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信息公开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是环境信息公开? 简单来讲,环境信息公开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将不为公众所知的环境资料向社会公众披露或者提供的活动。其中,“披露”是主动的;“提供”有时是主动的,有时是经过请求来提供的;“不为公众所知”是说如果一个事情大家都知道也就没有必要让你提供或者是披露。  相似文献   

2.
绿色建筑-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建筑从来就是不可分的。本文从绿色建筑体系入手,论述了绿色建筑的节能、技术与形式。从建筑与环境的互动中,我们看到了绿色建筑必定成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理想建筑模式。  相似文献   

3.
“湛湛青天不可欺”是旧时一条俗语。“湛湛”,深远的意思。“青天”,是指神灵。过去常用来比喻人不可做昧良心的事,发昧良心的财,因为上天明察一切,是不能欺瞒掩盖的。古人尊天、敬天,把天看作是至高无上的神灵,奉为“五尊”之首,认为天能主宰一切。这就难怪有些人遇到无法摆脱的困境时,就情不自禁地高呼“天啊”!或无可奈何地说:“这难道就是天意”?同时人们还认为天是最公正廉明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变迁,归根结底是在不断变革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实现的。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既影响着由人所构成的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除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界的演化。社会生活和人类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那么,如何使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相适应,即如何使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规律而又不违反自然界规律的前提下,使自然界的演化(特别是人类生态环境的演化)更加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使自然平衡能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这也就是此文的主题: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自然与人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先达 《沿海环境》2001,(11):26-27
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站在荀子主张“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立场看,这个批评是中肯的。的确,庄子在天与人的相互关系上过分向自然倾斜。在庄子看来,人“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似弟米之在大仓”、“似毫末之在马体”(《庄子。秋水》)。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相比,不足道哉,人应该远离人世而回归自然。我对片面宣扬天人合一总是存有疑虑,如果人类不改造自然,不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原始的平衡,我们大概还处在草莽未开的原始状态。其实,在原始时代人与自然并不和谐,自然并没有现在那么多温情。人,时…  相似文献   

6.
许艳召 《环境保护》2022,(24):73-74
<正>儒家“天人合一”与生态文明的关系传统儒家思想中有关于生态文明的探讨,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自然是和谐的统一,天、地、人是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要敬畏天命、尊崇自然,积极了解并主动遵从自然规律。“天人合一”思想中有着生态文明的要义,生态文明倡导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传统哲学之中,  相似文献   

7.
人和自然界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人的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破坏自然规律,就是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保护自然界应是人类的一种道德责任。本文主要通过对当代的生态危机进行深刻的反思,分析了产生生态危机的原因,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与“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有着本质区别。对当代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的特征与主张应准把握,其将自然原理和人道原理结合起来,由人及物将非人生命体或自然作为人的“伙伴与朋友”。  相似文献   

9.
贺震 《世界环境》2022,(6):14-15
<正>“百善孝为先”。在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谱系中,“孝”为诸德之首。“天地君亲师”。在应孝敬对象的位序中,“天地”处于诸对象之首。天地,何也?天地者,自然也;天地者,人类之母也。《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诗人李白说,“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宋代大儒张载云:“乾曰父,  相似文献   

10.
随着历史的进展,人类利用自己创造的工具和手段,一步步地揭示了自然的奥秘,人类不断地认识自然规律,解释物质世界的种种现象;不断地按照自己的意图安排物质世界,构造所需要的目的物。在世世代代延续着的规模越来越大的适应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努力中,人类最得意的“武器”就是技术。今天,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人类活动的每一时刻,无处无时没有技术伴随和存在,技术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和财富,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非凡的贡献。但是,技术也给人类带来另一种后果。这就是由于对技术的失控使其能量的逆流,导致了灾害和事故,…  相似文献   

11.
一、当代环境问题的性质过去,由于人类未按自然规律处理好自身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干扰了自然系统正常功能的运行,造成直接威胁人类生活及生存的环境恶化。80年代前半期,非洲发生的生态灾难启发人们认识到;当代环境问题不单纯是工业“三废”造成,包括着人类对自然支持系统的直接破坏。1986年,第三世界环境保护国际会  相似文献   

12.
李树华 《交通环保》2004,25(6):33-36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包含了生态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与发展的,人类生态思维的发展经历了“法天”、“胜天”、“通天”三个阶段。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生态思维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温以才 《环境》2000,(9):23-23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状态,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美。老子曰:“道法自然”,人们应向自然学习,与自然和谐。科学求真、道德求善、艺术求美。风景画(我国称之为“山水画”)这种直接讴歌“人与自然”关系的艺术样式首先根植于画家热爱和赞美自然的环境文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上提出“依法治国”,新世纪又提出“以德治国”,于是,“法”、“德”并举相济便成了治国的施政方略。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应该“法”、“德”并举相济,以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发展史,在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进程中,人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在探索着法治与德治的路子。中华民族崇尚环境法治。早在周代,我国就开始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并且有了这方面的法令。如周…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缘起于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指导下形成的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一般指人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以环境为中介的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和谐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也是人类用更为文明而非野蛮的方式对待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活动的深入,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正在发生根本改变,环境意识已进入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成为人类观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最近指出: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未能有效扼制环境进一步衰退的原因之一,是全世界大部分人尚未形成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新的环境伦理观,今后数十年是建立此种伦理道德的关键时期。新的持续性伦理道德的核心是尊重自然、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把人类从战胜自然的胜利而产生的飘飘然中解脱出来。新的道德要求当代人之间、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机会平等,它的两个重要命题是:“只有一个地球”和“明天与今天一样重要”。新的伦理道德将从人的深层意识里重新调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周生贤 《环境保护》2013,41(14):10-13
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自人类出现以后,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就紧密联系在一起。生物是在与环境的对立统一中存在的,而存在决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环境问题是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的产物,根本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环境保护》2017,45(11)
正"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6日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在快  相似文献   

19.
窦贤 《环境》2004,(8):38-39
在甘肃敦煌市南6公里处,在鸣沙山环抱之中,一汪清泉形如半月,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天下沙漠第一泉——月牙泉。月牙泉被鸣沙山四面环抱,但在历史的风景线里,碧波荡漾,不为流沙所掩,沙山与清泉共处,可叹为世界自然地貌之奇观。干百年来,人们面对这一沙海奇观,始终感到奇怪,处在茫茫沙海之中的月牙泉又为何“泉映月而无尘”、“月泉晓澈,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这大自然创造的奇迹,古人百思不得其  相似文献   

20.
《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是我国第一个通过立法实施的区域性环保规划,它的实施标志着我省环境保护进入依法治理的新阶段。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华文明很早就有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然而,近代工业革命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征服”、“主宰”观念的驱使下,人类残酷地掠夺和破坏自然,无节制地消耗资源,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一方面也迅速导致全球性的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直至危及人类的生存。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爆发的环境“公害”,唤醒了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敲响了传统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