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综合衡量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间的协调性、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性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全面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研究进展对于指导未来的研究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聚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理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选择、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理论研究较少,其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应用单一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过于庞统、缺乏定量依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缺少对于空间尺度多元性与地域开放性的关注。未来研究中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明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内涵与外延、本质特征、构成要素、承载机理与演进机制等基础理论内容,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定性与定量评价方法的结合使用,注重引入GIS地理空间技术方法;基于区域资源与环境的现实状况,设计针对性强、更加科学合理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动态监测平台,实时监控分析区域内与区域间的资源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2.
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本文采用2008年陕西省10市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的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陕西省十市区2008年资源、环境和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并通过隶属函数测算资源、环境和经济三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值,分析了陕西省各市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宝鸡、咸阳的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水平最高;西安、延安虽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好,但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度最低;榆林经济发展水平较好,资源、环境和经济也在向协调方向发展;汉中、安康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比较低,但资源、环境和经济基本协调发展;铜川、渭南、商洛不仅经济发展水平低,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也比较低。陕西省的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3.
中国不少村镇出现非农化、老弱化、空废化、污损化、贫困化("五化")现象,其实质是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协调的问题,尤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大量生产要素投向农村带来发展的同时让这种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缺少管理上可操作的村镇关键资源环境约束与胁迫因子的精准核算,在村镇发展规模、模式和发展方向路径选择上缺乏依据和标准。该文界定了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开展了村镇建设资源环境区划与功能类型划分,设计了村镇建设水、土地、生态关键约束因子及阈值测算原理,建立了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测算逻辑框架,并提出了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关键问题及展望。  相似文献   

4.
本文围绕建设生态农业的主要任务,结合海安县生态农业模式讨论了下列五个问题:1.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改变在生态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2.物质循环与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物质基础;3.能量流动与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途径;4.食物链与环境资源利用增殖的渠道;5.生态平衡与环境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5.
<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甘肃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由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和环境教育中心主办的学术性季刊。《资源环境与发展》立足西北,面向全国,其宗旨是宣传党和国家有关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区域发展的方针和政策,探讨当前西北地区资源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生态环境破坏程度日趋严重,环境规制越来越严格,企业作为环境资源的主要消费者,不得不寻求更好的经营理念,来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目标。由此,环境经营的新理念应运而生。与传统的经营理念相比,新兴的环境经营理念,把环境视为企业发展要素,视环境为资源,把环境保护当作企业的重要经营服务活动,争取地球资源的循环利用,与环境和谐相处,完全改变了企业与环境原来的关系。环境管理效益则是企业环境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效果或效应。企业通过主动推进前瞻性环境经营,能最大程度地提高环境管理效益。  相似文献   

7.
<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甘肃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由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和环境教育中心主办的学术性季刊。《资源环境与发展》立足西北,面向全国,其宗旨是宣传党和国家有关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区域发展的方针和政策,探讨当前西北地区资源、环境、人口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交流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为促进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8.
基于投影寻踪的广东省资源环境绩效评估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基于投影寻踪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REPIPP),对2007年广东省各市的资源环境绩效进行了评估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省资源环境绩效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呈现珠江三角洲地区高于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沿海城市高于内陆城市的特点,与广东省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基本一致;在各项指标中,工业固废排放绩效的权重较大,落后地区应特别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工业固废排放;REPIPP与人均GDP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并不完全由人均GDP决定,必须通过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科技创新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强环境保护等综合措施来提高资源环境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人均生态承载力内涵的扩展,提出了生态承载系数的概念。从多个时间断面出发,计算2001—2010年安徽省17个地市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并选取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SO2排放和COD排放4个评价因子,构建基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安徽省资源环境基尼系数和生态承载系数的计算与评价方法。结果表明:(1)安徽省SO2排放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高于0.4的警戒线,能源消耗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接近0.4的警戒线,水资源消耗和COD排放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均处于相对平均等级。(2)总体来看,省内资源型城市马鞍山、淮南,经济较发达城市合肥和沿江工业城市安庆、芜湖是安徽省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不公平性的主要因子,需要优化资源环境分配;皖南山区城市黄山、池州和宣城是安徽省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公平性的主要因子。该研究可为安徽省资源环境安全性评估和分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肥料投入水平与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福锁  马文奇 《生态环境》2000,9(2):155-157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本文以山东省和全国作物施肥现状研究为基础,探讨了肥料投入与养分资源效率及环境风险的关系。从区域、农户和 吨粮田不同层次上的分析表明,高投入下可以实现高效率,关键是提高综合管理的科学水平;经济作物生产中存在经济效益和资源效率分离的现象,生产者受经济利益驱动,大量投入肥料,由此会带来极低的资源效率和巨大的环境风险;在注意经济发达地区高化肥投入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发展高经济价值作物带来的低资源效率和高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1.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与生态经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河流域水环境严重污染的形成,既有历史社会经济发展中忽视环境保护、欠帐过多的问题,也有水资源条件差、环境容量较小的问题。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多种多样,既有工业点源,又有农业和农村面源,还有人口迅速膨胀及城镇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污染。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是生态经济问题。因此,解决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问题,仅仅做到治理工业污染源、建立城市污水处理厂,是远远不够的。要从根本上解决淮河流域水环境问题,则应当在1995 年淮河流域对工业污染源和城市生活污水治理进行规划的基础上,就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进行综合考虑,从生态经济角度进一步做好全面的水环境规划。在规划中尤其要突出可持续发展,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中解决污染问题,要在工业、农业中普遍实行清洁生产,要注意节约水资源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注意控制人口增长并提高人口素质,在农村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做好城镇生活污水利用和处理。  相似文献   

