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5,15(3):45-45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第三代工业园区。它通过物流或能流传递等方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生产体系或环节链接起来,形成资源共享、产品链延伸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网络。在这个共生网络中,一家工厂的产品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或能源,形成产品链和废物链,实现物质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  相似文献   

2.
解决塑料发展与环境问题 ,西欧提出三R原则 ,即塑料制品的减量(Reduce)、再利用(Reuse)和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Recycle)。为了更好的实施三R原则以及减轻一次性塑料废弃物污染环境的问题 ,需研究开发塑料稳定化(StableTechnology)和可降解技术(DegradableTechnology),以提高塑料废弃物的综合治理能力。因此 ,实施三R原则和应用S和D二项技术是当前塑料发展环境无害化主要对策。塑料制品减量减少塑料废弃物的产生 ,应当作为其首选的环境战略。应当推动塑料制品的设计…  相似文献   

3.
《环境教育》2005,(6):61-62
一向重视环保的旧金山今年推出了一项新的环保举措.即将对每个塑料或纸质的购物袋征税17美分,从而使旧金山成为美国第一个对购物袋征收环保税的城市。环保专家指出,鉴于塑料袋几乎不能循环利用,所以它实际上是在制造大量无法分解的垃圾。除了塑料袋.纸质购物袋也是环保的一大隐患,  相似文献   

4.
农村林产品废弃物是一种潜在的可以回收利用的资源,具有成分复杂、分类粗、杂质多等特点,开展农村林产品废弃物循环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浙江省为例,通过对农村林产品废弃物产量、利用现状的调查和“三环”循环总体发展思路的剖析,提出今后浙江省农村林产品废弃物回收利用应当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建立健全林产品废弃物回收体系,制订林产品废弃物分类标准和检测方法,加强林产品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出台有利于林产品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政策法规。  相似文献   

5.
一、环境标志的产生环境标志是一种张贴在产品上的证明标志,代表着这种产品不仅质量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处置过程中也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有利于资源的再生和回收循环利用。环境标志制度是依据有关环境标准,由国家指定的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标志和证书.以证明某一产品符合环境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环境标志制度的认证标准包含资源配置、生产工艺、处理技术和产品循环再利用及废弃物处理等各个方面。世界上首先实行环境标志的是德国。1978年原联邦德国开始实施“蓝色天使(BlueAngel)”计…  相似文献   

6.
废塑料的再利用PlasticsRecyclingHoffmon公司研制的塑料再利用系统提供实际技术知识和塑料废弃物再利用的机械,这些废弃物是软饮料瓶、酸乳酪杯、盒、胶片和其它塑料包装。这些废塑料经过处理、切碎,而后再利用于混凝土建筑材料中,如混凝土砖...  相似文献   

7.
塑料和橡胶类的废弃物是城市垃圾的重要组成。本文在新式焚烧炉中对它们的焚烧特性、污染特性进行了研究。这将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新型转式焚烧炉,完善低染、低腐蚀、低粘结的废弃物的焚烧工艺。  相似文献   

8.
<正>在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资源废弃物再利用模式是指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使用资源,将有利用价值的废弃物都作为资源利用起来,最终实现"零排放"。将农业废弃物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和再加工,是构建循环农业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循环型农业区别于传统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选题在生物课上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微生物的知识,了解到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结合当前城市中的”白色污染“问题,我们选择了一项实验课题,从2000年12月开始在老师和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利用寒假和课余时间进行有关资料的搜集和实验。实验内容1.微生物降解试验自然界中垃圾的分解主要依靠各种不同的微生物,但是由于自然界中缺少能够分解塑料的微生物,因此白色垃圾很难在自然界中被分解,从而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而他们的替代品——纸餐盒及可降解塑料(加入了淀粉和其他一些特殊的可降解…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畜禽养殖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畜禽养殖废弃物在区域内引起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及循环利用已经上升为国家导向。本文通过对我国区域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排放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探究区域畜禽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提出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和区域大循环相结合的循化利用方式,为畜禽养殖废弃物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一、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现状随着我国养殖业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畜禽养殖废弃物的不合理处置直接影响到养殖业的正常发展和人类的健康,并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内涵,分析了青白江区构建农业废物流动利用链的必要性,并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实现物质与能量利用最优化为目的,利用3R原则,对该区进行农业废物流动链构建研究,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自然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废物的排放量,实现“投入品-产出物-废弃物”的循环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2.
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产生的废旧塑料垃圾越来越多。废旧塑料若处理不当不但会对环境造成危害,而且也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在废旧塑料中,塑料包装废弃物占绝大多数。文章针对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问题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在社会调研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如回收再生法、焚烧供热法、热解转化法等,并对这些处理途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当今,在工业社会中,人类在不断地产生大量废弃物——垃圾。人类处理垃圾有几种不同的方法,一般为焚烧、再利用和掩埋。从保护环境出发,废弃物的再利用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然而,要达到废弃物的再利用必须开发新的、经济可行的现代技术。在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部分国家中,尤其是德国和丹麦已建立了较好的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如采用直接焚烧废弃物的方法,既耗资巨大,又不可避免地导致有  相似文献   

