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探讨了铁碳微电解(ICME)技术对煤制气废水(CGW)中酚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以及对废水可生化性能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与单一活性炭和单质铁相比,铁碳复合(Fe/C)填料具有较高的铁碳比、更丰富的孔隙结构以及更高的微电解反应活性。单因素分析表明,在煤制气废水处理中,低溶解氧(DO)和酸性条件更有利于微电解的作用过程,而Fe/C填料投加量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微电解反应。由响应曲面分析获得ICME处理煤制气废水酚类物质的最佳反应条件为:pH为6.50,Fe/C填料投加量为62.22 g/L,ρ(DO)为0.47 mg/L。在此最佳条件下,COD和总酚去除率分别达到80.98%和75.03%,BOD5/COD值由0.21提高到0.36。结果表明,ICME在强化煤制气废水酚类污染物去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为后续生化处理工艺提供良好的水质条件。 相似文献
2.
3.
草甘膦废水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处理技术,是从自然界中选育菌株来处理废水的原始形式,即利用废水中的有毒污染物作为唯一碳源,微生物利用其进行生长,从而达到使废水降解的效果。以草甘膦废水为唯一碳源,通过选择性富集培养法、驯化培养法、划线分离和纯化,从湖北宜昌某化工集团污水处理厂排污口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菌株XF150。三次驯化过程中,菌株XF150降解草甘膦废水最高降解率达95.52%。经观察形态特征及培养特征,初步鉴定菌株XF150为青霉菌属(Penicillium sp).。由单因子优化法实验法探讨了温度、pH值、底物浓度对菌株XF150降解草甘膦废水的影响,得出菌株XF150降解草甘膦废水的最适条件:温度为30℃、pH为7.0、底物浓度为600mL/L,在最适条件下菌株对草甘膦废水降解率可达84.18%,其矿化程度较高,为草甘膦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提供最佳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4.
5.
6.
随着水源水的污染日趋严重,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治理难度加大。介绍了负载型杂多酸的特性及研究进展,制备活性高的负载型杂多酸,在光催化的条件下,降解有机污染物已成为解决水中有机物污染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8.
通过一步法合成了蒙脱土负载硫化纳米零价铁(CSZVI),使用TEM、BET、XRD、XPS、接触角测量仪对CSZVI的表面物化性质和材料结构进行表征,重点探究了n(S)/n(Fe)对CSZVI去除有机污染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蒙脱土负载有效抑制了硫化纳米零价铁(SnZVI)的团聚并降低了其粒径;在m(蒙脱土)/m(铁)=5时,CSZVI表现出最高的反应活性,在15 min内对氟苯尼考(FF)的降解效率达到100%;n(S)/n(Fe)为0.112时,CSZVI对2,4-二硝基甲苯(DNT)、对硝基苯酚(PNP)、FF、氯霉素(CAP)均表现出最高的反应活性,随着n(S)/n(Fe)增加,反应活性均表现出下降趋势;与纯水相相比,在V(水)/V(乙醇)=7∶3的共溶剂体系中,随着n(S)/n(Fe)增加其对相对亲水的PNP产生的抑制作用增大,而对相对疏水的FF所产生的抑制作用减小。研究结果证明,n(S)/n(Fe)增加会增强CSZVI的表面疏水性,从而提升对疏水污染物降解效率,降低对亲水污染物降解效率。 相似文献
9.
活性煤处理叶胺磷农药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叶胺磷是近几年新开发应用的新型农药。对该农药废水的处理在我省是一项空白,国内外的治理方法均未见报道。该农药是用甲胺磷原油和叶蝉散原粉为主要原料,加适当溶剂、乳化剂混配而成。每生产一吨产品便有一吨左右的废水产生,这种废水恶臭、剧毒,组分复杂、含量波动,pH为6-7,其它成分见表1。表1叶胺磷废水的分析结果单位mg/lCOD50520有机磷9.28叶蝉散3000无机磷3675甲胺磷1500甲醇微量在这种废水中,叶蝉散和甲胺磷对人、畜、鱼类等毒害极大,只要有中毒症状出现,无法抢救。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mg/l);COD60苯胺类2,0… 相似文献
10.
11.
厌氧-缺氧-预曝气-移动床生物膜系统对焦化废水特征有机污染物降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重点研究了厌氧-缺氧-预曝气-移动床生物膜(A1-A2-O-MBBR)组合工艺对焦化废水中特征有机污染物——苯酚、对甲酚、苯胺、邻甲酚、吲哚、喹啉和2,4-二甲酚的降解情况.结果发现,进水中苯酚、对甲酚、苯胺、邻甲酚、吲哚、喹啉和2,4-二甲酚的含量分别为48.68、25.53、11.70、8.46、8.02、5.33和1.26mg·mL-1,约占有机物总量的70.0%;经厌氧处理后,喹啉的去除率最高,达91.4%,苯酚和2,4-二甲酚的去除率为30.0%~40.0%,苯胺、邻甲酚、对甲酚和吲哚的去除率为20.0%~30.0%,并且厌氧出水的色度降低约55.0%;缺氧反硝化对有机物的降解或转化有重要作用,苯胺、喹啉和吲哚经缺氧处理后未检测到,苯酚、对甲酚和邻甲酚的去除率分别为93.3%、86.8%和81.7%,但2,4-二甲酚浓度却从0.13mg·mL-1增加到0.21mg·mL-1;而经预曝气处理后,苯酚、邻甲酚、对甲酚和2,4-二甲酚未检测到,MBBR反应器主要进行硝化反应,整个系统出水氨氮小于1.0mg·mL-1. 相似文献
12.
13.
14.
