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长制"是从河流水质改善领导督办制、环保问责制衍生出来的水污染治理制度。它有效地落实了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这一基本法律制度,为区域和流域水环境治理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2.
“河长制”:破解中国水污染治理困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江苏、云南、河南、河北、湖北等地,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正在适应属于自己的一个新头衔--河流的"河长"、湖泊的"湖长"、水库的"库长"."河长制"是从河流水质改善领导督办制、环保问责制所衍生出来的水污染治理制度.  相似文献   

3.
2007年夏天,一场引起全国关注的太湖水危机突然降临,无锡成为大自然向人类发动进攻的承受者。为了重现往日的“太湖美”,太湖水危机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生活在太湖周边的人们痛定思痛,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实际行动作出了“科学治理、和谐发展”的理性选择,进行了监测预警、调水引流、打捞蓝藻、控源截污等多方面的努力,探索“河长制”则是其中的一项制度创新。“河长制”有哪些创新。其主要作用有哪些,“河长制”实施一年多来,其成效如何,近日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于红霞。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一个典型代表,"河长制"为中国水环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对策。"河长制"起源于地方针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而进行的"应急式"的制度创新。2007年夏季,太湖爆发了大面积的蓝藻事件,引起了江苏省无锡市的水危机。为了应对这一危机,同时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无锡市在2007年8月率先推行了"河长制",由各级党政负责人分别担任64条河道的河长,加强污染物源头治  相似文献   

5.
所谓"河长制",即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这个制度是江苏省无锡市处理蓝藻事件时的首创.这些年来,云南、河南,河北等地在治理污染过程中也纷纷效仿.  相似文献   

6.
正最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已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法增设一条规定由各级党政负责人组织领导相应的水污染防治与治理工作,其中第五条对"河长制"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明确,"省、市、县、乡建立河长制,分级分段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内江河、湖泊的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工  相似文献   

7.
"河长制"作为目前较为有效的河流治理制度,通过明确地方行政首长责任的方式,提高了区域河流水质治理的效果,但"河长制"对于河流治理的积极效果恰好反映出了我国政府环境责任的缺失,本文拟通过对现行"河长制"的考察,反思我国政府环境责任的缺失,并对我国政府环境责任制度构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河长制为推进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为河长制的推进和实施提供了具体路径.河长制和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目标相同,各有侧重,是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抓手.本文提出在河长制背景下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要尊重治水的客观规律,强调流域的系统性;落实《水十条》的水质改善目标要求,通过工程措施、优化调度等管理措施将污染物排放尽可能做小,将河湖生态流量(水位)尽可能做大;针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识别的优先控制单元,各地应逐一编制单元达标方案;客观认以和把握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相互关系,发挥河长制协调性好、执行力强的特点,加速推进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全面改善.  相似文献   

9.
河长制是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担任辖区某条河流河长,履行治理与保护责任的一种行政管理形式,这项制度的建立为推动辖区河流环境综合管理及水质改善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总结了河长制制度建立10年来的实践经验,指出该项制度还存在流域治理统筹协调性较弱、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如何深化河长制制度,将河长"制"付诸于河长"治",文章认为应重视系统决策,增强河长制工作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一河一策,增强河流治理的针对性、有效性;完善体制机制,为精准施策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0.
从流域水污染防治看“河长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基本框架 从"九五"期间的淮河流域开始,我国的流域水污染防治一直在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以1993年应对准河水污染事故为标志,中国对流域水污染宣战.  相似文献   

11.
正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构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2.
以湖南省益阳市河坝镇政府创新乡镇流域管理模式实施"河长制"为例,探究其实施效用。分析了面临的问题:法制保障不足,"河长问责"制度尚不完善;缺乏河道治理保洁长效机制,各责任单位联动不足;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缺位,未能实现全民管水治水。提出建议:建立河长制工作考核奖罚制度,严格考核问责;提升动态监测监管水平,开展治理管护标准化建设;加强宣传引导,促进公众参与河长制工作。  相似文献   

13.
<正>加拿大总理贾斯廷·特鲁多2019年6月10日宣布,加拿大从2021年起将取缔一次性塑料制品。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严控一次性塑料用品使用量的大背景下,贾斯廷·特鲁多的一纸声明,让塑料垃圾的处理与回收利用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塑料垃圾造成的"白色污染"几乎无处不在,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8年的一份报告称,全世界总计生产出的90亿吨塑料制品中,被循环利用的只有9%,约12%被焚烧,其余79%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认为,创新支撑了宜兴水污染治理行业的不断发展与其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同时也是水污染治理企业间出现分化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实力、产业集聚、环保法规与产业政策共同作用,打开了宜兴水污染治理行业的创新局面;而制度性障碍则成为当前水污染治理行业创新过程中的主要不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钱易 《环境保护》2007,(7B):20-23
我国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但至今收效甚微,甚至有不断恶化的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度分析,并提出了加强水污染防治的建议和意见。提出为了切实治理水污染,应加强法治,同时确保必要的投资;在点源污染治理的同时,尽快加强面源污染的治理;在加大地表水污染防治力度的同时,注意地下水污染的防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基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跨行政区流域水污染治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我国一些地区在跨行政区流域水污染治理实践中产生的一些代表性的制度创新进行总结,为建立一个更加适应跨行政区流域水污染治理特征的制度体系,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环境工程》2007,25(5):16-16
中国官方媒体8月27日表示,为了治理水体污染,罚款额度很快将会提高。在经历了几十年忽视污染防治的快速经济增长之后,中国的水污染已经到了危险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河长制是我国在河湖管理和污染治理工作上提出的一种创新制度。本文追根溯源,阐述了历史上"河长"的发展及职能;通过分析现阶段水环境问题和河长功能的变化,强调了河长制出现的必然性;对比古代与当今、全国与江苏河长的任务和职能,分析了在河长制实施过程中河长功能的丰富与强化;最后对河长制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了未来河长功能实现的多渠道保障,以期为我国河长制的推行及水环境的长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舟山目前正处在治理渔农村水污染的关键时期.政府与普通民众积极协同,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是打赢渔农村水污染治理这场战役的关键.然而,在这场战役中,出现了“政府干,群众看”、“政府热,群众冷”这一尴尬局面.所以,亟需建立起政府主导,民众积极参与,协同参加水污染治理的法律机制,重点要建立起政府水污染治理源头控制制度、公众充分参与水污染治理的保障制度、社会监督制度、社会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20.
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历程与“十四五”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晰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十四五”需求,进一步科学合理地推进辽河流域治理与保护进程,通过调研历史监测数据、统计年鉴等资料,回顾辽河流域水环境演化和治理历程.将辽河流域的治理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1991—1999年),该阶段流域水环境呈重度污染并持续恶化,环境治理逐渐起步;第2阶段(2000—2006年),该阶段辽河流域水质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控源治污初显成效;第3阶段(2007—2019年),该阶段辽河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整体持续提升,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有力支撑流域综合调控.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颇显成效,但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①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经历了从单一的控源治污向河流综合治理转变,污染程度由重度转为轻度,但流域水污染控制依然不容乐观;②辽河流域属寒冷地区缺水型河流,生态流量不足;③水质改善及水生态恢复成果不稳定;④流域管理机制体制有待完善.“十四五”应针对性增设分水期考核方式和水生态考核指标,完善水环境标准;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科学施治,构建减排和增容相结合的水污染控制模式,推动水量、水质、水功能良性循环发展;建立流域统筹管理、垂直领导的管理体制,制定辽河流域河流空间管控的长效机制,促进环保技术产业化,发展流域循环经济,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矛盾,最终实现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