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氮肥对污泥农用后土壤中重金属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了土壤中重金属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氮肥对污泥农用后土壤中重金属的吸附—解吸、根际土壤重金属化学行为及植物吸收的影响,提出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缓减和降低氮肥对土壤中重金属活性影响的措施:按规定合理施用污泥或活性污肥,提倡科学合理施用氮肥,因地制宜选择氮肥,结合改良剂施肥。  相似文献   

2.
陈思思  董滨  徐祖信 《中国环境科学》2022,42(12):5734-5747
对矿山土地的破坏、污染与危害进行了调研和回顾,详细介绍了矿山土地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植物修复技术,以及含硫矿山所特需的酸性矿山废水(AMD)原位阻断技术,分析其优缺点及使用条件.研究得出矿山土地生态修复技术的选择依据,通过一系列技术阻断污染,修复与改良表层土壤后建立植被,最终实现生态修复.指出提供足够的、符合需求的植物生长基质是矿山土地生态系统修复的关键要素.进一步提出符合标准要求的市政污泥稳定化产物具有替换客土、预防AMD产生、阻断矿山重金属污染、为矿山土地补充维持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养分、强化矿山土地保水保肥的作用.同时,对于我国目前待修复的矿山面积,市政污泥稳定化产物施用在时间维度上具有长期的可持续性.因此,市政污泥稳定化产物在矿山土地生态修复的应用上具有潜力和优势.  相似文献   

3.
浅谈中国城市污泥的处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污水污泥的处置已成为目前环境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中国是一个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可耕地有限的农业大国,而污泥中富含植物生长必须的有机质、腐殖质和矿质元素,其土地利用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污泥对环境的二次污染,从而实现污泥的资源化、无害化、稳定化和减量化处置目标。概述了当前城市污泥处置的几种方法及研究进展,并就中国污泥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论述了国内外污泥填埋处置状况和发展趋势,介绍了欧盟成员国污泥填埋处置状况,对欧盟等国污泥的填埋历史进行了回顾,探讨了欧盟及成员国与污泥相关的管理政策,给出了中国对污泥填埋处置政策、污泥填埋场存在问题和现状,对污泥掩埋的处理方法,分析了污泥填埋处置对周围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提出了污泥填埋在中国随着城市可供填埋土地面积的匮乏将逐渐受到限制,污泥的土地资源化利用符合中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利用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作为有机原料、添加适量磷酸一铵、氯化钾、尿素、硫酸铵作为无机原料,用造粒机生产颗粒状有机复混肥料是避免污泥产生二次污染实现其无害化、减量化的一条有效的最终污泥处置方法之一。作为一种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它除了具有一般的肥效长,缓、速结合,防止土地酸化,改良土壤等特性外,最突出特点就是保水性能好。本文结合多年来的生产经验,对污泥制肥的生产工艺、工艺次序、存在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城市污泥、秸秆及菌种对采矿废弃场地土壤进行修复研究,该方法不仅能够解决城市污泥处理率低等城市污水处理厂较为头疼的二次污染问题,同时利用城市污泥的高有机质、微生物含量对采矿导致的较为贫瘠的污染场地进行修复,恢复其植被功能。并进一步提出,以城市污泥、秸秆、BYM菌的混合发酵方式对采矿废弃场地土壤进行修复,为城市污泥的处理处置提供了新的出路,实现了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实现了以废治废、变废为宝的目的。该修复方式绿色、安全、环保,修复后的土壤结构性能得到明显改善,保水保肥效果较好,大大降低了水土流失量。该技术投入成本低,修复过程简便易行,是非常有市场潜力的矿山废弃场地土壤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7.
利用城市污泥滞水性强的特性可开发污泥作为保水剂的新功能。通过土培实验,在砂土、壤土和粘土中加入不同质量的污泥,研究污泥对不同质地土壤的保水效果。结果表明:在充分供水条件下,添加污泥能显著提高3种质地土壤的持水能力,土壤中添加20%的污泥后,砂土、粘土和壤土初始含水率分别增加11.2%、8.7%和8.8%;在3种质地土壤中添加污泥均可增大土壤的保水性,使水分蒸发减慢,且污泥添加量越多,土壤含水率越大;土壤累积失水量主要受到土壤中含水量的影响,也和不同质地土壤自身的蒸发量有关;在150 g土壤中添加10 g污泥,对砂土保水性提高不大,对壤土保水性提高最大,随着添加污泥量的增多,污泥对砂土的保水效果提高最明显。研究表明:开发污泥做为保水剂是可行的,这为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复合保水剂的研制提供了新的廉价材料,对于污泥治理及农业节水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关于种植苜蓿草改良沙化土壤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至2007年在台安县西北部沙化区的洪家农牧场分别选取了沙地、荒地、林地、农田地等7个不同地点作为试验与对照区进行种植苜蓿草改良沙化土壤的实验。通过实验及对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PH值、含水量的分析,得出苜蓿草可以在台安西北部沙化区良好生长,同时具有提高沙质土壤综合肥力及生态功能的作用,种植苜蓿草还可以为牧业生产提供优良饲草,解决了养殖业原料及草场资源缺乏问题,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是沙化地区走种地养地道路的一种生态恢复方式。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草原地区土地风蚀沙化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鄂尔多斯草原地区土地风蚀沙化过程、风蚀沙化类型、风蚀沙化的阶段和特征、引起风蚀沙化的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风蚀沙化土地的恢复过程和整治风蚀沙化土地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城市污泥的水稻肥用效果及环境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盆载试验研究城市污泥直接肥用对水稻生产及其产量的影响,并测定了污泥中重金属在稻米和土壤中的残留量,结果表明:污泥作水稻基肥施用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和一定改土效果,但污泥带入农田的重金属大部分残留在土壤中,少部分被作物携带走,而在稻米中的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1.
