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原旅游区位于河南省中北部,东起开封,西至洛阳,包括郑州黄河游览区,巩县规模宏大的北宋皇陵群,以及被誉为文物荟萃之地的登封县等,有100余个名胜古迹、风景区和旅游点,紧依黄河延展,东西长不足180km。  相似文献   

2.
韩昭庆 《绿叶》2012,(5):62-69
建国六十多年来,政府实施了比较科学的管理,加上技术手段的运用,黄河下游几乎没有发生过大的决口事件,治河取得史无前例的成功。习惯于黄河安流的现代人已经很难想像历史时期的黄河是怎样的,也容易疏忽对黄河决口的堤防。但是,黄河的河性并没有改变,黄流南流仍需警惕。通过历史回顾,尤其是对受人类活动较少干扰时期的研究,我们会发现黄河变迁的自然规律,并找到更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3.
黄河在甘肃境内流程约500余公里,两岸人民的饮用,农业灌溉,养鱼用水,工业用水,都取自黄河。黄河在甘肃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在城市兴建及工业发展中曾忽视了环保工作,各种污染物质源源不断地进入黄河,造成了对黄河水质的污染,因此对黄河水质的评价是一项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课文中挖掘环境教育的内容   中学语文课文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从 3000年前的《诗经》时代到 20世纪的高科技时代,中外作品中的各种人物生活的环境为我们提供了环境教育的广泛基础。   1.美好的环境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   语文课文中,人类居住的地球是多么美好: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人类追求美提供了精神方面的条件。   在《诗经》中,作者向我们描绘了 3000多年前中国北方黄河上的美丽景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在黄河中间的小块岛屿上,雎鸠正在那…  相似文献   

5.
哲夫 《环境教育》2012,(10):84-85
丢卒保车,似乎所有发达地区或日发达国家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为了让人过好日子让生态受点制约也不可避免。对待城墙、文物、古迹似乎也是这样。没有记载,却可以想见,自从开天辟地,这片土地便已经存在。那时,这片僻处黄土高原最北部的土地,依托着黄河和海河两大水系,天荒地老,得天独厚,一派风生水起的原生状态,草木自由生长,河流自由流淌,万物自由繁衍。习惯择水而居择草而牧的人们无意中发现了这片原生的乐士,便引朋呼类,始而族之,继而村之,再而镇之,又而县之。这是有考证的,早在十万年前的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便  相似文献   

6.
此处指的生态资源是以人为中心的资源,它是指人们所需要的或与之发生关系的生物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等客观实际。生态资源是客观存在的,但以往由于人们多把它与农业、林业、中药业及渔业相混淆,并用农业,林业、中药业及渔业资源代替生态资源。我们这里要集中阐明的是自然生物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资源。由于目前我国对生态资源管理不善,资源破坏有增无减。生态资源同粮食、能源和淡水一样,是国家发展和生存的最基础的物质条件,当前国家开放搞活,在开发利用生态资源过程中,外贸、商业、医药、林业、水产、化工、食品等许多部门都根据自己的需要,各自为政地制定政策。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调查、收集、累积了零散的有关自然生态资源的资料,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有些资料有专门管理,甚至印刷成册,但大量资料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比如外贸基层单位收购的各类生物资源的资料,商业部门购销生产物品的大量文字记载,林业或水产基层单位种类繁  相似文献   

7.
靠沙吃沙     
《绿叶》2006,(9)
“沙漠经营好了,研究好了,利用好了,可以开辟出一个财源滚滚的产业。”内蒙古自治区的有关官员表示。近日,笔者来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境内的库布其沙漠考察发现,当地通过生念治沙,积极发展沙产业,以前的不毛之地已经从“苍天飞鸟绝,沙海无兽迹”变成“飞鸟相与还,沙漠变绿洲”。库布其在蒙语里的意思是“弓弦”,该沙漠面积1.6万平方公里,位于黄河的“几”字弯内,横贯杭锦旗的东西方向,是目前全国第六大、世界第九大沙漠。由于流沙遍布,自然环境恶劣,这里曾被一些学者冠以“地球肿瘤”、“死亡之海”的臭名。据记载,在过去沙漠没有被治理的时候,沙丘每年向前平均移动10米,形成了“沙逼人走”的无奈局面。仅杭锦旗境内的库布其沙漠每年通过毛不拉孔兑向黄河直接输送的沙土就达六亿吨。上个世纪80~90年代,随着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  相似文献   

