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通过调查公众对核电及核安全的认识、态度和相关行为,分析公众对核能态度的现状和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为相关政府部门和核电营运单位提出建议。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随机调查985名公众,用SPSS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超过2/3的调查者表示不能了解到或很难了解到核电相关知识;半数以上公众表示对核风险存在焦虑;公众支持国家建设核电站但又不愿意核电站建设在自己的居住地;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居住地对于核能的认知度、焦虑度、信任度、接受度存在显著影响。结论表明,公众对于核风险的焦虑程度比较高,且不同人群对核能态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环保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环境社会系统视角对影响环保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定量分析模型,并对我国1995─2005年环保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程度从大到小的因素依次为经济发展水平、环境科技水平、环境状况、公众环境意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水平的最主要因素,说明我国的环保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环境科技水平是第二重要影响因素,反映出近年来我国在环保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较好地推动了环保产业的发展.因此,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加强环保技术研发是当前推动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3.
我国限塑令实施后,塑料袋使用量下降明显,效果显著,但其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缺乏研究。本文以南京市大型超市为例,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进行数据采集,建立公众环境意识多级模糊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赋值分析法,研究限塑令实施前后南京市居民相关环境意识的变化,以评价限塑令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限塑令的实施带来较为有效的环境知识普及作用(公众环境知识评价提高18%)、快速明显的环境行为矫正作用(公众环境行为评价提高32%)以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态度带动作用(公众环境态度评价提高6%)。  相似文献   

4.
研究消除废弃电器电子产品(WEEE)闭环供应链低碳绩效影响因素的最优路径,对政府科学制定政策,提高中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WEEE)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该文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和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的因素影响力排序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通过层析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逻辑关系,构建解释结构模型(ISM)框图,将影响因素分为5个层级,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主要因素的综合影响力权重进行排序,得出优先消除影响因素的顺序为第Ⅲ、Ⅴ、Ⅳ、Ⅱ、Ⅰ层,描绘出消除WEEE闭环供应链低碳绩效影响因素的最优路径。  相似文献   

5.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引导和培育公众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是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的根本保障。本文以2003年和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为基础,评估了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新疆、西藏、海南及港澳台地区)的公众环境意识,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揭示了中国公众环境意识的时空差异特征,甄别了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结果表明:(1)2003—2013年中国公众环境意识水平基本维持不变,环境付费能力大幅下降,但公众对环境意识的关注程度有所提高;(2)中国公众环境意识的总体空间演化形态表现为整体分布规模略微缩小,省域公众环境意识空间差异显著,中西部地区环境意识有所增强,东部地区公众环境意识处于较高水平;(3)公众环境意识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空间集聚程度不断加剧;空间局部特征以高—高型和低—低型最为显著,各省份空间相似度较高;(4)人口密度、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教育经费投入、地区环境污染程度及地区城市设施水平等因素均对公众环境意识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以舟山普陀金三角旅游区为案例地,对自驾游客对低碳旅游交通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支持低碳旅游交通的939位自驾受访游客中,有25.77%的受访游客愿意选择旅游交通碳减排方式一(长途汽车),有35.46%的受访游客愿意选择旅游交通碳减排方式二(火车),有38.77%的受访游客愿意选择旅游交通碳补偿方式(交纳碳排放增量税用于植树造林).自驾游客旅游交通碳减少(碳减排和碳补偿)效果显著.各客源地用全部游客衡量,游客旅游交通的人均碳减少量处于12.548~28.516kg·人-1之间,短途客源地和中途客源地游客旅游交通的碳减少效果分别超过了50%和20%.客源地、学历、停留时间和收入对自驾游客选择旅游交通碳减排方式与选择旅游交通碳补偿方式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个人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自驾游客更愿意选择碳补偿方式.  相似文献   