12.
发展循环经济集中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环境与资源的刚性约束决定深圳必须走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而自主创新无疑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持续动力.深圳市多年的发展证明坚持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深圳精神的核心内容.参2.  相似文献   

13.
郑俊敏 《生态环境》2005,14(6):990-992
阐述了生态经济的概念;提出了在生态经济发展中要压缩经济泡沫,将环境退化影响纳入宏观经济核算体系中;而对环境的有效控制,需要一个宏观与微观衔接的核算体系,在完善环境资源市场的基础上构建环境会计体系。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是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信息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结合重庆市的经济、资源环境发展现状,分析重庆发展知识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对重庆直辖以来资源环境可持续能力的评估和高新产业的发展调查,论证了高新产业的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并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Most globalization scholars identify negative consequences for the environment in the neo-liberal orientation in current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rocesses. But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witness constant efforts at the supra-national level to institutionalize environmental interests and considerations in new institutions, arrangements and regimes. Many of the multilateral environmental arrangements give evidence of such development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nature, substance and place of institutional clashes that take place between these emerging environmental institutions and the more established economic institutions linked to liberalization of trade and investment. The paper finds that (i) current globalization processes cannot be defined as giving only leeway to capital without taking care of the environment, (ii) the clashes between 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institutions are more than only a clash between economic priorities versus environmental interests, and (iii) the pacification of these clashes will not happen in a fortnight, as the environmental advocates especially are unlikely to move towards an integration of the two kind of institutions in the short term.  相似文献   

16.
孙兆刚 《生态环境》2012,(3):590-594
生态经济是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生态经济学原理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资源的潜力,建设体制合理与社会和谐环境的经济形态。生态经济的以资源为基础,以政策与制度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支撑,是制度、技术、资源等重要影响变量协同作用的结果,制度变迁、技术创新、资源利用三者共同作用于生态经济运行过程都呈现出了典型的非线性特征;将制度、技术、资源分别视为生态经济系统的高层、中层和低层子系统,以逻辑斯蒂(Logistic)曲线为基础,建构了生态经济发展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最后以系统论的观点分析了制度、技术、资源与生态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贯彻、和谐社会构建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天津市农村能源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天津市农村能源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能源建设方向等问题,分析了天津市农村能源的现状与特征,从而提出能源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调整能源结构提高农村能源利用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非物质化与循环经济的关系。非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一词通常广泛地用来表示产品所用材料重量减少的特性。“非物质”并不是指完全不使用物质及能源,而是指试图实现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和能源的高福利经济。非物质经济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关键。研究表明实现非物质化的途径有:转变过剩消费的观念、从产品生产到提供服务、生态设计、持久使用、集约使用、产品的易加工和修配、提高材料的技术含量以及采取替代材料。并指出非物质化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尊崇自然,敬畏生命.面对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短缺,企业的管理者在环境保护和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可以"有所为."本文从环境管理敏感度和环境管理自主裁量度两方面归纳和总结企业在环境管理方面的措施和方式,提出了以人为本,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实施绿色管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赢,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图1,表1,参8.  相似文献   

20.
一个城市在发展中做到人口经济与环境的整体优化,传统的思路是控制人口经济发展。80年代以来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以产业技术结构的演进,二、三产业的融合来促使人口经济环境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取得人口经济与环境的整体优化,这就要求提供实用的研究方法。本文提出人口经济与环境整体优化模型的思路,给出了具体模型的建立方法,讨论各项参数的获取,从而可为城市人口经济与环境整体优化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