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研究于2015年夏季蓝藻暴发期对海河干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评价海河干流水域的营养水平及水质污染类型。研究结果表明:4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6门56种(属),其中绿藻门29种(属),蓝藻门13种(属),硅藻门8种(属),甲藻门、裸藻门、隐藻门各2种(属),主要优势种为蓝藻门的微囊藻、巨颤藻、小席藻和色球藻。浮游植物的平均丰度为15 319.4×104个/L,蓝藻门种类对总平均丰度的贡献为95.67%;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17.87 mg/L,蓝藻门占总平均生物量的53.31%;海河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的分布呈现一致性,从上游至下游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依据浮游植物丰度及3种浮游植物群落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海河干流水域的水体均为重度富营养化状态,污染状态为中污型。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不定期、小水体地稀释置换已暴发蓝藻水华的海河干流水体这一应急处置蓝藻水华方式,未对海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营养状态及污染水平产生本质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7):123-132
洱海为典型的高原湖泊,处于由中营养向富营养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研究处于生态过渡期洱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该研究于2016年对洱海进行了逐月监测。共检出浮游植物173种,隶属8门68属,其中绿藻门89种,占51.45%,为绝对优势门类;硅藻门32种,占18.50%;蓝藻门30种,占17.34%。主要优势属为微囊藻属(Microcystis)、脆杆藻属(Fragilaria)、直链藻属(Melosira)。浮游植物的丰度时间分布表现为双峰型,分别于9月和11月出现峰值(5.56×10~6cells/L)和次高值(4.01×10~6cells/L),其中蓝藻占绝对优势,相对丰度为72.35%。而藻类生物量变化主要取决于硅藻,相对生物量为37.83%,时间分布也表现为双峰型,最高值和次高值分别出现在5月(1.89 mg/L)和9月(1.21 mg/L)。相关和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电导率、水温、溶解氧对洱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pH、总磷和总氮。其中,水温是引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子,而磷是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营养元素。蓝藻与单一环境因子线性关系较弱,其丰度时空变化表现为多因子综合调控特点。以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洱海1-10月份为清洁-寡污型~β-中污型,11、12月为α-中污型。  相似文献   

3.
人类改造自然的行为——建闸筑堤对湖泊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由于缺乏生态监测对比数据,对阻隔湖泊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响应特征缺乏足够认识.为探明阻隔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变趋势,选取了鄱阳湖典型阻隔湖泊——军山湖,于2007~2008年和2012~2013年对其浮游植物进行丰枯水期调查,重点分析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2012~2013年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53属,主要由绿藻(种属数占47.2%)、硅藻(22.2%)、蓝藻(14.8%)、裸藻(9.3%)等组成.丰水期优势种属为飞燕角甲藻(Ceratium hirundinella)(生物量百分比20.5%)、鱼腥藻(Anabeana spp.)(18.5%)和微囊藻(Microcystis spp.)(12.9%);枯水期优势种属为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生物量百分比38.4%)、颗粒直链硅藻(Aulacoseira granulata)(15.2%)和微囊藻(10.5%).浮游植物细胞数量主要由蓝藻(85.4%~87.0%)构成;丰水期生物量主要由蓝藻(45.0%)、甲藻(21.1%)、硅藻(15.6%)和绿藻(11.5%)组成;枯水期生物量则由隐藻(38.2%)、硅藻(31.3%)和蓝藻(21.1%)组成.与2007~2008年军山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相比,主要变化趋势有:①丰水期,浮游植物优势种从2007~2008年的甲藻-硅藻,甲藻绝对优势型转变为2012~2013年的蓝藻-甲藻,蓝藻绝对优势型;枯水期,从2007~2008年的甲藻-硅藻,甲藻绝对优势型转变为2012~2013年的隐藻-硅藻-蓝藻,隐藻绝对优势型.②浮游植物细胞数量由2007~2008年的2.66×106cell·L-1上升至2012~2013年的6.77×107cell·L-1,生物量由2007~2008年的0.72 mg·L-1增加至2012~2013年的12.30 mg·L-1.总之,军山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中贫营养型的甲藻比例减少,金藻消失,富营养型的蓝藻和隐藻增加.因此,通过建闸筑堤对湖泊进行人为阻隔后,湖区水体交换时间的延长,水流流速的变缓等水文条件的改变均促进了浮游植物富营养指示种在军山湖湖区内的生长聚集.  相似文献   

4.