14.
德国主要电子废弃物冰箱、显像管和灯管的循环利用技术和体系以及现行的法律法规,对我国电子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具有借鉴意义,因而应尽快建立生活垃圾和电子废弃物分类收集体系,充分利用可回收资源。  相似文献   

15.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塑料的出现,人们的许多用品改变了模样。塑料以其众多的优点代替钢材、木材、玻璃等材料进入了人类的生活空间,世界变得丰富起来。然而与之俱来的是塑料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污染。世界各国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解决这一问题,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在我国污染型废塑料仍在严重地威胁着我们的生活环境。污染型废塑料是指聚乙烯、聚丙烯及各种复合膜制成的包装物、地膜、各种塑料膜类的废弃物——尚未被利用的废塑料。回收利用这类废塑料是我国解决“白色污染”的关键。一、国内外利用和处理废塑料的现状目前,国内外利…  相似文献   

16.
废弃物的分离系统wasteseparationsystemsKAGERER公司研制和生产钢的废弃物分离系统,以便分别收集再用的废弃物,如玻璃、纸、罐头盒、金属和塑料。这些废弃物来自城市、商业、工厂、车间和服务企业,以及机关和政府办公室。这个并列的分离...  相似文献   

17.
德国每年产生的家庭废弃物总量超过4000万吨,而德国境内的大多数废物填埋场的可处理量已不超过5年,而且此后几乎无法再设置新的废物填埋场和焚烧场。因此,每年约有1000万吨以上的废弃物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在这些废物中,包装材料的废弃物含量最高,超过总量的50%,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从1991年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包装废弃物的环境管理。一、德国的包装废弃物法现欧洲共同体对包装废弃物管理的总体指导方针是;削减废物量;加强再循环,提高废弃物回收率和再生利用率;采用安全的处理和处置方法。1991年6月德国在欧共体内率先制定…  相似文献   

18.
甲醛是来源于有机物质尤其是燃料部分氧化的最重要的空气污染物之一,它是汽车和飞机发动机排泄物的通常组份。不仅在焚烧炉的废气中而且在塑料、纺织和其它工业的流出物中都可发现它。甲醛会刺激粘膜并引起眼睛发炎。其临介极限值是3毫克/米~3,但在比此值更低时,甲醛就会产生刺激性。业已提出许多种试剂以使用分光光度法来测定空气中的甲醛,韦斯特与盖克曾提出一种利用副蔷薇苯胺和甲醛来测定二氧化硫  相似文献   

19.
厌氧共消化是一种绿色、实用的回收废弃物中能源的技术。本文介绍了厌氧共消化技术的原理,并介绍了美国佐治亚州F. Wayne Hil水资源处理中心采用油脂废弃物(FOG)和含糖工业废水与市政污泥进行连续流厌氧共消化的实际应用案例。结果表明,厌氧共消化可显著提高甲烷产量达2倍以上,甲烷产量随着高浓度有机废弃物负荷率及厌氧消化反应器停留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COD和VS降解率可保持在合理范围内,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0.
废旧油漆桶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的工业废弃物,探讨了一种废旧油漆桶的处置清洗回收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在20%浓度的碱液、70℃温度下清洗30min可有效完成对油漆桶的清洗,清洗成本为534.64元/吨。据此设计的高温碱液清洗回收废旧油漆桶工艺具有较好的清洗回收效果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