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1951-2000年水文、气象资料,在对黑龙江、松花江、嫩江发生的特大冰坝的年份监测中分析发现,冰坝发生大多在二江同时发生,个别年份有三江同时发生,并有群发特点。冰坝发生前,秋季降水多,河槽蓄水量多,河流水位高;冬季降雪多、气温低;春季开江期,有明显的降水和升温过程,是冰坝的形成和凌汛发生的重要原因。并且分析冰坝发生前期高空环流形势特点,依此研制了冰坝凌汛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幅员辽阔,是灾害多发国家,除地震灾害外,其它如:洪涝灾害;旱灾;虫灾;雪灾;森林草场火灾;黄河凌汛;江河、湖、海、沼泽、湿地变化;土地沙化及沙尘暴等均为多发性自然灾害。长期以来,重大灾害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的头等大事,也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的凌汛灾害及其区域划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根据黑龙江黑河,嫩江(齐齐哈尔、富拉尔基),佳木斯和哈尔滨四个水文站30多年的冰情观测记录,分析了黑龙江省河流的冰情特点和凌汛灾害,计算了相应河段50年一遇和百年一遇流冰厚度极值。最后对黑龙江省河流冰情、凌汛灾害进行了区域划分,为相关的冰工程设计提供了科学合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冰凌灾害的风险预测的可靠性,针对冰凌灾害风险的动态非线性特征,构建能够识别风险波动变化规律的灰色GMP(1,1,N)-Verhulst组合预测模型,同时引入信息熵理论的知识,提出基于Markov链修正的熵权法灰色组合预测方法。以黄河宁蒙段2005~2014年冰凌灾害风险值作为原始数据序列进行模型拟合,并对2015~2017年的冰凌灾害风险进行预测。计算得出在已知实际冰凌风险值的年份内,灰色Markov-GMP-Verhulst模型的预测精度比单一灰色预测模型更加精确,结合实际情况评估2015~2016、2016~2017年的冰凌灾害风险值,并与Markov链修正的组合模型的预测值进行对比分析,预测结果与实际值的吻合性良好,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合理可操作性,以期为黄河宁蒙河段的凌汛灾害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黄河下游为一条地上悬河,存在着严重的地震危险性,未来强震会引起大堤失稳开裂,造成特大水灾。本文研究了黄河下游菏泽和滨州地区断裂及地震活动特征,对比历史上地震发生对黄河大堤的影响,认为黄河东明——粱山段和滨州段将是黄河下游具潜在危险的地段,并提出了防御措施,这对减轻或避免黄河下游地区因地震活动而引起的水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民防苑》2003,(6)
冰雪造成的灾害又称“白色灾害”。主要的冰雪灾害为雪崩、暴雪、冰碛湖溃决、冰川异常运动、凌汛等。雪崩主要发生在地形险峻、降水充沛的高山积雪区。地震、火山、风力、爆炸、动物奔走、人群走动,都可能触发雪崩。一处雪崩可引起连锁反应,造成整个山谷的群体雪崩。通常每立方米的雪崩平均具有50吨  相似文献   