于2008年9~11月,对贵州红枫湖进行了每周一次采样监测,选取浮游植物及总磷、总氮、氨氮、pH值、水温、溶解氧、化学耗氧量、透明度等环境因子进行同步调查和研究,利用多样性指数法分析了浮游植物的多样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对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运用绿藻指数和藻类综合指数水库的富营养化现状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期内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2种,隶属于5门23科40属,浮游植物丰度在3.828×106~210.2375×106cell/L之间,生物量在1.310~26.965mg/L之间,其中蓝藻占总浮游植物丰度的95%,占总生物量的56.7%,以微囊藻属(Microcystis Kutz)为绝对优势属。Ⅰ~Ⅲ库区藻类Marglef多样性指数分别为4.459、3.681和3.95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藻类种类数、细胞密度对数与水体pH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多样性指数d与pH值、水温、溶解氧、透明度呈显著的正或负相关关系;浮游植物种类与环境因子相关系数在轴1上达到0.967,隐藻主要受水温、总磷的影响;硅藻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适应较高的pH值和较低的水温;蓝藻、绿藻与氮磷营养盐、pH值表现出明显正负相关性。绿藻指数和藻类综合指数评价水体为富富营养至重富营养型。  相似文献   

5.
分别于2013年3月和2014年1月对白云湖水生态构建示范区的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2013年3月(构建前)共检出浮游植物3门26属49种,其中硅藻8属13种,绿藻14属20种,裸藻4属16种,分别占浮游植物种类总数的40.8%、32.7%和26.5%。2014年1月(构建后)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27属54种,其中硅藻7属15种,绿藻15属27种,裸藻3属9种,蓝藻1属2种,甲藻1属1种,分别占浮游植物种类总数的50%、27.78%、16.67%、3.70%和1.85%。硅藻门和绿藻门是示范区内浮游植物的主要类群。浮游植物密度由3.2×106cells/L降至1.7×106cells/L,生物量由7.245 mg/L降至2.625 mg/L,Shannon-weiner指数、Margalef指数和Pielou指数分别由0.482、3.202、0.086升高至1.081、3.690、0.188,示范区由富营养状态转变为中营养状态,表明种植沉水植物、投放肉食性、滤食性鱼类及螺类等一系列水生态构建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建议在白云湖及其他富营养化景观水体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对2008年秋季(9~11月份)南太湖入湖口浮游植物进行调查,通过浮游植物结合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对其营养现状进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南太湖入湖口5个点位浮游植物共有8门75种,其中以蓝藻门、隐藻门、硅藻门数量多。典型的富营养化水体指示藻类水华微囊藻和隐藻在1#、2#、3#、4#、5#点位均为优势种。根据浮游植物数量和生物量判定1#为富营养化,2#为贫营养化,3#、4#、5#为中营养化;基于生物量的Shannon-Vea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并结合同期水质类别结果判定:1#为轻度污染,2#、3#、4#、5#为无污染。  相似文献   

7.
