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新时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生态文化的引领作用,才能够以更加清醒的态度和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出一条富含生态意蕴和饱含深厚底气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态文化,狭义上来讲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经济制度,如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生态马克思主义等。从广义上来理解,它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和价值取向,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20世纪中叶,“八大公害”事件震惊世界,全球性生态危机成为社会瞩目的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成为20世纪70年代后被生态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美国生态文明领军人物小约翰柯布将"生态文明"归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正是出于对西方现代社会"工业革命"的反思。众所周知,工业文明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及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推入了灾难性阶段,现代工业革命正在把人类带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不归路。"超越现代工业文明,  相似文献   

3.
为了维持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与生态环境进行着各种物质交换。协调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人类面临的永恒课题,人类需要开创"生态文明"来延续人类的生存。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循环经济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生态学理论基础。研究从系统生态学、食物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方面,系统论述了循环经济的生态学理论渊源,概述了由此衍生出来的循环经济的生态经济学与产业生态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崭新的社会文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展观的演变看,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发展的最新认识。50、60年代是“经济中心型”的发展观,它把发展视为单纯的经济增长,以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文明的唯一标准,它带来的是“有增长而无发展”的严重社会问题;70年代是“社会中心型”的发展观,它既要经济增长,又要社会公正,强调把社会文明纳入发展内容中,这是人类发展观的巨大进步。80年代以来,出现了“可持续发展观”,它是针对世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问题提出的,要求经济增长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人口控制协调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看,它是人类发展观的质的飞跃。经济上…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协调发展的和谐性的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所要建立的新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人类对如何实现与自然界之间的协调与稳定做出的新结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自然生态、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是生态文明的三个核心维度。  相似文献   

6.
秦纪洪  孙辉  韩祎  刘琴 《四川环境》2005,24(4):92-96
自然生态小区是构建优美生态环境区域的生态“细胞工程”。它根据当地的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以较小的经济和社会代价实现一定区域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文明有序、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体。由于自然生态小区的建设是新兴事物,其建设途径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在自然生态小区建设投资方面,应当明确生态环境建设投资和生产赢利建设投资,对于前者应当以政府和政策性投资为主,而后者应当是在政策法规规范下的企业投资为主;在发展模式方面,应当促进环境友好的规模化高效益产业,包括有机绿色产业、地方特色产业、民族文化产业等;在效益分配方面,必须要充分考虑整个社区居民资源共享和利益合理分配,实现整个社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目标的一致。  相似文献   

7.
正如潘岳先生所讲的,生态文明是一种社会形态,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现代开始走向生态文明。我个人认为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全球环境形势非常严峻,而生态文明还在一个起步阶段,不仅我国是这样,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是这样。生态文明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建立起来。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然后从实际操作上转变社会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也就是转变整个社会的发展模式。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可持续发展思路以后,我国就已经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了,比如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  相似文献   

8.
郇庆治 《绿叶》2008,(2):96-102
生态文明是我们站在后现代文明时代背景上对人类文明未来可能状态的激情想象,对人类过去三个多世纪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制度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批判性超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构成了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绿色乌托邦未来想象,蕴涵着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与文明创新中最为重要的政治想象与动量。但是,只要人类社会不进行改弦易张式的变革就永远都不会到达绿色的彼岸。  相似文献   

9.
工业化带来经济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20世纪的"十大环境污染事件",并带来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资源、能源短缺等环境问题。18世纪兴起工业革命后,人类开始进入工业文明阶段,人类文明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人类对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在范围上还是在强度上,都远远超过农业社会。由于工业大多分布在资源基地附近或城市地区,导致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无法承受。  相似文献   

10.
水是生命的源泉,而江河正是生命之源的载体。千百年来,人类在江河的怀抱里繁衍生息,江河哺育了人类,也孕育了古老灿烂的历史文化。四大古文明,无一不依水而栖。长江作为古代中国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她源远流长,博大深湛,见证了炎黄子孙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滚滚长江东逝水,正是中华民族不断繁荣、向前发展的真实写照。先人面对滔滔江水,曾感叹“不废江河万古流”。然而, 流淌了千万年的长江如今已渐渐容颜衰老,身形憔悴。长江蕴育了中华文明,可反过来我们的文明却在残忍地扼杀着它。其实在整个生态环境中,大江大河流域最为重要,也最有代表性,这里往往是经济、文化发展的集中区域,它的生态问题也是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长江流域覆盖了全国1/3的人口、1/4的耕地和2/5的国内生产总值,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倘若没有长江,中华民族也就会失去立足的根本。我们为母亲河献歌,就是要使人们重新认识水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对人类生存的不可替代作用,使更多的人来关注母亲河的命运,树立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关爱意识和保护意识,让长江的明天清澈丰沛,岁岁安澜!  相似文献   