花莉  陈英旭  吴伟祥  马宏瑞 《环境科学》2009,30(8):2419-2424
利用温室盆栽黑麦草实验,研究了生物质炭输入对污泥施用土壤性质、植物生长及土壤-植物系统中多环芳烃迁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含炭堆肥污泥更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缓冲性能及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与普通堆肥污泥处理相比,施用含炭堆肥污泥的黄棕壤和红壤中阳离子交换量分别提高了10%和5%,而2种土壤总氮含量则分别提高了13%和18%.同时,生物质炭的输入更有利于促进植物生长,与普通堆肥污泥处理相比,2种土壤中含生物质炭堆肥污泥处理黑麦草生物量均提高了23%,黄棕壤和红壤中种植的黑麦草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了8%和10%.生物质炭的输入还使得污泥-土壤体系中的多环芳烃转移到植株中的量明显减少,含炭堆肥污泥处理中多环芳烃在黑麦草中的累积量比普通污泥相应处理降低了27%~34%.因此,生物质炭作为污泥堆肥调理剂,不仅能进一步改良土壤性质,促进植物生长,还可以有效限制污泥-土壤体系中多环芳烃在环境中的迁移,降低潜在的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有望成为市政污泥处置的主要途径。本研究以好氧堆肥的市政污泥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设置不同堆肥污泥施用量:0%、30%、50%、70%、100%(堆肥污泥与土壤体积配比),研究堆肥污泥施用对土壤肥力、植物生长以及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污泥施用未造成土壤酸碱化,土壤肥力等级由三级一般土壤提升为二级肥沃土壤,土壤主要营养组分含量随污泥施用量的增加均显著提高,其中堆肥污泥添加比例为50%时土壤有机质增加1.9倍、碱解氮增加3.0倍、有效磷增加9.5倍、速效钾增加3.7倍。堆肥污泥添加比例为50%时木春菊组长势最好,添加比例为30%时鼠尾草组和高羊茅&黑麦草组长势最佳,但是不同添加比例下早樱组生长并无显著差异。尽管施用堆肥污泥会导致试验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略有升高,但远低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林地用泥质》(CJ/T 362-2011)所规定的污染物指标及其限值,未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本研究将为堆肥污泥的土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3.
有机废弃物堆肥培肥土壤的氮矿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旭  席北斗  赵越  魏自民  李洋  赵昕宇 《环境科学》2013,34(6):2448-2455
为了揭示不同有机废弃物堆肥培肥土壤的有机态氮矿化特性的影响,选取了8种有机废弃物堆肥产品(厨余垃圾、鸡粪、牛粪、菜叶、污泥、番茄残体、生活垃圾、草炭等),分别以0%、5%、15%和30%(质量比)施入土壤,通过室内恒温好气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来源堆肥培肥土壤后氮素形态转化的分异规律.结果表明,随培养时间延长,土壤NH4+-N含量快速下降,而N03--N含量则迅速增加,土壤氮矿化量也均显著增加,并在培养后期趋于稳定.其中同种堆肥培肥土壤的氮矿化量的提高幅度30%比例处理>15%比例处理>5%比例处理堆肥产物;而相同比例处理中鸡粪堆肥、草炭堆肥和污泥堆肥产物处理氮矿化量相对较高,其中鸡粪堆肥极显著高于其他堆肥产物处理.而厨余垃圾堆肥和菜叶堆肥产物处理氮矿化量较低,其中生活垃圾堆肥产物处理最低.8种不同有机废弃物堆肥均可提高土壤氮的潜在矿化势(N0)和矿化速率(k),促进土壤中有机态氮的矿化.研究结果证实,堆肥产物培肥土壤后,氮矿化的效应因堆肥种类不同和施入堆肥量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4.