苏南水库硅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为了解我国东南湿润区丘陵山地型水库硅藻的群落结构特征和控制因素,于2015年6月硅藻水华敏感期对苏南地区18座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质进行调查,分析了营养盐、水深、库容等因素与硅藻及其它浮游生物的关系.结果表明,硅藻达到轻度水华水平(硅藻细胞含量介于100~1 000万cells·L~(-1))的水库有10座,对供水和景观功能产生明显影响;苏南地区水库普遍处于中营养和富营养水平,总氮浓度普遍偏高,磷及营养状态指数与硅藻生物量的关系密切;苏南地区水库中的浮游植物在数量上以蓝藻门中的席藻为主,在生物量上则以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为主,其中硅藻门浮游植物平均占总浮游植物生物量的46.8%,是浮游植物异常增殖的主要门类;硅藻门中,主要是针杆藻、小环藻、曲壳藻和直链藻这4个种属占优,特别是针杆藻和小环藻,平均占硅藻总生物量的51.6%和21.4%;较深的水体,利于硅藻成为主要优势藻门;较大的水库流域库容比和较高总磷水平会导致水库营养水平和叶绿素浓度增加,促进浮游植物从硅藻门向绿藻门、蓝藻门演替,增加藻类危害的风险.因此,对于该地区水库,需要加强流域管理,并且针对水库自身的特点,包括水深、流域库容比等,确定其特定的富营养化控制策略,从而减少硅藻等藻类水华发生的风险,提升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8.
密云水库的浮游植物及水体营养程度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0和2001年调查结果显示,密云水库库区水体的营养特征为浮游植物响应型,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为绿藻(51 6%)-硅藻(29 2%)型.蓝藻门、甲藻门、金藻门、隐藻门、黄藻门分别占6 1%,6 04%,3 27%,2 83%,0 95%.浮游植物中,中营养型指示种占优势,但也出现了一些富营养型指示种.2001年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已达到376 20×104 个/L,垂直分布现象比较明显,随着水深度的增加,细胞密度相应递减.营养状态指数综合评价表明,密云水库水体为中-富营养型,应采取一定措施控制其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汉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点并确定水体营养化程度,于2015年对汉城湖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主要理化因子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出浮游植物7门44属,其中绿藻门19属,蓝藻门10属,硅藻门6属,金藻门3属,隐藻门、甲藻门和裸藻门各2属;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变化范围为1.42×10~4~24.18×10~4个/L,平均值为11.20×10~4个/L;浮游植物主要优势属为鞘丝藻属(Lyngbya)、锥囊藻属(Dinobryon)、隐藻属(Cryptomonas)、蓝隐藻属(Chroomonas)、平裂藻属(Merismopedia)、裸藻属(Euglene)和裸囊藻属(Trachelomonas)等;浮游植物优势种、污染指示种、多样性指数和水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的综合分析显示,汉城湖水体整体处于中-富营养化状态,秋季水质最差,春季水质最好,氮、磷的含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水体从上游至下游逐渐被净化。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冬季乌梁素海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特征,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对乌梁素海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采集的32个水样中共采集到浮游植物8门66属。其中,绿藻门20属、硅藻门18属、蓝藻门16属、裸藻门6属、隐藻门、甲藻门各2属,金藻门、黄藻门各1属。冬季乌梁素海浮游植物的种群数量较高,平均数量达3.27×107cell/L。优势种群为栅藻属、衣藻属、弓形藻属、镰形纤维藻属、小环藻属、针杆藻属、脆杆藻属、舟形藻属、菱形藻属、裸藻属、席藻属、尖头藻属、平裂藻属。依据所测定的各项指标,表明冬季乌梁素海水质处于中富—富营养状态,部分样点处于重富营养状态。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乌梁素海浮游植物数量与水温呈显著的正相关,与透明度、COD呈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在养殖水体中,养殖动物与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有着重要的联系,该实验通过对不同养殖密度罗非鱼养殖池塘进行了连续的采样调查,进而对浮游植物的种类、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优势种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讨论并分析了罗非鱼的密度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罗非鱼单养池塘5次采样共鉴定出蓝藻、硅藻、裸藻、隐藻、甲藻、绿藻6门92种(包括变种)浮游植物;其中蓝藻门16种,硅藻门16种,裸藻门7种,隐藻门3种,甲藻门1种,绿藻门49种。低密度养殖浮游植物总密度在1 562.5×10~4~22 660.5×10~4cells/L之间,生物量在7.92~24.15 mg/L之间;中密度养殖浮游植物总密度在1 575×10~4~20 390×10~4cells/L之间,生物量在11.78~25.17 mg/L之间;高密度养殖浮游植物总密度在1 422.5×10~4~20 351×10~4cells/L之间,生物量在7.25~20.04 mg/L之间。不同密度组浮游植物总密度差异不显著,生物量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在该实验密度条件下,罗非鱼密度对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影响较小。高密度罗非鱼养殖池塘的浮游植物最高密度出现的时间比中密度和低密度要早,且较早达到稳定水平,表明高密度罗非鱼养殖会增大浮游植物密度增长速率,加快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演变。  相似文献   

12.
