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恩富 《绿叶》2010,(1):143-148
经济全球化要求突破国家的界限,使生产要素在全球统一自觉配置,但是.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却要利用知识产权、金融、语言等霸权,来制造和扩大世界财富分配失衡和南北发展失衡。必须超越西方霸权,建立一种各国共同负责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新秩序.公正发展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军事自卫化,最终用社会主义全球化取代资本主义全球化。为此.中国要认清自己的合作对象。  相似文献   

2.
肖怡 《环境教育》2006,(6):65-68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而对贸易与环境两者关系的处理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保护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也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  相似文献   

3.
郇庆治 《绿叶》2013,(4):34-40
生态资本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承担着创造后工业时代资本主义的“绿色经济增长”和“绿色政治合法性”的新机遇的使命。而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不可能真正实现生态化或”可持续的发展”,现实资本主义国家中的诸多形式努力虽然有一些局部性和表面化的成效,但远不足于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因而不可能创建一种绿色的资本主义。对于我国刚刚开启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我们需对资本主义视野与框架下的生态环境难题应对努力及其成效、潜能必须要有一个科学而正确的评判,对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必须要有一种科学而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从环境政治经济视角分析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问题。认为发达国家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等概念的背后隐含着重大的政治图谋,即突破气候变化公约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引导建立利己的全球环境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应结合本国环境状况和经济发展等国情,科学选择低碳经济路径。同时,应联手应对美欧等国提出的"碳关税"措施,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公民的环境政治经济权益。  相似文献   

5.
基于“90后”大学生特点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既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诸多挑战。面对9"0后"思想叛逆、社会意识淡薄、功力倾向严重等现象,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学生融入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加大心里健康教育并正确运用网络。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思格斯早在19世纪40年代已经前瞻性地论述了经济全球化的思想,他们认为:资产阶级的资本是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和内在动力,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是全球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全球化理论为研究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原因、特征、发展趋势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邓长绪 《青海环境》2005,15(4):173-175
环境文化是倡导生态经济、尊重自然法则的先进文化,是通过法律和道德体系来保障实现的。发展环境文化是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弘扬环境文化是对中华民族团结稳定的奉献。文章从环境文化与经济关系、环境文化与法治德治、环境文化与政治文明、环境文化与民族精神四个方面阐述了环境文化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8.
观点     
《绿叶》2013,(5):115-116
中国发展乡村文化和农业将深切影响到中国的未来,对于其他国家也非常重要。实际上.我们自己摧毁了曾经有着健康乡村和小城镇的美国,独立农民以及他们生活的小城镇曾经是美国文化和政治生活的支柱,他们的消失已经深深伤害了美国的公共生活。我们希望中国避免走上消除农民的第一步。现行经济思维最糟糕的是对农业的影响,怀特海思想催生了另一种经济的发展——生态经济。  相似文献   

9.
文化留下,话语权走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文化热和孔子学院的兴起,反映了世界对中国渴望了解的真实心态,其背后是民间日常生活需求的推动,不过,通常也纠结着经济、政治等话语权因素。我们主张尊重世界的多元文化,以"文化对接"的形式来拒绝话语霸权;在文化交流和输出日益扩展的今天,中国要重构自己的核心文化价值观——融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于一体。  相似文献   

10.
异化的碳     
张志春 《青海环境》2011,21(1):38-42
气候变化作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已涵盖政治、经济、外交和科技进步等诸多层面。文章通过对由于气候变化而异化的“碳”进行了分析,认为“碳”已成为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物质,并可能引发新一轮的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11.
经济增长并不能自动转化为文化自觉与国家能力的增强,若资源配置不合理,则更会加剧文化上的被动。只有适时地将经济能力提升为外交、政治、文化等领域的自觉意识,调整和改变中国总体处于主动但部分处于被动的局面,这样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同时也是我国当前转型发展最远大的前途。  相似文献   

12.
刘长敏 《绿叶》2008,(4):83-89
全球化时代,相比传统军事安全,环境、经济、文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增。"地球村"的形成,使得任何一场国际危机都有可能波及到其他国家,传统的纯粹的双边冲突或国内危机已日趋罕见。全球性,多领域,相互触发,如何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新危机,中国应了解全球化时代国际危机的特征、全球危机问题与安全理念的转变,并借鉴有关国家危机应对的做法,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相似文献   

13.
贾卫列 《绿叶》2013,(9):52-57
生态文明建设包含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环境建设等五个层面,但当前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还比较肤浅,还是停留在环境建设即环境保护这个层面。现在的生态文明建设,最亟需的是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近年来风起云涌的反Px事件.就暴露出我们在生态文明的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上的严重滞后。  相似文献   

14.
肖显静 《绿叶》2013,(12):66-72
转基因水稻风险评价涉及两个方面:在科学方面,公众很大程度上是无知的.需要科普。不过,这样的科普应是全面的.正反两方面的。在非科学方面,公众对转基因水稻的认识不是无知的和非理性的.而是依循“有限理性原则”.根据其安全感知文化、国家政治文化、种植经济文化、传统饮食文化、生命伦理文化或宗教文化等,来进行的社会文化评价和决策。如果看不到这一点.而一味用科学评价来裁决、遮盖非科学评价,是用科学排斥人文,剥夺了公众参与评价和决策的权利.是科学理性和人文民主缺乏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系统易懂地阐释生态文明概念,对于帮助国际社会清晰地理解和认识中国的生态文明,以及在全球视野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中国政府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从过去传统的哲学思想上升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是具体的、可理解的、可操作的国家治理概念和术语。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要点包括: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的核心构成,是中国国家治国理念和发展战略的转变,是国家环境与发展转型的整体性战略,其路径是将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领域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其关键手段和工具是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其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是加强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玉胜 《环境教育》2012,(12):15-15
生态文明建设晋级“五位一体”,契合了对“生态文明”的广义解读,即不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问题,而是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郇庆治 《绿叶》2010,(6):53-60
"低碳经济"无法成为医治"高碳经济"的灵丹妙药。正是传统的经济行为体(市场)和政策工具(国家)创造并维持了"高碳经济",又怎能指望它实现"低碳经济"呢?"低碳经济"的中微观目标要保证实现,其宏观意义则不能过于泛化或虚夸化,必须将其置于一种全新的、绿色激进的政治生态学话语框架之下,也就是使其成为同样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主流术语的有益补充而不是替代。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县域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各县域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落后县与先进县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而发展失衡容易引发地区性社会风险.从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社会民生和资源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由23个具体指标构成的县域经济发展失衡预警指标体系,在进行预警指标设计时重点关注了那些具有较强警戒作用的敏感性指标.此外,采用世界通行标准法和国内外文献综述法等多种方法界定了各预警指标的预警评判标准,为县域经济发展失衡程度的评判和预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张厚美 《环境教育》2013,(Z1):69-73
建设美丽广元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低碳发展,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在历次全国党代会的报告中,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报告提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广元提出"十二五"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