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辉  庞博  朱法华  孙雪丽  徐静馨  王圣 《环境科学》2022,43(11):5294-5304
选取2020年世界能源消费量累积占比达80%的前23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从一次能源清洁化率、化石能源清洁利用率和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率角度对其能源消费结构进行对比研究,从单位GDP能耗、人均能耗和单位国土面积能耗角度,结合产业结构和分部门能源消费构成,对其能源消费强度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各国在社会经济运行与生产生活中的能源消费模式,提出能源消费自然碳汇承载负荷比概念,指出我国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能源消费模式转型面临的优势与挑战.结果表明,我国一次能源清洁化率、发电用能占比、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率和电能占终端能耗比分别达到15.90%、53.48%、37.51%和26.54%,均在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家中处于前列,已经架构起良好的能源集约化和清洁化利用结构基础;非工农业能源消费占比尤其是仅为14.09%的交通能源占比在主要能源消费国中最低,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对优势的绿色低碳能源消费模式;基于产业结构优化潜在的总体能源生产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但相对较短的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期对清洁能源发展速度与规模提出了巨大挑战,碳排放约束下的国际形势对我国通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降碳目标也增加了难度.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对中国区域能源消费及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文  孙涛 《中国环境科学》2015,35(10):3166-3176
通过引入城镇化和居民消费变量,拓展了能源消费分解的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方法(LMDI),并将区域能源消费和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分解为能源结构、能源强度、人口规模、城镇化、居民消费和消费抑制6大效应,分析其对区域整体能源消费和居民能源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2012年,城镇化对3大区域的能源消费和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贡献明显高于人口规模;人口的东部聚集现象使得东部地区人口规模效应最大;居民消费对区域能源消费和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驱动力远高于其它5大效应;源于居民消费相对于政府消费、资产投资和净出口等经济成分在节能方面的比较优势,居民消费率降低反而推动了区域能源消费的增长;能源利用技术进步放缓了区域能源消费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北京终端能源碳消费清单与结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基于政府宏观统计数据,根据IPCC参考方法,估算了1995~2005年北京终端能源碳消费量,详细给出了北京各部门、分能源品种以及2005年分行业的能源碳消费清单,分析了能源碳消费结构.结果表明,1995~2005年北京终端能源碳消费总量和人均能源碳消费量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分别增加了71.5%和38.4%;终端能源碳消费强度持续下降,降低了66.2%.各部门的终端能源碳消费中,工业最大,约占碳消费总量的53.0%~68.0%,1995~2005年平均碳消费量为14.59 Mt;其次是第三产业,约占15.0%~30.5%,平均碳消费量为5.23 Mt;与1995年相比,2005年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的能源碳消费量增加了2.02倍.目前工业的碳消费仍是主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尚未改变工业消费能源碳的主导地位.自2002年北京终端能源碳消费结构基本趋于稳定,但是能源结构的调整未能抵消能源消费增加带来的碳消费增量.  相似文献   

4.
苏玲 《世界环境》1995,(1):28-33
世界能源的生产与消费(联合国环境规划署)WorldEnergy:ProductionandConsumption¥UNEPAbstract:ThearticleSummarizesthelateststatusofvarioustyP6sofworl...  相似文献   

5.
全球能源消费与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淼  高雪玲 《陕西环境》2000,7(3):39-40
通过统计分析全球能源供、需双方(生产和消费)情况,得出目前能源利用的不可持续性,从而提出能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产业能源消费氮氧化物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费导致大量的氮氧化物排放,研究能源消费的氮氧化物排放的影响因素对于减排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扩展的经济-能源-氮氧化物排放的投入产出模型,首次尝试将结构分解方法(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SDA)运用于氮氧化物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实例分析了1990-2010年中国生产部门能源消费的氮氧化物排放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0年中国生产部门能源消费氮氧化物共增排1 522万t,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因素变动对增排贡献最大(贡献率为107.2%),氮氧化物排放系数因素变动对减排贡献最大(贡献率为-27.3%)。进一步分析表明,经济规模扩大是带动氮氧化物增排的主要原因,而技术水平提高是抑制氮氧化物增排最有效的措施,未来经济结构优化、能源强度降低和技术进步具有较大潜力,交通部门应受到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能源消费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战略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周新 《环境保护》2003,(7):47-51
能源消费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是我国政府长期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利用近期和中长期我国能源消费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大量数据,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战略高度,分析了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消费增长给环境保护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既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的需求,又有利于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双赢”的战略选择。同时,本文提出了利用有效的环境政策促进我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观点和新思路,有利于提高环境管理的绩效。  相似文献   