根据莲石湖2019年5—9月的水质和浮游植物监测数据,分析其水质状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两者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莲石湖氮、磷营养盐浓度较高,为轻度富营养水体;观测到浮游植物7门65(属)种,以绿藻门和硅藻门为主,平均细胞密度为181.40万个/L,优势种有小球藻sp.、小环藻sp.、等片藻sp.、栅藻sp等,多为中、...  相似文献   

13.
通过原位实验比较了磷营养控制和藻存量削减2种方法对小型富营养化水体蓝藻水华形成早期的影响,测定了水体藻类群落结构、光合系统活性、水温、氮磷等参数的变化。结果显示:对照组水体藻类生物量从7.87 mg/L上升至14.25 mg/L,蓝藻在藻类生物量中所占比例由20%升高至40.8%,实验后期水体表面出现蓝藻局部堆积;磷营养控制组(添加钙盐)藻类生物量保持在7.539.18 mg/L范围,蓝藻所占比例低于30%,后期水华控制效果明显;施用除藻剂(铜盐)可使藻类生物量迅速下降到1.88 mg/L,同时蓝藻所占比例降低至10%以下,但绿藻在后期形成优势,藻类生物量回升并超过对照组。相关性分析表明各组藻类生物量的主要限制因子分别为水温(对照)、总磷浓度(磷营养控制)和铜离子浓度(藻存量削减)。总体而言,2种方法均在水华形成早期对小型富营养化水体的蓝藻水华起到了阻遏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于桥水库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子,于2013年5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分别对于桥水库的浮游植物及水质进行了同步监测调查,并应用冗余分析(RDA)建立了浮游植物丰度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于桥水库处于中-富营养水平。浮游植物共计7门94种(属),以绿藻、硅藻、蓝藻为主。优势种主要为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单角盘星藻(Pediastrum simplex)、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和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浮游植物丰度范围在43.14×10~4~330.59×10~4cells/L之间,生物量范围在0.35~2.60 mg/L之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存在季节差异,春季以金、硅藻为主,夏、秋季以蓝、绿藻为主。夏、秋季浮游植物丰度、生物量高于春季,应防控于桥水库夏、秋季蓝、绿藻水华的爆发。RDA结果表明,水温、总氮是影响于桥水库浮游植物丰度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5.
利用室内培养试验比较研究了硝酸盐氮和氨氮对洋河水库螺旋鱼腥藻和惠氏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ρ(氨氮)和ρ(硝酸盐氮)均在0.05~10 mg/L内时,螺旋鱼腥藻的生长曲线无显著性差异,氨氮更有利于螺旋鱼腥藻的生长;在0.05~10 mg/L内,ρ(氨氮)和ρ(硝酸盐氮)的升高能明显促进惠氏微囊藻的生长,但高浓度的氨氮可能会抑制其生长. 当ρ(硝酸盐氮) 为0.05 mg/L时,螺旋鱼腥藻比生长速率(0.239 d-1)大于惠氏微囊藻(0.166 d-1); ρ(氨氮)为0.05和0.5 mg/L时,螺旋鱼腥藻的比生长速率分别为(0.266±0.012)和(0.303±0.005)d-1,大于惠氏微囊藻的比生长速率(0.096±0.004)和(0.272±0.008)d-1. 提示在ρ(氨氮)和ρ(硝酸盐氮)较低的培养条件下,螺旋鱼腥藻比生长速率更高,更易成为优势藻种. 洋河水库近2年优势种逐渐从螺旋鱼腥藻转变为惠氏微囊藻,可能是水体中ρ(氮)的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16.