梁文忠 《陕西环境》1997,4(2):17-18
神府东胜煤田地处黄河中游、鄂尔多斯台地与黄土丘陵向毛乌素沙地的过渡地带,是国家确定重点开发建设的跨世纪能源基地。该区域自然资源相对富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对人为活动的影响十分敏感。1.神府东胜煤田的生态环境特征自然资源优势形成显明对照的是神府东胜煤田的生态环境劣势,其突出表现,一是地貌形态复杂,土壤贫脊;沙化严重。该区域丘陵沟壑地貌约占总面积的58%,沙丘地貌约占35%,区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十分破碎;土壤结构疏松易蚀,养分含量较低,保水保肥性差;沙化土地占50%,适宜农牧业的土地很少。二是气候…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利用污泥改良土地的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污水污泥的土地利用是既可解决污泥处置问题,又可使污泥回归于自然,利用其生物能源的好方法,用污泥改良矿区及其它严重扰动的土地是土地利用的方法之一,它可迅速恢复植被,植被有良好的生产响应,恰当地施用也不会污染植物及地下水,它可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质,对动物营养及健康一般也无不良影响,我国有面积的扰动土地亟待改良,目前污泥产量还不多,今后必将大量增加,以之改良土地是一种符合我国国情,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大量剩余污泥需要妥善处理,否则既占用了大量土地,又会造成二次污染。中国目前有很多因矿产开发而废弃的重金属含量高、缺乏腐殖质的土地。研究将模拟的矿区土壤与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剩余污泥进行不同比例的混合,并在上面栽种2种不同的植物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和印度芥菜(Brassicajuncea)。研究结果表明,当土壤中铅含量高达2 785 mg/kg时,鱼腥草完全不能生长,印度芥菜比鱼腥草对铅的耐受能力更强,更适合严重铅污染土地的修复。适当的污泥投加量是影响该技术推广的关键,而当选取不同的植物来修复土壤时,剩余污泥投加比例应根据实验来确定。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康保县土地沙化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规律,基于Landsat-5(TM)数据(1984年)和Landsat-8数据(2014年、2020年),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析康保县近40年来的土地沙化规律。结果表明:1984到2020年期间,康保县轻度沙化土地面积增长幅度达到73%,中度沙化土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重度沙化土地面积和极重度沙化土地面积下降幅度分别达到61%和75%。  相似文献   

18.
雅鲁藏布江源区风沙化土地演变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雅鲁藏布江源区是世界上最高的江河源,其生态功能状况直接影响其水源涵养功能以及中下游地区,特别是日喀则和拉萨等地区的生态安全。源区内土壤发育程度低,气候干旱多风、植被稀疏,风沙地貌发育。论文以雅鲁藏布江源区所在的马泉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借助RS和GIS技术,解译了1990年、2000年和2008年3期近20 a遥感影像,并结合DEM数据,分析风沙化土地的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对准确把握源区内风沙化土地现状及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2008年,源区共有风沙化土地1 376.22 km2,其中,固定沙地占风沙地总面积的36.03%,半固定沙地占28.10%,流动沙地占9.39%,裸露砂砾地和半裸露砂砾地分别占14.64%和11.84%;②源区风沙化土地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1990年为1 281.78km2,2000年为1 359.7km2,2008年为1 376.22km2,近20 a增加了94.44 km2;③从高程上看,分布在海拔4 600~4 800 m范围内的风沙化土地占风沙地总面积的76.13%;从坡向上看,分布在平坦地区的风沙化土地占风沙地总面积的56.97%,其次为西南坡和南坡,比例分别为11.20%和8.66%。  相似文献   

19.
选择植被覆盖度、湿润指数、大风日数、土壤表层砂粒含量和坡度5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基于多源数据开展了中国北方14省(区)2000—2018年土地沙化敏感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研究,并按土地易起沙尘程度的高低依次划分为极易起沙尘和高度易起沙尘(高敏感等级)、中等易起沙尘(中敏感等级)、轻度易起沙尘和不易起沙尘(低敏感等级)。结果表明:2000—2018年中国北方14省(区)处于土地沙化高敏感等级的面积从48.1%下降至40.4%,处于土地沙化低敏感等级的面积从30.3%上升至38.8%,整体呈土地沙化高敏感等级向中、低敏感等级过渡的趋势。与2000年相比,2018年内蒙古科尔沁、浑善达克和毛乌素沙地及其周边区域极易起沙尘和高度易起沙尘的土地面积明显减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和大风日数的减少是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生骏  陆文静  王洪涛 《环境科学》2007,28(6):1367-1371
以粉煤灰作为污泥的重金属稳定剂,通过研究污泥堆肥过程及堆肥产物施入土壤后的交换态Cu、Zn、Pb含量的变化情况,全过程分析钝化重金属在好氧堆肥过程中及土地施用后的吸附-解吸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堆肥过程本身对污泥中Cu具有一定活化效应,而对Zn、Pb则产生钝化作用;粉煤灰对Zn和Pb的钝化效果较为显著,与堆肥原料相比降幅分别为62.47%和92.61%,而Cu的含量基本无变化.尽管不同重金属在不同土壤类型中的钝化-活化行为各异,但总体上土壤中累计施加污泥堆肥产物所导致的重金属富集效应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