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郭钦华 《灾害学》1992,7(4):29-33
本文全面地分析了广东自然灾害特征和问题,综合地提出了减灾的战略和策略,供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5月16日向各地、市,省政府各有关部门,直属机构转发了陕西省灾害防御协会提出的1991年度陕西省主要自然灾害趋势预测及对策的综合研究报告。使自然灾害年度综合预报研究工作和社会的减灾活动紧密结合,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灾害综合预报研究朝着科学化、社会化、实用化方向前进的步伐,充分显示了政府在减灾活动中的领导地位和决策职能。  相似文献   

3.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各级政府和部门必须迅速应对这种突发性事件。开展应急演练培训,能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的应急处置和科学决策能力。应用虚拟仿真应用技术构建了虚拟地震应急演练平台,提出了系统体系结构、想定编辑器、演练控制的设计思想以及虚拟应急演练的组织方式。虚拟地震应急演练平台使演练者能够通过看地震灾害现场,做出相应决策,从而增强受训者的临场感觉,提升地震应急管理人员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4.
按照我们对社会易损性构成的认识,从区域人口易损系统、区域社会结构易损系统和区域社会文化易损系统三方面构建了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是由一个内部层次分明、逻辑结构清晰的9个指数和39个指标要素构成的框架。该评价体系可以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认识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的科学依据,也是减灾防灾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5.
自然灾害风险评价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是减灾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风险区土地的合理利用与投资、灾害预防与管理、灾害保险制度的建立以及灾期的快速评估和辅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分析自然灾害风险评价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不仅应包括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而且还应包括由此而引起的可能的后果的风险分析概念,并且探讨了将自然灾害与风险区价值及抗灾性能作为整体进行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日本自然灾害科学的研究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晓陶 《灾害学》1992,7(2):72-75
就自然灾害而言,日本是一个国土条件脆弱的国家。但是由于日本长年不断加速防灾科学技术的研究,积极有效地推进各种防灾措施,为日本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了解日本自然灾害科学研究的发展与动向,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日本从事灾害科学研究的机构众多。一是政府各有关部门设立的研究机构。如科学技术厅的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从事有关防灾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共同性的研究,并负责国内外防灾科学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与提供。再如建设省的土木技术研究所,运输省的港湾技术研究所,农林水产省的农林土木试验场、林土试验场等等,都是各部门研究所属事业防灾  相似文献   

7.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和江苏省地震局联合主办的防灾减灾工程类综合性学术季刊。主要刊载以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的各类灾害的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为从事防灾减灾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政府和企事业部门的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大专院校有关专业  相似文献   

8.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和江苏省地震局联合主办的防灾减灾工程类综合性学术季刊。主要刊载以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的各类灾害的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为从事防灾减灾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政府和企事业部门的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大专院校有关专业  相似文献   

9.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7,27(1):F0003-F0003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和江苏省地震局联合主办的防灾减灾工程类综合性学术季刊。主要刊载以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的各类灾害的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为从事防灾减灾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政府和企事业部门的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大专院校有关专业  相似文献   

10.
自然灾害适应性是减灾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讨论农村家庭自然灾害适应性的影响因素,较少探索城市家庭自然灾害适应性的影响机制。该文利用珠海市家庭自然灾害适应性数据,分析了家庭自然灾害适应性行为的现状,探究了家庭自然灾害适应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描述统计结果表明,家庭关注度较高的自然灾害是台风、暴雨、洪水、地震和雷电,58%的调查样本不满意住地自然灾害应对措施和能力,但均通过储备物资、政府救济、应急培训等非工程行为和加固房屋、增设设备设施等工程行为来应对自然灾害。Logistic模型回归结果显示,性别、居住年限、自然灾害损失类型、住地自然灾害应对措施及能力满意度、是否经历自然灾害、广电网络、学习时间、宣传类别等变量均显著影响了家庭的自然灾害适应性行为。因此,政府及其它组织应创新化应急宣传,强化社区建设,增强应急能力,为提高家庭自然灾害适应能力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正> 在马宗晋院士领导下,三部委灾害综合研究组(即原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通过多部门、多学科的联合调查和综合研究,在对我国自然灾害历史、现状和未来及灾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全面研究的基础之上,不仅较全面地认识了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和规律,而且提出了  相似文献   

12.
防空袭、防自然灾害、处置公共突发事件、大型活动预警、反恐等课题的研究与解决必须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了,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社会安全稳定的必修课,是人防向民防过渡的必然要求。一、立案企图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供专家决策、领导指挥的指挥决策平台。该平台必须包容以下特性功能:☆集成与集控。从一个软件界面上衍生出可随机访问的工作区,便捷地调入数据库资源和远程信息流,通过与信息处理单元、专家评估分析单元的交互,传送到指挥大厅,供领导定下正确的处置决心。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然灾害损失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伴随全球的气候变暖、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以及人口的膨胀,人类将面临日益严峻的灾害损失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同时我国的灾害补偿方式与手段较为单一和落后,构建科学的灾害补偿机制与模式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从理论和实证上讨论了自然灾害及其效应,并比较了国家灾害补偿机制、市场风险转移和分摊机制,以及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混合机制及其特点.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应该建立政府诱导型的自然灾害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4.
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2000-2008年自然灾害发生面积与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了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发展影响较为显著,并具体指出了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自然灾害通过影响农业单产、农业有效利用面积及农业总产值来影响农业,不同种类自然灾害的发生面积都处于不断波动之中,并呈现逐步提升之势,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最后指出了通过增强农业本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更好的预测农业自然灾害等,为各级政府制定抗灾减灾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由江苏省地震局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主办的防灾减灾工程类综合性学术双月刊。主要刊载以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的各类灾害的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为从事防灾减灾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政府和企事业部门的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园地。  相似文献   

16.
正《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由江苏省地震局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主办的防灾减灾工程类综合性学术双月刊。主要刊载以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的各类灾害的学术研究沦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为从事防灾减灾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政府和企事业部门的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提供学术交流的  相似文献   

17.
<正>《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由江苏省地震局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主办的防灾减灾工程类综合性学术双月刊。主要刊载以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的各类灾害的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为从事防灾减灾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政府、和企事业部门的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  相似文献   

18.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30(3):F0003-F0003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由江苏省地震局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主办的防灾减灾工程类综合性学术双月刊。主要刊载以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的各类灾害的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为从事防灾减灾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政府和企事业部门的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园地。  相似文献   

19.
正《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由江苏省地震局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主办的防灾减灾工程类综合性学术双月刊。主要刊载以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的各类灾害的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为从事防灾减灾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政府和企事业部门的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提供学术交流的  相似文献   

20.
刘流 《灾害学》1994,9(1):3-7
本文以农业自然灾害及与之相关的机率、强度、对产值损害度、社会抗灾能力效果等因素,构造成灾害威胁局势,并引用灰色系统理论的最优局势概念和决策方法,对灾害威胁性的灰色局势作出排序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