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随着全球生态的日益失衡,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批判成为一种思潮,其中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造成生态危机罪魁祸首的观点成为定见之一。提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已经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融入了可持续发展观使其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成为达到经济、社会、环境3者协调发展的思想支柱。  相似文献   

2.
第二章 生态意识文明 内容提要:生态意识文明是生态文明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本章在分析人类思想史上曾经盛行并仍在发生重大影响的“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提出建构当代生态文化的构想,并进一步指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同时,对生态意识文明的建设途径做了进一步分析,即大力发展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3.
第二节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一、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也叫人类中心论,它是从西方人与自然冲突的文化传统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世界观、文化观、价值观、实践观和伦理观。这种观点的核心内容是:一切以人类的利益和价值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4.
法律与伦理道德是密切联系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将对法律的发展变化产生重要影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新生态伦理道德观念正在向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念发起全面的挑战.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念对环境法产生重要影响.环境法应以生态利益为本位.环境法的调整对象应当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念应成为环境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地。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引入生态文明建设,这是生态城市建设题中应有之义。本文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特点,以及在生态城市规划中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生产模式,生态消费模式,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生态教育,制度生态文明等。  相似文献   

6.
生态理性是一种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呼应的思维范式,它是在扬弃近代以来的经济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基础上,着眼于建构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理性,它是农民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生态文明发展的理性思维向度。培养农民的生态理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当前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亟须加强的工作,培养路径的思考,应当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人才建设等方面进行广泛分析,同时又应结合农村生产力状况、产业模式、农民的民主政治参与意识、科学文化素质、生态道德素质等具体层面,进行针对性的剖析。  相似文献   

7.
关明国 《环境保护》2014,(23):51-52
生态美学理论以人的"审美生存"为依归,属于应用美学、参与美学的范畴,在城市空间、景观设计和园林布局诸方面体现审美性和功利性相结合的特点。生态美学理论丰富了生态文明的内涵,有助于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文化间的关系,其实践性、整体性、以人为本、兼顾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等特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类传统的社会发展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而自然生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阐述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生态城市生态经济功能还调律,与资源和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缘起于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指导下形成的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一般指人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以环境为中介的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和谐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也是人类用更为文明而非野蛮的方式对待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孙增芹  韩颖 《环境保护》2014,(15):50-52
伴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我国污染环境犯罪的地位与价值突显。通过对污染环境犯罪立法梳理,对污染环境犯罪人类中心主义理念、法定犯特性、自由主义犯罪观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中心主义理论、法定犯自然犯化倾向以及向保守主义犯罪观转化的价值预测。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做出全面安排和部署,体现了我们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为真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已成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近日本刊专访了中共中央党校钱俊生教授,反思了传统工业文明的弊端,并就如何解决好  相似文献   

12.
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环境与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类逐渐认识到传统发展理论的局限性,可持续发展理论应运而生,逐渐被世界所接受。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有赖于科技的发展,还需要有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道德等方面的协调配合。本文主张建立一种新的道德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念,以强化人类自我约束,合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建立在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农民生态理性的培育是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必然要求,农民生态理性培育与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呈正相关性,生态理性的培育,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生态科学知识和技能水平,推动农村人力资本的数量增长、合理流动,改变农民教育投资和健康投资的观念,推动农村人力资本向好积累。  相似文献   

14.
环境伦理是一个伴随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社会主题。由于人类缺乏对生态文明、环境伦理、环境道德的合理吸纳,造成愈演愈烈的生态恶果。人类文明正处于历史转折点,必须对传统人类文明加以辩证之否定,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于一体,通过提供理性制度安排、调整利益分配格局来规范人类的道德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5.
雷仲予 《环境》2004,(7):39
不久前,笔者随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的理事长们,前往肇庆市德庆县参观几条生态文明村。所见所闻,耳目为之一新。虽然这些生态文明村,农民的房子新的旧的都有,甚至还有一些泥砖屋,但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室内有冲水的厕所;村中的巷道,实现硬底化;垃圾集中堆放处理,猪圈牛栏迁离住宅区,实行人畜分离;村前村后建有小型农民公园、休闲场所、篮球场,绿树、青草、红花点缀其中.村容村貌调新有序。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生态城市理论概念和具体实践的历史进展等方面概述了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不断演进的历程;对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提出了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切实合理理性的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城市的建议。从城市规划、生态与社会相协调等方面对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实现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观的跨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首先要改变观念,特别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工业文明观,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观,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大飞跃,同时也是价值观念的大转变;生态文明对人类行为的再调整,从改变价值观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逐步完善可操作性的生态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使公众形成生态文明的社会规范,建立节约型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创建生态经济新秩序,实现良性的生态循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进行。  相似文献   

18.
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传统的发展观把发展视为单纯的经济增长,结果是有增长无发展,导致祉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失衡、生态环境改善与经济增长的冲突.生态城市建设是对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辩证否定,它摒弃了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顾人类福利和生态后果的唯经济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兼顾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持续发展的,注重复合生态整体效益的发展模式.生态城市建设既是目标,也是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问题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学派关注的核心问题。本研究介绍了生态马克思主义及其主要观点,指出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但需要从技术层面,更要从制度建设完善和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层面去解决生态问题;摒弃以奢侈消费和高消费为特征的异化消费行为,树立理性消费、合理消费的理念,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殖民主义对我国的消极影响,从国内国际两个层面采取相应对策;秉持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和绿色的发展理念,切实履行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方面的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20.
郭艳华  罗宇宽 《环境》2001,(5):30-31
过去的传统意识,往往就经济论经济,就环境论环境,传统的经济伦理加剧了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以至于传统的科学技术也缺乏与生态的联系,造成人们的生态意识薄弱,经济社会和生态是“两张皮”,缺乏有机的内在联系。而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是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