2009年8月21日对枝江市作为饮用水源的石子岭水库浮游植物和水体营养盐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水库已经发生了微囊藻水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定量分析和多样性指数计算表明石子岭水库明显富营养化,惠氏微囊藻是是群落中绝对优势种.同时浮游植物生态位测度值表明微囊藻等蓝藻在时下的生态因子作用下将呈现逐渐衰退,而绿藻种群扩张,水库中浮游植物明显呈现由蓝藻优势向绿藻优势群落演替趋势.测定叶绿素荧光参数,以了解微囊藻水华的生长状态,比较研究中午强光下和经过24 h暗恢复及与室内培养的惠氏微囊藻三者的差异,表明夏末秋初阶段水库中微囊藻受到了一定的光照胁迫.水库中营养盐分析表明过高的总氮、总磷浓度和适宜的N/P比可能是水华暴发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导致石子岭水库浮游植物呈现特定的群落结构特征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营养状态下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对生态浮床系统的响应关系及其影响因素,设不同营养水平试验组〔A组ρ(CODCr)、ρ(NH4+-N)、ρ(TP)分别为10.0、2.00、0.200 mg/L,B组分别为100.0、20.00、2.000 mg/L〕,每组设对照、框式浮床2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 自2012年8月5日—10月5日,定期对水体营养盐质量浓度、浮游生物群落特征、浮床植物的生长状况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①2个试验组浮床植物长势良好,其中B组浮床植物茎叶部分干物质量增加7.9倍,浮床系统对水体N、P的净去除率均在60%以上;②浮床系统能明显抑制浮游植物的大量生长(P<0.05),对浮游植物密度和总生物量在峰值处的最大抑制率可达75.9%(A组)和83.6%(B组);③框式浮床处理中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比对照处理复杂,A组中浮游植物优势种为隐藻门的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和绿藻门的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小空星藻(Coelastrum microporum),B组为隐藻门的尖尾蓝隐藻和裸藻门的梭形裸藻(Euglena acus);④B组试验中,框式浮床处理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对照处理,生态浮床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更多体现在提升浮游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上. 研究表明,浮床系统能高效去除水体N、P,抑制浮游植物的增殖,改变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并且这些作用受到水体营养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海河干流汛期富营养化状况,于2013年8月对海河干流进行了浮游植物调查和水质监测,并采用冗余分析(RDA),研究了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共计5门37种(属),优势种为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微小色球藻(Chroococcus minutus)、颤藻属(Oscillatoria sp.)、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和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浮游植物丰度范围为583.00~12 021.00×104 cells·L-1,生物量范围为4.01 ~45.70 mg·L-1,以蓝藻为主,海河干流处于重富营养状态.RDA分析结果表明,硝酸盐氮是显著影响海河干流浮游植物丰度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控制营养盐的输入是防治海河干流蓝藻水华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12年8月-12月对洪湖进行了3次水质及水生生物现状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8门70属108种,8月、10月、12月分别以蓝藻门的微囊藻、硅藻门的颗粒直链藻、金藻门的锥囊藻为主要优势种;浮游动物75种,以长额象鼻溞和多刺秀体溞为主要优势种;底栖动物18种.根据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评价方法,洪湖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值为2.72,水质为中度污染状态.根据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方法,洪湖水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均值为45.9,洪湖水质总体呈中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20.
空难对湿地浮游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浮游植物已经广泛应用于环境影响评价.包头"11·21"空难对南海子浮游植物的种类、种群结构、优势种(属)、细胞密度、种类数和细胞密度的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调查表明:南海子浮游植物有5门27属,其中蓝藻门有5个属,隐藻门有2个属,硅藻门有5个属,裸藻门有2个属,绿藻门有13个属;蓝藻门和绿藻门为南海子的优势门类,其中微囊藻、平裂藻和栅藻为优势属;南海子浮游植物的Margelef种类丰度指数为0.9646,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7647,空难后南海子水体污染严重;浮游植物(特别是富营养化指示藻类)的种类数和细胞密度的高值区主要出现在污染水域.南海子水质的浮游植物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空难事故后南海子水体已属于严重富营养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