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对民族文化影响的人类生态学透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人类生态学的角度对文化和生态位等相关理论进行了论述,分析了除民族文化异化的外在原因外,旅游开发和经营是导致民族文化异化的内在根本原因。旅游的开发和经营导致了当地社区居民赖以生存的周围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改变了他们同自然的依存关系,从而动摇了他们原有的民族文化基础。指出为保持民族文化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持久魅力,应采取以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和社区生活方式的民族文化的保护性开发。  相似文献   

2.
陈伟 《绿叶》2014,(7):26-29
达到环境保护目的的根本方法不是依靠科技进步,而是依靠生产方式、发展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转变,即从传统的工业文明转变到生态文明。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各种制度的建立、经济的转型、生产方式乃至意识层面的转变都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国家应加大对有关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的支持与投入。对《环境保护法》中有关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条文修订的历史分析可以清楚地揭示立法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好消息     
《环境教育》2013,(6):8
中国生态文化体系研究通过专家论证6月15日,《21世纪主流文化与生态文明时代——中国生态文化体系研究》高层专家论证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生态文化体系研究在选题上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深入挖掘中华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系统总结各国生态文化思想精髓,揭示了生态文化的内涵、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有机创造性、内在联系性和宇宙自然界与人类的整体关联性,内容丰富全面深刻,对于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七宝古镇文化资源形成了"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谱系结构,"海派认同"与"江南认同"是认同性经济的依据,由此可探索古镇开发的实践路径,包括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平台的构建和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开发几个方面。认同性经济提供了古镇开发的一种思路,避免因为过度开发而带来的文化损伤,平衡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能突出古镇的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5.
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性出场,为民间传统文化的振兴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基于对文化创意和创意产业的概念阐释和特性分析,探讨了文化与创意之间的关系模式,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战略等问题,并尝试构建一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模式体系,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运作.作为实证研究,以选取陕北民间传统文化为例,指出陕北民间传统文化要从文化旅游创意、广播影视创意、新闻出版创意、演艺娱乐创意等方面入手,才能实现"浴火重生".本研究旨在为传统民间文化资源的创造性开发与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田松 《绿叶》2008,(7):18-24
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传统,看待自己的生命,我们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有来源、有"根"的人。我们需要儒、释、道等大传统,但更应重视与我们血肉相连的地方的、生活的小传统。小传统与每个个体的生存环境、生活体验直接相关,对小传统的了解,也是个人的一种寻根。在地方传统尚存的地方,我们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帮助他们现代化,而是要守住他们的传统。在中国,对小传统破坏最严重的是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对传统的认同得从娃娃抓起,中小学课本应该加入乡土文化必修课。  相似文献   

