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重庆市黔江区正在建设一条长约 6公里的生态公路 ,整个项目预计于 2 0 0 3年 10月完成。生态公路包括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生态保护、公路绿化以及绿色广告设计等 ,把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景观建设紧密结合 ,使道路与周围的环境协调一致。重庆市黔江区拟建生态公路$黔江区环保局@黄凉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黔江区农业局改善生态环境成效明显  相似文献   

3.
东北黑土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及时快速地监测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状况,以拜泉县为例,选取1985年、1996年、2006年和2015年Landsat影像,反演得到能反映生态环境的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依据RSEI(遥感生态指数)对拜泉县1985—2015年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85—2015年拜泉县RSEI从0.645增至0.851,增幅为31.94%,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地区面积高于退化区域面积,总体上生态质量向好的方向发展;拜泉县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由3.78升至4.87,各乡镇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从空间分布来看,西南部和南部乡镇的变幅大于北部,中部基本保持不变,水土流失重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所选的指标均为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指标;绿度逐渐成为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正向作用的重要指标,说明植树造林等生态治理措施对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主导作用.研究显示,RSEI能够综合刻画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质量,同时拜泉县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不断改善,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明显.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依据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建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适宜度模型,对滨州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现状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滨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综合指数为Ⅰ级,近五年波动提升趋势明显;但各指标发展不平衡,适宜度指数差异明显.针对生态环境质量存在的问题,参考国内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措施,提出相应意见及建议,从而为滨州及同类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5.
以黔江区城区大气中O3质量浓度观测资料为基础,研究其浓度变化特征及相关气象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年观测期间下坝O3小时浓度未出现超标,区政府观测站点共有25d出现O3日最大质量浓度超标情况,最大O3质量浓度达到262.1μg/m3。下坝和区政府观测站点年均O3质量浓度分别为52.5μg/m3和78.1μg/m3。两个观测站点O3小时浓度在四季均呈明显的单峰分布。气温和风速是影响黔江区大气O3质量浓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划分将黔江划定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定位为"面上保护、点上开发"。黔江区将"生态发展"与"工业强区、城市东进、大通道建设"并列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四大战略。伴随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提出,黔江区坚守"五个决不能"的底线,围绕实施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2004年和2006年哈尔滨市卫星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结合各类地面调查统计数据,按照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定》所给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哈尔滨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动态进行研究和评价。从整体看来,两年间,哈尔滨市的各类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非常微小,参与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各项指数,除水网密度指数外,也均无明显变化,哈尔滨市生态环境状况变化不大,总体上微幅好转。  相似文献   

8.
本溪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城市生态环境适宜度指数法”对本溪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及预测。现状评价结果表明,本溪市城市生态环境现状适宜度国差,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脆弱。预测结果表明,到“十五”末期,本溪市城市生态环境适宜度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呈明显改善趋势。  相似文献   

9.
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动态评估及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是我国南方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作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剖析不同影响因素对生态环境空间分异性的影响,分析鄱阳湖流域199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及不同驱动因子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流域内生态环境质量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生态质量等级为差和较差地区主要分布在流域中北部的低海拔平原与台地,质量等级为优和良地区主要分布在流域西南部的丘陵山地区域;(2)近30年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整体呈改善趋势,改善地区主要位于低海拔平原区域;(3)人口密度是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中驱动力最大的影响因子,与城市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夜间灯光指数因子q值多年来呈升高趋势,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受城市化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结果可为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县市为研究单元,运用生态综合指数法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初步判定出各县市的生态环境等级并对比分析“十五”末与“十一五”末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伊犁州平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处于良水平,各县市生态环境质量以优和良为主。与“十五”相比,全州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无明显变化。局部县(市)的△EI略微增大,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趋势明显,同时相应的综合评价研究也逐步深入.针对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问题,建造了GA-BP-SD模型.它对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初始权值和阀值用遗传算法优化,并将隶属度引入遗传神经网络,以便确定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因子和程度.用此模型对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探索,结果说明该方法是适合中国小城镇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  相似文献   

12.
林琪 《环境》2023,(9):50-52
<正>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保护监管的重要支撑,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印发《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等文件,初步构建了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为补齐生态质量监测的短板与弱项,进一步推进全国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深入开展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与评价,有效支撑生态保护监管,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印发了《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工作方案》)。  相似文献   

13.
利用黔江区环境空气的监测资料,采用空气综合污染指数、Daniel趋势检验方法等评价和分析方法,研究了黔江区2012年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12年,黔江区环境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1.67,满足国家二级标准天数比例为94.2%,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等级的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2006—2012年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表明,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随年份变化呈增长趋势;月变化结果表明,黔江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夏季和秋季质量比春季和冬季好。  相似文献   

14.
“十三五”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迎难而上、积极作为、奋力拼搏,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大家以实际行动展现出生态环境保护铁军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5.
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国际国内研究背景进行简要分析,提出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根据云南生态环境保护的特点和重点,探讨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为县域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估和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环境保护》2014,(10):66-67
重庆市黔江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城市集聚发展区、生态旅游发展区、生态农业保护区三个功能区域,把"生态立区、环境优先"作为发展思路,努力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  相似文献   

17.
从露天煤矿区基本生态环境要素出发,构建了一套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改进灰关联分析法对召富露天矿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召富露天矿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属于IV级,生态环境质量较差,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8.
淳安县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遥感数据库和浙江大学遥感与GIS实验室的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地面监测网调查与测量,按照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制定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定》方法,计算出淳安县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系统的评价分析淳安县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淳安县生态环境质量优异,排名浙江省第四位.最后,在结合同浙江省其它区县生态环境质量对比的基础上,科学的分析淳安县在生态环境上存在的不足,并就当前如何进一步提高淳安县生态环境质量提出了对策建议,为淳安县生态环境管理和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黔江区水环境质量现状及水质变化趋势,确定水体污染程度,分析了影响地表水质的污染物来源,提出了地表水污染具体防治措施,为黔江区地表水综合整治和污染防治提供可靠借鉴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傅楷翔  贾国栋  余新晓  王旭 《环境科学》2024,45(3):1586-1597
青藏公路沿线生态环境是西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研究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普遍存在数据获取困难、时效性过低及未考虑研究区独特的“高寒盐碱”环境状况等问题.基于GEE平台及研究区独特地理环境,对遥感生态指数(RSEI)进行改进,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一种新的适用于高寒盐碱地区的盐碱遥感生态指数(SRSEI)作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利用ArcGIS 10.3平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在多时空尺度下分析青藏公路那曲至安多段沿线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布格局与时间变异趋势,并探究自然和人为等8个控制因子对SRSEI时空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相较于RSEI,SRSEI对植被更加敏感,对植被稀疏和盐碱化严重地区的分辨能力更强,适合高寒盐碱区生态质量评价.②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尺度上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异性,生态质量较差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安多县城,质量等级为优和良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和东南部那曲地区;时间尺度上32年间研究区生态环境整体呈改善趋势,中西部和东南部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对生态环境有很强的改善作用,改善面积1 425.98 km2,占比99.82%.SRSEI均值为0.49,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增幅为0.015 7 a-1.③土地利用方式是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中驱动力最大的影响因子,多年份平均q值0.1576,环境因子的影响力较低;多因子交互结果显示,研究区的生态环境现状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有因子在交互作用下均有协同增强的作用,且人为因素的影响力在逐步上升,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土地利用方式交互作用是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交互控制因子.该研究可为那曲至安多段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