双氯芬酸(Diclofenac,DCF)是水环境中高频检出的新兴污染物,随着DCF的广泛使用,城市污水中的DCF逐年增加,对污水生物处理系统可能产生不利影响.本研究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进行了连续120 d的DCF暴露实验,考察了环境浓度DCF(5和50μg·L~(-1))对SBR出水水质、微生物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DCF可降低COD的去除效果,但对氨氮和总氮的去除几乎没有影响.在微生物生理生化性能方面,5μg·L~(-1) DCF可促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升高,但50μg·L~(-1) DCF导致SOD和SDH活性下降,DCF胁迫使胞外聚合物(EPS)含量增加.DCF会对微生物群落结构造成影响,其中,革兰氏阴性菌丰度增加,革兰氏阳性菌在5μg·L~(-1) DCF压力下丰度无明显变化,但在50μg·L~(-1) DCF压力下丰度显著降低(p0.05),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在5μg·L~(-1) DCF下增加但在50μg·L~(-1) DCF下降低.16S rRNA基因焦磷酸测序结果表明,Proteobacteria是活性污泥群落中的优势门.随着DCF浓度的升高,Proteobacteria丰度不断增加,Chloroflexi、OD1和Firmicutes丰度则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高浓度DCF(50μg·L~(-1))刺激导致特定菌属如Nakamurella、Micropruina等丰度增加.研究结果揭示了环境浓度的DCF对活性污泥微生物处理能力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特征,可为DCF的风险评估和污水处理工艺的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16.
采用浸渍焙烧法制备了以Y分子筛为载体的Mn-RE复合催化剂,置于电解槽内形成反应床体,构建Mn-RE多相催化电解氧化体系处理人工模拟苯酚废水.考察了浸渍液中锰的质量分数、稀土元素组成和质量分数、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对电催化活性的影响,用SEM和XRD等手段对催化剂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探讨了Mn-RE/Y分子筛催化剂对含酚废水降解的电催化效果.研究表明, Mn-RE/Y分子筛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是浸渍液中锰质量分数6%,铈质量分数为3%,焙烧温度为550℃,焙烧时间为5h.Y分子筛中引入Mn、Ce后没有破坏Y分子筛的晶体结构, Mn-RE/Y分子筛催化剂的表面并没有检测到稀土氧化物和锰氧化物的物相.反应过程中, Mn-RE/Y分子筛在阴极和阳极的同时催化氧化作用强化了含酚废水的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17.
18.
渗滤液与城市污水合并处理过程的有机物去除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场调蓄池的渗滤液,及其经厌氧甲烷化垃圾填埋柱循环回灌处理后的出水和其再经过混凝处理后的出水等3种不同处理水平的渗滤液为研究对象,分别以不同的比例与城市污水混合,采用好氧活性污泥法合并进行处理,对进出水的COD、UV254吸光度和溶解性有机物的分子量分布及污泥的脱氢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当渗滤液混合比例小于10%时,出水的COD和UV254吸光度随混合比例线性升高,污泥的活性相应线性降低;而当混合比例大于20%时.污泥活性阶跃降低,出水COD和UV254吸光度的升高超出线性范围.渗滤液混合比例为20%与比例为5%的混合污水相比.分子量1k~4k的溶解性有机物去除率显降低.渗滤液与城市污水合并处理的混合比例大于10%时,微生物的有机物降解能力会受到严重损害,且常规的渗滤液生物和物化预处理不能减轻此种损害. 相似文献
19.
针对西安市某污水处理厂的倒置A2/O工艺,通过对主要构筑物的布点检测,分析了污水中4种制药类污染物非那西汀、咖啡因、吉非罗齐和胆固醇的浓度变化及其去除规律.结果表明,污水厂进水中非那西汀、咖啡因、吉非罗齐和胆固醇的浓度分别为8.22、127.31、12.93和5.61μg·L-1,整个污水处理工艺中,非那西汀、吉非罗齐和胆固醇主要是被格栅、曝气沉砂池和初沉池去除,咖啡因则以生物降解为主.A2/O生物反应池中,吉非罗齐和胆固醇以厌氧生物降解为主,非那西汀和咖啡因则以好氧生物降解为主.脱水污泥中非那西汀、咖啡因、吉非罗齐和胆固醇的含量分别为0.09、2.62、12.24和0.91μg·g-1,污泥对吉非罗齐的吸附效果最为显著.污水厂出水中制药类污染物的浓度为0.17~1.98μg·L-1,出水中咖啡因的浓度偏高因而需要做进一步的三级处理. 相似文献
20.
印染废水处理过程中有机污染物及急性毒性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印染废水排放量大,对于印染废水中典型毒害物质的控制日趋严格,且生物毒性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本文以掌握典型印染废水处理中污染物去除特性和毒性转化机制为目标,解析印染废水水质特征及其在典型处理工艺中的变化.结果发现,典型印染废水处理工艺对典型污染物的去除效率较好,出水COD、苯胺浓度、色度分别为46 mg·L~(-1)、0.86 mg·L~(-1)、6倍,去除效率分别为78%、95%、86%;但对急性毒性的控制不足,尤其是有机组分的急性毒性控制不足.典型印染废水处理中,生物曝气处理是控制典型污染物的主要阶段,对COD、色度、苯胺的去除效率分别达60%、23%、50%,对生物毒性的去除率为48%.氯氧化和混凝沉淀是保障印染废水中苯胺类有毒物质和色度达到排放标准的重要深度处理阶段,对色度、苯胺的去除效率分别为86%、95%;然而,深度处理却会引发印染废水急性毒性急剧升高,升高比例达150%.印染废水中的急性毒性组分包括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生物曝气主要去除有机组分毒性;氯化深度处理会增加有机组分毒性和无机组分毒性,其中,无机组分毒性可通过还原脱氯削减,但有机组分毒性控制需综合考虑前处理阶段提质增效或实施氯氧化替代工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