、污染控制和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臭氧污染的严峻形势,阐述了美国臭氧污染的起因、科学认识过程、管控措施及法律法规的框架体系。结果表明,美国通过科学研究锁定影响臭氧污染的关键问题,由单一管控挥发性有机物(VOCs)逐步过渡至VOCs和NOx协同控制,由局部管控过渡至区域联防联控,并取得了显著效果。1980—2018年,美国臭氧浓度下降了31.0%。美国臭氧污染的防控历程有望为中国臭氧污染的防控研究和政策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入河排污口管理是控制污染物入河总量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进行国内外入河排污口管理经验的对比,有利于完善中国的入河排污口管理制度,探索更加有效的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方法,以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对比研究发现,中国入河排污口管理存在多龙治水现象,管理信息正逐步走向公开,管理以行政手段为主,监督管理成本较高,入河排污口监测体系还不完善,且侧重于排污口设置的初始管理;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管理部门较为单一,管理信息公开完全,管理以经济手段为主,监督管理的成本低,管理目标相对容易实现,还建立了较健全的监测体系,并着重实施全过程管理.最后,针对中国入河排污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打破部门分割,实施第三方监测;加强入河排污口监测能力建设和违规排污的处罚力度;加强信息公开,鼓励公众参与;建立区域间富有弹性的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杭州市区备用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及安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2—2014年对杭州市区贴沙河、珊瑚沙水库、湘湖、三白潭和喜庵港5个备用饮用水源地进行了109项指标及水质急性毒性监测,并采用加拿大水质指数法进行水质安全评价。结果显示,珊瑚沙水库水质基本符合生活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Ⅱ类水质标准,其余4个备用饮用水源地水质均不达标;各备用饮用水源地特定项目有少数指标检出但均未超标;湘湖、珊瑚沙水库和贴沙河水质安全已受到影响,三白潭和喜庵港水质安全性差;各备用饮用水源地水质均无急性毒性。  相似文献   

8.
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介绍了美国对机动车尾气控制管理的先进经验。首先美国建立了以《清洁空气法》为核心、多项法律为支撑的法律体系,将机动车与燃料作为一个系统,制定容易实施的燃料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并从能源效率控制、生产过程管理、在用车辆管理等多方面实施机动车污染控制的全过程管理。此外,在实施过程中,美国环境保护署和交通运输部紧密配合,职责分工明确,共同推动机动车污染控制,针对不同阶段的污染特征,逐步调整控制重点。在分析美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目前机动车污染现状,从立法层面、管理手段、管理机构等方面对中国的机动车污染控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西北典型村镇集雨窖水水质变化及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西北村镇集雨窖水的水质状况和污染物变化规律,在2012年8月份的暴雨过后,对会宁县某农户3口不同集雨面(屋顶庭院、山坡土路、打麦场)水窖进行了长期水质监测分析。结果表明,窖水的水质变化分为3个阶段:以物理沉降为主的初期沉降阶段(0~15 d);以生物降解为主的中间过渡阶段(15~100 d)及水质基本不变的后期稳定阶段(100~250 d)。浊度与CODMn、NH3-N、细菌总数之间的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达到0.60~0.96。窖水水质受集雨面特征影响较大,屋顶庭院水窖水质最优且最早到达稳定期,后期基本满足农村饮用水卫生标准;山坡土路面及打麦场水窖水质分别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Ⅲ、Ⅳ类标准。研究结论可为水窖的使用和管理、开发相应的水处理工艺及设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规划目的全球水质监测规划(简称GEMS Water)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简称UNEP)主办、世界卫生组织(简称WHO)经办的与健康有关的监测五项规划之一,属于《全球环境监测系统》的组成部分。为了提供全球水质变化的信息,1974年WHO开始筹划发展全球卫生监测中有关水质监测的规划。其目的为: 1.建立全球水质监测网; 2.提高成员国之间水质资料的正确性和可比性; 3.长期监测持久性毒物,以评价污染的影响和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