7.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绿色管理是21世纪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其内涵体现在树立绿色价值观,使用绿色技术,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实施清污生产,取得绿色认证并开展绿色营销,塑造绿色企业文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周榕 《绿叶》2010,(Z1):166-172
中国本土城市文化的核心观念,是把城市视为管制单位和载道宣教的空间工具,而非享受社会化城市生活的场所。今天的中国城市仍然沿袭了这个文化传统,非但没有通过城市化进程有效地建立起积极的城市社会生活,反而通过掠夺式的开发,把社会矛盾以空间结构的固化方式变得更为尖锐与持存。未来中国城市要良性发展,政府必须进行大规模公共投入,改善公共服务、丰富公共产品,让城市社会充分自由地成长发育,变畸形的、被房地产裹胁的城市化,为自主性的、健康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9.
余达忠 《绿叶》2012,(7):63-68
旅游是一种现代性的生活方式,能够让人们短暂超越和脱离当下飞速发展的不真实的、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生活状态,满足人们寻求"真实"的愿望,为寻求生活意义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和方式。在我国,生态旅游更多指面向自然生态的旅游,而原生态旅游则更多指向文化,指面向古朴、奇特、原始文化地区的旅游。二者都体现和蕴含的现代性,包含着对于"本质"、"本真"、"本色"的一种回归和诉求。在我国西部广大民族地区,存在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对这些原生态文化进行旅游开发将是原生态文化获得新生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周榕 《绿叶》2010,(1):166-172
中国本土城市文化的核心观念.是把城市视为管制单位和载道宣教的空间工具.而非享受社会化城市生活的场所。今天的中国城市仍然沿袭了这个文化传统,非但没有通过城市化进程有效地建立起积极的城市社会生活.反而通过掠夺式的开发.把社会矛盾以空间结构的固化方式变得更为尖锐与持存。未来中国城市要良性发展.政府必须进行大规模公共投入,改善公共服务.丰富公共产品.让城市社会充分自由地成长发育.变畸形的、被房地产裹胁的城市化.为自主性的、健康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多样的民族文化,使云南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不但把植物作为生产和生活资料,而且还赋予植物许多人类文化的内涵,使植物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因此研究云南文化植物及其资源开发与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以云南民间常见的文化植物为例,从文化植物学的角度,阐述了云南文化植物的特征、分区及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12.
卢风 《环境教育》2022,(12):34-35
<正>只要我们能顺应经济非物质化发展的大趋势,超越物质主义价值观和幸福观,就可能停止“大量开发”和“大量排放”,而继续“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全球性生态危机(环境污染、物种灭绝、气候变化等)是“大量开发、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简称“4大量”)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的。但“4大量”并非仅导致破坏,而对人类文明毫无贡献。英国经济史学家格里高利·克拉克说:从人类诞生到1800年,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没有丝毫的提高。工业革命以来,“4大量生产—生活方式”在全球逐渐扩展,才迅速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采取了“4大量生产—生活方式”,才可能使“贫民过得像王子,王子过得像皇帝”(《告别施舍》第183页)。如今,绝大多数人不想回到贫穷的过去,不想忍受没有空调的酷暑,不想放弃驾驶而安步当车……  相似文献   

13.
黄亚军 《绿叶》2014,(4):57-62
正在发展主义理念下破坏生态的生产方式凸显其缺陷与危害后,寻求发展的目标是在找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点,从前是回不去的。"绿寨"是一个处于"后发展"情境中的少数民族村寨区域。在实践中通过生态农业改善生计,保育村庄的生态环境;通过推动城乡互助的模式,保持生态的同时获得村寨与村民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可持续发展。在参与式发展中逐渐找回失落的传统文化、良好的生态,期待最终达成"生计——文化——生态"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对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爱珍 《青海环境》2004,14(3):93-96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 ,多年来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实现资源投入的减量化、产品生产的再使用和废弃物的再循环 ,最终达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 ,使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文章从阐述循环经济的基本涵义出发 ,对其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方面的重大作用进行分析 ,提出了展开循环经济实践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环境教育》2011,(9):101
青化砭采油厂地处延安市东北34公里处的青化砭镇,所辖区域面积584.33平方公里。该厂始探于1953年,1967年投入开发。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已发展成一个综合配套型原油生产企业,2010年年产原油45万吨。节能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  相似文献   

16.
余达忠 《绿叶》2012,(4):49-53
原生态文化是农耕时代早中期的一种古朴的、拙直的、简约的、自然的生活方式,与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的征服的、攫取的、享受的、奢侈的生活方式是相对的。原生态文化成为一种时尚,反映出现代化快速推进中人们文化上的一种迷茫感、迷失感。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原生态文化或许存在消失的可能性,但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指示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向的原生态文化应该成为我们思想资源和价值观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相似文献   

18.
叶荷瑞 《绿叶》2023,(11):24-27
<正>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党的二十大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9.
以房山区乡村清洁工程示范点窦店镇河口村为例,着重介绍河口村从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入手,以发展循环农业、实施清洁生产方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为重点,采取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把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等农业生产的废弃物,经一系列技术手段,变为村民日常生活用能、农业生产的原料、肥料,既解决了农业废弃物污染问题,又实现了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的全过程,探索出适合房山区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对开发闽台民间信仰文化旅游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的交流与旅游开发,对促进海峡两岸旅游区的建设发展和祖国统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闽台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具有市场、区位及政治优势,但目前存在"散、小、弱、差"等问题。在开发闽台民间信仰文化旅游时要注意闽台合作、联合开发、重点开发、突出女神文化牌和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使之成为海峡两岸旅游区的精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