7.
以历史上黄河下游的决溢频率为泥沙灾害的代用指标,研究了黄河下游历史泥沙灾害的宏观特征。研究表明,气候因素对黄河下游决溢频率有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前,天然植被尚未遭到显著破坏,当湿润指标增大时,有利于植被的生长,故黄河下游决溢频率减小。10世纪以后,二者的关系与此相反,当湿润指标增大时,决溢频率也增大,反之亦然。每世纪大旱年频次与每世纪决溢频次之间呈明显正相关,说明目前受到各方面广泛关注的黄河下游“小水大灾”现象,在历史上已经存在。干旱时期中,河槽萎缩,一旦在大水来临,很容易发生决溢。以华山松树木年轮指数为气温的代用指标,研究了气温变化与决溢频率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50a的尺度上,当气温降低时,决溢频率增大,反之亦然,人类活动是影响黄河下游泥灾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多发性自然灾害区,主要有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的其它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发生的频次高、分布广、历时长。本文从地质角度初步探讨了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认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定的地质构造背景是多种自然灾害发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汤克靖  杨贤为 《灾害学》1995,10(3):44-50
本文通过对黄河中游地区解放以来所发生的几个降水强度大、范围广、洪涝灾害严重的典型暴雨个例分析,揭示该地区发生暴雨的一般气候特征。同时,结合暴雨发生前后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和本区的地形条件,对暴雨成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以历史上黄河下游的决溢频率为泥沙灾害的代用指标;研究了黄河下游历史泥沙灾害的宏观特征.研 究表明,气候因素对黄河下游决溢频率有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前,天然植被尚未遭到显著破坏,当湿润指标 增大时,有利于植被的生长,故黄河下游决溢频率减小.10世纪以后,二者的关系与此相反,当湿润指标增 大时,决溢频率也增大,反之亦然.每世纪大旱年颁次与每世纪决溢频次之间呈明显正相关,说明目前受到 各方面广泛关注的黄河下游“小水大灾”现象,在历史上已经存在.干旱时期中,河槽萎缩,一旦大水来 临,很容易发生决溢.以华山松树木年轮指数为气温的代用指标,研究了气温变化与决溢频率变化的关系, 结果表明,在50a的尺度上,当气温降低时,决溢频率增大,反之亦然.人类活动是影响黄河下游泥沙灾害 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2003年4月22日上午,兰州市中山桥段黄河几百米宽的河面上漂着或黑或黄或白的,泛着各种颜色亮光的污染物质,引得许多晨练者和过路者驻足观望,浓烈的柴油味钻入鼻孔,熏得人们头昏脑胀,行人纷纷掩鼻急行。下午5时许,笔者从黄河水利委员会兰州水文站了解到,黄河目前平均水流速为4.3公里/小时,流速为7.2公里/小时。根据推算,4月22日的黄河水面的污染物从早6时计算到当日下午6时,黄河兰州段被污染的黄河长达86.4公里,污染范围之大,影响范围之广令人担忧。 5月18日晚,兰州市雁儿湾黄河边的市民也发现附近的黄河水面上漂浮着一层厚厚的黑油,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臭味,已不多见的黄河鲤鱼也因污染致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宁蒙河段凌汛灾害较为严重,槽蓄水增量是导致宁蒙河段凌汛灾害发生的关键因子之一。采用相关性分析原理,从气温、上游来水情况及前期形成的槽蓄水增量等多方面发掘影响宁蒙河段旬槽蓄水增量的因子,并分析了不同影响因子对旬槽蓄水增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前期已形成的槽蓄水增量是凌汛期旬槽蓄水增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其次是气温,最后是上游来水情况。研究成果可为宁蒙河段防凌调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子洲径流站和离石王家沟试验站的径流场观测资料为基础,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沟系统中高含沙水流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坡面-沟道系统中,存在着泥沙的存贮-释放机制,这一机制与非高含沙水流和高含沙水流不同的输沙行为有关。当水流为非高含沙水流时,来自坡面和悬移质泥沙中的粗粒部分可在沟道中发生沉积;当为高含沙水流时,前期沉积的粗粒泥沙将因沟道高含沙水流强烈的侵蚀搬运作用而发生释放。降雨对坡沟系统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关系密切。在冲沟次降雨最大含沙量与雨强的关系中,表现出两个临界值。超过第一个临界值以后,含沙量急剧增大;超过第二个临界值之后,则出现极限含沙量,即含沙量不再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4.
《灾害学》1999,(1)
1998年,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部分地区先后发生了雪灾、地震、干旱、风雹、沙尘暴、凌汛、低温冷冻和暴雨洪涝等灾害。特别是入汛以来,长江出现了继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的洪水,嫩江、松花江流域出现超历史的特大洪水,许多省区重复受灾,造成严重损失。经有关部门年终核定,1998年全国共有3.5亿人(次)受到各类灾害影响,因灾死亡5511人,紧急转移安置2082.4万人(次);倒塌房屋821.4万间,损坏房屋662.5万间;农作物受灾5014.5万hm2,成灾2518.1万hm2,绝收761.4万h…  相似文献   

15.
<正>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称"黄河湿地")它涉及河南洛阳市的新安、孟津、吉利3个县(区),总面积2.4万公顷,东西长96公里,南北跨度32公里。仅从地理上来看,黄河之水从这些县、区地域,或侧身而过,或穿境而  相似文献   

16.
黄河巨洪发生时间规律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了黄河巨洪发生的三个时间规律。一是巨洪一般发生在太阳活动的峰年或谷年;二是巨洪发生在甘、新、蒙交接区7级以上大震后一年内;三是巨洪发生在重合于25年周期的年份(从1933年算起),以及重合于这个周期的公度性年份和黄金分割年份。另外对太阳活动和巨洪的相关机制和大震与巨洪之间的相关机制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我国西北地区夏季旱涝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西北地区160个台站1950-2000年夏季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西北5个区域夏季旱涝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西北东部的农牧过渡地带和黄河上中游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带,且严重旱涝较为频繁,而6月是西北东部最易发生雨涝的月份.农牧过渡地带(2区)多数时段,雨涝出现的频次多于干旱,黄河上中游农业区和林业区(1区)的情况则相反.20世纪70年代,严重雨涝发生较少,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雨涝事件显著增多;严重干旱事件则是自60年代以来逐步减少.同时,西北各区的旱涝演变存在年代际的变化周期和5~6年的准周期振动.  相似文献   

18.
为保证黄河大堤安全,国家今年将在黄河下游全面启动“标准化堤防建设”,工程总投资预计达30亿元,计划2005年完成。  相似文献   

19.
《防灾博览》2002,(1):18-19
倍受国人关注,乃致世界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将以“中线”率先动工,它与咱们北京人关系最为紧密。预计建成后每年能给北京送来12亿立方米的长江之水。据专家介绍,中线工程总干渠有1245.6公里长,在黄河以南为454.9公里,在黄河以北为780.8公里,穿经黄河工程有9.9公里,所经省市有河南、河北、天津、北京。 中线工程的开工处位于郑州黄河铁路大桥以西30公里的穿黄工程及丹江口取水工程。同时为了保证调水的  相似文献   

20.
以历史上黄河下游的决溢频率为泥沙灾害的代用指标,研究了人类活动,历史地震及地形因子对黄河下游历史泥沙灾害的影响,研究表最,人类活动是影响黄河下游泥沙灾害的重要因素,历史上人口的增加使下游决溢频率增大,人口低谷与决溢频率的低值时段相应,历史上农牧交错带的南移与下游决溢频率的减小相伴发生。北移则导致决溢频率的增大,历史地震对黄河下游历史泥沙灾害有一定的影响,黄河下游历史泥沙灾害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这种分异与平原地貌条件的沿程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