8.
长江源头沱沱河岸的居民已不得不去矿泉水厂买水饮用;黄河逼高,改道之势亦在所难免;淮河流域石梁河水库的渔民已无鱼虾可捞,只能捞水虫换钱糊口度日。中华民族南有长江,北有黄河,中有淮河,这三河可谓是中华民族血脉所系的生命河, 保护三河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现在和未来。由作家哲夫撰写的《中国水环境危急报告》丛书,是对中华民族生存环境的三次生死访谈,更是对中国水环境的一次全面关照。哲夫以生动的笔触,记录了在浊水中苦苦挣扎着的不幸的人们,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那些图财害命的行为,热情讴歌了与之斗争的治污者,以及一群为民请命的记者们。这是一场清与浊、善与恶、文明与愚昧、进步与落后的长期斗争。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盲区”?中华字典里解释曰:“指收不到反射波的区域。”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中就有这样一个盲区,那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中华民族从远古到20世纪中叶,好象从没有对人与生存环境、自然生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作认真思考,本期“名家走笔”栏目刊发的《走出文明的盲区》指出,“这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不应有的盲区”。正是由于我们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在认识上的无知,才导致了今天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了解、反思过去,是为了现在和将来,是为了更早地从“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盲目乐观中警醒,这样才能不“吃老本”,而“立新功”。好在我们及时醒悟了,而中华民族觉醒后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20世纪中叶,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人与自然生  相似文献   

10.
黄河沙变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8000年前即已出现农耕,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和其他古代文明相比,中国古代文明没有衰落而一直延续下来.黄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这和黄河流域富饶的生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绿叶》2004,(3)
提起三门峡,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近代中国著名政治家黄炎培之子--黄万里。黄万里生前是我国著名水利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他自1937年留学归国起,就致力于国内大江大河治理。1957年,他因反对建三门峡水库而获罪,成为中国现代水利史上的焦点人物。可以说,黄万里的一生与三门峡"难解难分"。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建立之初。中国请"苏联老大哥" 帮助拟定一个在黄河下游兴修水利工程的计划,以解决黄河水患。1955年,前苏联专家拿出了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七朝古都,北方水城,千年梦华,开封的名声太响亮了;古迹繁多,名人辈出,文化积淀深厚,菊花冲天香阵,开封的确太令人向往了。”这是一位外地新闻记者对古城开封的由衷赞叹。“如今的开封变得大了,亮了,畅了,美了。”这是老百姓对古城开封近年来的巨大变化发自内心的赞夸。古都开封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世纪的到来。突出特色。科学规划。“九五”期间,  相似文献   

13.
环保资讯     
《环境教育》2004,(4):62-62
据《水资源质量公报》显示,今年三月份,黄河干支流劣五类水河段已占评价河段的百分之四十五点三。专家指出,劣五类水已基本失去水体功能。 黄河是中国北方惟一纵贯东西的巨川大河,是西北、华北地区的生命之泉。然而,近年来,黄河污染加剧,已超出了黄河水环境的承载能力。黄河水利委员会负责同志指出,随着黄河流域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废污水排放量将持续增加,初步估计  相似文献   

