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节水型社会,保障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与此同时,由于人们节水意识不强、水资源浪费严重以及城市供水价格不合理、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存在,致使水环境恶化趋势日益严重。针对城市水资源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应加强对城市水资源有效管理和保护的措施: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优化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价格机制应对水资源浪费问题衍4用科技手段,大力推进节水技术的发展;积极提高中国水环境发展的公众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2.
正水资源是21世纪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水资源问题列入重点领域的首要问题,加快水利建设,加强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是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任务的重要内容。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低,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洪涝干旱灾害频繁。国家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的迫切需求,对水文水资源学科及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为学科发展和行业能力提升带来了新的机遇,亟需提高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资源不足和水质污染引起的水危机已经成为许多地区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制约因素。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平衡环境、社会和经济多元利益,寻求先进的法律机制来调节平衡、保护流域生态环境、促进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种共识。开展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是实现流域上下游之间等相关方利益公平的关键所在。但由于我国缺乏生态补偿立法和相应的制度安排,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目前仍面临许多问题:我国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进展缓慢、法律制度滞后、部分法律法规彼此之间矛盾和相互冲突、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法律制度缺位、立法模式不适合当今流域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等。本文通过对我国有关涉水法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一些有关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建设和完善的对策,以期对中国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推进和进一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废水资源化是解决水资源紧缺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姚建  王安  郑佩娜 《四川环境》2000,19(3):31-33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污染严重,综合利用程度低,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因素。本文结合实例分析,提出了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推行废水资源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水已不再是前些年所说的那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了。我国缺水城市目前已达300多个,每年由于缺水而影响工业产值达200亿元,水源缺乏已成为阻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为了保护水资源的合理使用,促进企业节约用水、合理用水,我国南方有些省份已开始向企业征收水资源使用费,看来适当提高水资源使用费和超标准使用费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秦皇岛市的水资源进行了重新认识,指出在秦皇岛市特别的降水特征与地貌特征联合作用下,水资源表现出了它的特殊之处,惜用经济学上“可支配收入”一词的词意,对秦皇岛市水资源做了“可支配水资源”与“不可支配水资源”的鉴别,这将对制定秦皇岛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沱江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由于流域内水资源贫乏和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枯水期中下游区无法保证水资源的需要。随着工业的发展,沱江水质污染将日趋严重致使枯水期有限的水资源变成不能使用的污水。因此,本文较详细地研究了沱江水质保护规划。在水目标、水污染控制最优方案、总量控制标准、流域水质保护区划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文中从水量和水质两方面着手,根据系统工程原理求得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现状进行了概述,阐述了在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断流、水质污染严重、农用灌溉水大量浪费,等等.并从自然、人为两方面因素进行了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改革水价制度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能否实现,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现象很严重,强化水资源管理将是强有力的措施之一。本文借鉴国外成熟的水价制度,对如何改革我国水价制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以德阳市水资源承载力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和阐述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选取了13个指标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德阳市2013—2014年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德阳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第一驱动因素是经济发展与人口因素,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资源禀赋因子也是影响德阳市水资源承载力的重要因素。德阳市水资源承载力时间上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全市水资源承载力具有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布不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探讨面向21世纪环境保护发展的压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目前形势发展预测,近些年内我国环境状况难以得到根本改善,由于能源和水资源紧缺,下世纪初环境保护将承受巨大压力。根据数据分析,改善消费结构、推行清洁生产、推动经济国际化进程有利于降低对环境的压力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承载力的预测对发展地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济南市水资源承载力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人口和GDP是影响水资源承载力变化的最主要的驱动因素。通过水资源承载变化驱动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分别预测出2010年和2020年济南市水资源的需求状况,并探讨了将线性和非线性相结合的方法用于水资源预测。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污水回用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我国水资源状况和不处理状况的论述,说明了我国城市污水回用的紧迫性、必要性,分析了我国城市污水利用的现状和回用水利用的模式,提出了下一步应解决的问题的思路,展望了我国城市污水回用的前景,以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在21世纪我国大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水资源已经成为主要的制约瓶颈。文章以泉城济南为例,对济南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阐述了水资源短缺对大城市经济发展、保护城市特色和市民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从宜传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宏观调控等各个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水资源问题,促进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水源区的水资源安全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关系整个南水北调工程的成败,因此对其状况进行评价显得极为重要。根据目前学者对水资源安全评价做出的研究,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具体特点,建立了水源区水资源安全评价体系,并利用AHP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中线工程南阳水源区2013年的水资源安全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南阳水源区的水资源处于很安全的状态。根据评价结果,进一步分析了限制该水源区水资源安全的主要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在一些地区已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水主要是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的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杂用水。中水的水质介于上水和下水之间,是水资源有效利用的一种形式。开展中水回收工作,已经显现出开源和减轻水污染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17.
济南市是资源型缺水城市,地表水遭到严重污染,已成为水质型缺水城市,导致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泉水停涌等一系列环境、生态、经济问题,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济南市发展的瓶颈因素.在对济南市水资源现状及相关问题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客水资源调用与管理、水资源循环利用、合理制定水价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西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区,风沙大,降雨少,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4.6%,水资源的极度缺乏已经成为制约西北地区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这就使污水资源化具有了普遍的现实意义。新疆铁路站区多处于无水戈壁之上,环境单调,绿地覆盖率极低。铁路站区从60年代起就开始将污水用于绿化,在亘古荒原上建成了一块块绿地,美化了站区环境,提高了铁路职工生活的环境质量,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由于污水利用缺乏统一管理和规划,造成污水利用的无序失控,大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利用或排放,造成二次污染,群众意见大,社会…  相似文献   

19.
成都市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周来东 《四川环境》1999,18(1):65-69
文中对成都市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作了探讨。认为由于本地区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水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而水体污染、上游森林覆盖率减少使涵养水源能力减弱等原因引起地表径流减少、可用水量减少,导致未来成都地区严重缺水,是制约成都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探讨了水资源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水资源缺乏及由此所导致的生态问题使新疆兵团当前环境日益恶化,要想兵团能持续稳定地快速发展,就必须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以新疆兵团为例,对在兵团实施滴灌技术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进行了全面论述,最后对如何发展节水灌溉技术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为创建节水型农业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