8.
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能源问题备受关注的今天,电力消费作为能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通过分析北方各省的电力消费数据,发现居民的电力消费与人口数量、收入水平、城镇化、消费观念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魏羽秀 《环境保护》2022,50(13):68-71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加,能耗趋势和节能对策受到普遍关注。本文分析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座一线城市的能源消费总量、结构和强度情况。结果表明,各市能源消费总量增速整体下降,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的能源消费量占比上升。2006—2019年,各市每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为3%—7%。整体来看,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下降趋势放缓。针对现存的问题,本文提出抓好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的制定执行、培育绿色节能市场、推动节能技术应用和推广、加大第三产业和生活消费方面的节能力度、全链条减少能源损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趋势预测和碳排放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合理、科学地对能源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提出了能源结构的双组份模型。由统计检验估计法,对模型中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相关系数进行了预测估计。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数据,对我国2014年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的预测结果分别为24.26×108t标准煤及27.15×108t标准煤。利用预测的能源消费总量、结构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式——即单位能耗碳排放系数的表达式,预测中国2012年的碳排放量为21.87×108t标准煤,且有上升趋势,并提出了相关的能源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能源消费数据,采用IPCC报告中碳排放估算方法,对我国1978~2010年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量增幅较大,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达到32.5亿t和76.13亿t,但是能源强度和碳强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不论是总量上还是强度上,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地区差异均较大。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8%左右,保持了长时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与GDP一直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相对应的是能源消费量的迅速增长,2006年能源消费总量达24.6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量25.7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68.8%。长期以来,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粗放型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使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改革能源消费方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已迫在眉睫。[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利用协整理论和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中国能源消费、能源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协整检验表明这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GDP和能源消费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GDP和能源效率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进一步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费和GDP在长期内存在较强的双向正向效应;中国GDP在长期内对能源效率将会产生较强的正向效应,而能源效率则对GDP存在微弱的负向效应。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重点城市产业与能源消费基本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和天津5大城市作为重点城市,分析其在1995~2005年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基本特征。重点分析了各城市工业行业结构及其能源效率特点,通过构建工业行业优势系数及综合优势度两个评价指标,对5大城市中的优势工业行业进行识别。主要结论:工业综合优势系数基本上与优势工业行业个数成正比;5大城市第三产业发展较缓,工业内部仍存在重化工倾向,重工业比例均在55%以上(含55%),轻工业所占比例较小,且没有形成主导行业和优势行业;能源结构尚需要多元化发展,重工业能源效率亟需提高。  相似文献   

16.
全球能源消费与CO2排放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收集全球能源储量和流通状况的基础上,综述了世界各地区能源消费量和各国人均能源水平,汇总了全球CO2排放总量及各大洲对全球CO2排放量的贡献率,到2100年,全球C矿量预计将从目前60亿t/a增加到360亿t/a,同时,旨出1996年中世界人口18.8%的北美、欧洲、日本、CO2排放31.6亿t(碳),占全球当年CO2排放总量的52.4%。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传统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能源消费活动要排放大量污染物,造成城市环境质量的下降,不仅使经济运行成本增加,而且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能源活动对环境与健康的影响将是未来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能源消费与温室气体排放预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造了中国18个部门的能源—经济—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能源消耗系数的变动规律,对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量与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我国202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为29.5亿t(标准煤),等于1990年的299%,1995年的229%;煤炭消费最为26亿t,石油消费量为4.1亿t,天然气消费量为1420亿m~3,水电6400亿kW·h;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43左右;CO_2排放量为17.50亿t(碳当量)。  相似文献   

19.
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一直不高。通过对目前发展较快的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的能耗指标和温室气体排放指标的国际比较,判断了我国能源效率的水平与节能潜力,分析了我国能耗高污染重的原因,明确了改善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振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11):38-40,61
利用改进的主成分回归分析技术考察1990年以来中国人口和经济因素对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以人口总量、人口城市化和居民收入水平为代表的人口因素和以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耗结构及碳排放强度为代表的经济因素对碳排放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经济规模和人口总量是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关键决定因子。研究结果为国家制订合理的节能减排政策、协调人地关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