11.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1996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国家环境保护局王娅“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这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定的1996年世界环境日主题。20世纪中叶,人类登上月球,从太空中第一次鸟瞰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历史学家最终将...  相似文献   

12.
旷为荣  旷新年 《绿叶》2010,(1):113-120
中国现代化的课还没补完.又已背负超克现代化的新使命。面对崛起中的中国.左派右派的想象力都显得贫乏,提不出新的远景和方案。20世纪中国以及东亚甚至整个亚洲的中心问题是建立一个现代“民族一国家”.而21世纪的中心问题则是提升为一个“文明一国家”。新的文明不是像西方文明(海洋文明)一样把“异”与“不同”作为“恶”和“敌人”,而是不同文明的和平共存.这是一种新的大陆文明。  相似文献   

13.
<正>本文从基础地理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双向互动作用的角度,阐述一条使教育能长久、有效地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的路径。“人类在20世纪犯过许多错误,其中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对这个世纪发生的巨大变革缺乏预见与思想准备”[1]。走向工业文明便是人类历史的巨大变革,其两百多年发展过程创造的物质财富远大于之前所有时代的总和。  相似文献   

14.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大大加快,科技迅猛发展,经济高速增长。但工业革命带来的并不都是福音,它在创造技术进步和现代文明的同时,也毁坏了人类赖于生存的生物圈,危害着生态平衡。当今世界森林锐减、沙漠蔓延、物种灭绝、水资源污染、酸雨肆虐、垃圾成灾、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等等,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破坏问题正使人类面临空前的挑战。生态环境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功能有强有弱,性质千差万别。其中,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渊源最长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那就是森林。森林是生态协调的杠…  相似文献   

15.
大气污染:危害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承鳌 《四川环境》2000,19(4):65-68
环境保护是事关人类生存发展的战略性、全球性、世纪性的大课题,而大气污染则城市环境问题的首要问题,作者站在创建“生态环境医学”的制高点上,引证了大量翔实的例症,剖析了大气污染给人类生态环境身健康所带来的种种危害和机理,并从多角度提示了标本兼治大气污染的应急措施,从而疾呼“地球人”要确立科学的发展,坚定地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才是“依法治气”的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16.
郇庆治 《绿叶》2013,(4):34-40
生态资本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承担着创造后工业时代资本主义的“绿色经济增长”和“绿色政治合法性”的新机遇的使命。而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不可能真正实现生态化或”可持续的发展”,现实资本主义国家中的诸多形式努力虽然有一些局部性和表面化的成效,但远不足于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因而不可能创建一种绿色的资本主义。对于我国刚刚开启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我们需对资本主义视野与框架下的生态环境难题应对努力及其成效、潜能必须要有一个科学而正确的评判,对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必须要有一种科学而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以谁为本? 印度洋大型地震海啸给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折射出我们在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认识需要深化。这几年来,“天人合一”的说法甚为盛行,有人把“天人合一”解释为人和自然相处和谐。对这样与词语原意不甚相符的解释我并不反对,但是我认为,人类要看到天与人之间不完全是和谐的一面, 还有不和谐的一面。如果我们在人天关系上没有一个冷静的估计,就会放松警惕,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个问题从哲学角度来看更加值得反思。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鼓舞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年来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了,好像自然界的许多问题人类都能够解决,所以目前有些人生怕人类对自然界破坏得太过分,以至于反而对人类不利,所以强调要和谐。  相似文献   

18.
<正>建设“课程+师资”的教育体系,构建“理论+实践”的教材体系,构建“互联网+教学”的教学模式,构建“校内+校外”的实践教学,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质量提升探索提供借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1]。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面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出了重大部署,  相似文献   

19.
2003年第3期科技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创造了高度繁荣的文明。汽车、电脑、飞船、空间站……当人类正为此陶醉欢呼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出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迅速恶化。黑雾、酸雨、臭氧空洞……一次又一次为人类敲响了警钟。有的人将此归结为科技的发展及片面的追求于经济的最大化。龚三堂先生在《生态环境道德论》一书中,对此进行深入的系统的分析,提出更为深刻的理论。他认为环境危机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是人类与环境关系不协调的结果。而这种不协调正是由于人类长期以来不承认自然的价值,不承认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所造…  相似文献   

20.
策划人语:在前工业化社会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工业文明到来,给予了人类前所未有的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而工业化的过程,人类与自然愈发疏离,渐行渐远。从18世纪的伦敦到现在的中国,我们在享受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