14.
《绿叶》2020,(4)
正想不到黄河有这样的平稳安宁。我知道这肯定是我的一时之见,或叫第一印象,那么在尚无第二印象的时候,她有着我所亲爱的风度。桥上风忽忽地横吹,无尘无影,撩扬头发,飘起衣角。风不许你瞪大了眼睛带着惊惧地下望,也不容你张大嘴巴胡言乱语,风激荡着你深邃的想象,却封住你浅薄的嘴唇,让你在秋光流荡的空气中怀着一胸灼热去细细地慢慢地望着河水如指纹一样静悄悄地聚拢着伸向远方。那是人的细腻的肤表,没有古老的褶皱,却似孩童的肚皮,光滑可人,真想跑过去亲吻一下呢。从桥上跑到岸边,御风而行,接近黄河的刹那,明显地感受到那风拂来的温软,依然撩扬头发,飘起衣角,又分明多了几分相知的暗示。黄河的风才是柔柔的,在这柔柔的风的爱抚下,她宽容地拥抱着  相似文献   

15.
黄河沙变     
一淼 《环境教育》2009,(1):45-45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8000年前即已出现农耕,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和其他古代文明相比,中国古代文明没有衰落而一直延续下来。黄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这和黄河流域富饶的生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黄河断流的生态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国古老文化的发祥地。千百年来,滔滔不尽的黄河水哺育了祖祖辈辈的两岸人民,记录了这里的人民为了争取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抵御自然灾害威胁和反抗外来民族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然而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尽的黄河却连年断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人们开始了深层次的思考。一、黄河断流情况及趋势分析据有失资料分析,黄河断流自1972年起始之后,在距今25年的变化过程中,其断流频数、历时和河道长度,均不断增加。以距河口最近的利津水文断面(距河口仍有136千米)为例,70年…  相似文献   

17.
一、野生生物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人类能够在地球上生存,根本在于地球上存在着适合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野生生物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形成某一地区生态平衡关系。某一地区物种的减少和  相似文献   

18.
美国科学界一直认为,在不远的将来大气中 CO_2含量的快速增加将引起空前的全球性的变热,气侯的突然变化将伴随着各种有害的结果。这种论述已经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然而,对 CO_2“温室效应”作一个仔细的分析表明以上的说法是一个没有切实证据的论断,它所预测的结果与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观察到的是完全相反的。更确切地说,农学实验的几十年文字记载,也无疑地证实大气中 CO_2的富集对农业生产将是非常有利的。这使我们只要用目前所需要的一小部分水就可使作物的产量大幅度提高。因此,终将证实大气中 CO_2含量的增加实际上是一种赐福而不是一种灾难。  相似文献   

19.
久誉为“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继1979年大旱之后,1981年又遭到特大洪水的袭击,从而引起了科技界的广泛关注,提出了各种成因见解和防治方案。本文将从地学方面提出根治方向的粗浅认识。一、旱、洪灾害的地面原因在古代史料和长江题刻中,关于川中旱、洪灾害的记载很多。据初步调查与考证,唐、宋以后的1,200多年内,长江上游每3年便出现一次小旱,10~20年出现一次大旱。对长江葛州坝三江砾石层下的古木进行同位素年龄测定表明,长江上游在3,000多  相似文献   

20.
丁品 《绿叶》2014,(5):55-58
人及其行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环境事件频发的当下,人们容易将人及其行为与自然生态割裂开来,谈及到自然生态就会倾向于一种极端判断——任何人类行为都会对自然生态产生不良影响,人对自然生态的最佳保护方式,是远离自然。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作为自然生态中的成员,人类及其行为是自然生态的有机构成部分。曾经在措池村开展监测和调研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博士生、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野外科学家刘炎林谈及这样一件事:2005年至2006年,德国马堡大学地理学敢授Georg Miehe曾与中国科学院青藏所合作,在西藏当雄等地开展孢粉学研究,研究结论表明,包括三江源在内的广衰草场上的主要植被嵩草草甸,是数千年来人类、家畜和野生动物与之共同演替、进化的结果。收草、家畜、野生动物已经形成了一个共同演替、进化的生物链和生态平衡系统。打破其中一个环节,都会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这种观点并不是学者的一家之言,其普遍存在于现实当中。刘炎林指出,国际自然环境保护史上就有过类似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