7.
周军  李霞  周国梅  苏岚 《环境保护》2011,(13):33-35
受政策体制、经济水平和环境意识等综合因素影响,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提高公众参与程度等仍是未来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工作的重点.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指标体系开发目前国内主要有两个环境信息公开评价指标体系,一是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与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共同开发的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指数(PITI指数),二是省级环保厅(局)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环境污染有奖举报是当前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出现的新事物.就此文章对公众参与环境污染有奖举报的法律基础、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意义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对"公众"为何有奖才举报的深层原因进行了讨论,并认为公众的环境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国家环境法制的健全程度、利益驱动机制等都对公众的积极参与有主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却对提升环境保护质量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本文立足当前的环保形势和国家政策,从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概念和内容入手,从两方面分析了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对促进环境保护影响作用情况,并就如何进一步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提出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环境保护科学》2014,(4):86-90
环境权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新型权利,对其行使主体的差异影响着城市审美的最终走向。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和不同居住年限并非影响城市审美问题的关键因子;不同学历层次和不同职业的规律相似,在认为城市环境趋于合理的群体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和"私企业主"所占的比例最低(P<0.05);认为城市环境趋于恶化的人群中,高收入人群要显著高于低收入人群。城市审美的发展,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职业以及不同收入间的主体差异,建立公众环境权制度。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居民对低碳经济概念认知、低碳生活行为状况及参与低碳社会建设的意愿等三方面展开调查,以全面反映闵行区居民的低碳生活现状。应用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和多元相关分析。研究表明,居民低碳经济概念认知状况良好,主要受文化程度影响;参与低碳社会建设的积极性较高;但低碳生活行为的实践状况一般,年龄及文化程度对居民低碳生活行为的解释能力分别为22.4%和17.9%。低碳人群多属于"被动低碳",年轻人、文化程度较高及高收入者为低碳宣传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2.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受到全人类的关注,国际社会加快了温室气体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步伐。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低碳教育培养全民的低碳意识。大学生是传播低碳理念和实践低碳发展的生力军,提高大学生的低碳意识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低碳意识。为此,高校必然成为进行低碳教育的重要阵地。高等学校应在课程设置、学生生活实践以及学校管理等诸多方面贯彻低碳教育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物流业为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业,也是国家重点鼓励和支持的产业,实现其低碳化有利于增强行业竞争力、缓解环境问题、推动社会经济生态低碳化发展.物流业面对低碳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应正视行业低碳化发展在政策和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同时需要政府健全低碳物流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物流相关基础设施;企业要有效实现共同配送和联合运输,积极推进低碳物流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完善物流信息系统,优化物流节点;社会公众形成低碳意识,支持低碳产品.  相似文献   

14.
中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提高碳排放效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测度了2003—2018年中国68个低碳试点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分析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放效率在时间上整体呈上升趋势,效率值从0.169上升至0.423,年均增长率为6.31%,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2)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呈先缩小后逐渐扩大趋势,空间上呈现“东中西”递减分布格局;从城市等级规模来看呈现“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特征。(3)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绿色技术创新与试点城市碳排放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外资强度与碳排放效率呈显著负相关,各影响因素对三大地区和不同规模城市的作用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创新投入、产业结构和区域差异化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对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煤炭在国家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提高工业能源效率,发展低碳农业,发展低碳交通,加快"城市矿产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推进低碳制度创新、加强法律体系建设,开发碳汇潜力,培育全民低碳意识等9个方面论述了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全民环境意识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全民环境意识调查”首次获得全国范围公民环境意识、环境保护知识、环境保护态度、环境保护行为等方面的数据与信息,表明近年来环境意识虽有所增强,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加强环境宣传与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是推动环境保护工作、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在低碳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物流业的低碳化发展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正视:低碳物流相关法规不完善;物流企业技术装备较落后、标准化水平不高,致使能源使用效率低下;低碳物流教育未有效开展;社会公众的低碳化意识较弱。对以上问题可采取的对策有:政府应完善低碳物流相关法规,健全碳交易体系,实行有效激励;物流行业应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及推广,推进低碳物流系统工程;低碳物流教育应逐步有效开展;加强宣传,提高公众低碳物流意识。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落后地区旅游开发的质量,分别从低碳环保旅游以及生态旅游两方面,研究环保因素对落后地区旅游开发的促进作用。提出低碳环保旅游,并分析低碳环保对落后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在落后地区旅游开发中实施低碳饮食、低碳住宿、低碳交通以及低碳能源的旅游开发模式。对中国落后地区生态旅游现状和意义实施研究,分析生态旅游对落后地区旅游开发的促进作用。最终给出了落后地区实现生态旅游开发的建议,构建落后地区低碳环保的新型生态旅游模式,实现落后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如何有效地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发挥公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积极作用,是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在研究环境意识、环境宣传教育的国内外理论基础上,结合成功的公众气候变化宣传教育典型案例,探讨提高公众意识,切实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机制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97—2016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算基于农业污染物影子价格的农业低碳效率,探讨各省份农业低碳效率幻觉存在与否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农业低碳效率幻觉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7—2016年,中国农业低碳效率均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总体趋势,且“东—中—西”梯度递减的态势明显。(2)总体上,存在农业低碳效率幻觉的省份数量呈先增后减趋势;分区域看,东部和中部存在农业低碳效率幻觉的省份数量逐渐减少,而西部地区则不断增加。(3)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节能技术水平、农业发展重视程度、农业产业结构对农业低碳效率幻觉程度具有负向影响,而农业规模化水平、农业受灾率和农业人力资本的影响效应为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