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对地震,斐济人有一个专门术语,叫做“une une”,这意味着斐济的居民们长久以来就认识到该群岛是地震活动区。斐济的第一张地震图是1913年安装在首都苏瓦的米尔恩地震仪记录的。从那时起,地震记录基本上是连续的(Singh,1985)。斐济最早的地震危险性评定是由Houtz(1961)进行的,他将斐济作为一个单一的均匀活动区,直到1965~1969年间拉蒙特地质观象台在该国建立第一个由3个台站组成的台网,才开始确定地震带(Sykes等,1969;Draunidalo和Hamburger,1984)。  相似文献   

2.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最早试图确定哥伦比亚地震震中区的工作是Lozano在1906年做的(Ramirez,1933)。他把地震分为三类:强、中、小烈度事件。在1922年,建立了哥伦比亚气象台,它拥有一个由3个台站组成的小台网,从此开始了哥伦比亚仪器观测记录的历史。1941年,在波哥大杰弗里亚纳大学建立了洛斯安第斯地球物理研究所,它管理着几个私立研究所资助的地震台。在国际地球物理年(1958),地震台增加至七个。然而资金缺乏总是影响每个大地震监测计划的执行。这个台网记录的资料和现有历史记载的使用,对由Ramirez对Estrada(1977)所编制的地震危险性图的提高非常有用。Espinosa等在1985年编制了最新的地震危险性图,已按总统1984第1400号令编入建筑规范。  相似文献   

3.
<正> 日本地震前兆研究概况日本地震预报的研究和观测,最早只有大地测量、验潮、重力、地磁、地震活动、地形变等项目.日本地震预报第二个计划(1969-1973年),尤其是第三个计划(1974-1978年)期间,观测项目有很多增加(表1).地震观测分三类,即全国性观测、指定地区的强化观测和集中观测.在预报地震方面,又将地震前兆分为长期、中期和短临三个阶段,并以此把地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这样一个多地震的国家,遍布全国各地的地震台站担负着地震活动监测、前兆信息探索,为科学研究提供各类观测数据的重要任务。为了贯彻中国地震局关于加强防震减灾文化建设的要求,本刊在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的支持下,组织专业作者,深入基层台站,采访撰写反映全国台站十年来变化的系列专辑,从历史发展与现实环境相结合的角度展示历代台站人由奉献坚守逐渐发展为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全国台站已由模拟观测技术转为数字观测技术模式,观测环境、技术标准的改变使台站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今遍布全国各地的地震台站是如何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本专辑将向您讲述一个个真实的台站故事。  相似文献   

5.
江苏数字地震台网已建设改造了 8个台站。对 8个台站记录到的背景噪声进行定量分析 ,测定背景噪声的地动速度均方根值 (RMS)、有效测量动态范围 (D有效)和噪声功率谱。结果表明 :受台基和海潮等观测环境的影响 ,大部分台站的地动速度RMS值高于 2 × 1 0 -8m/s,降低D有效 值。背景噪声功率谱峰值频率为 2 5~ 3 0Hz。这些定量分析为了解数字地震台网的实际监测水平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地震局成立以前,我国的地震台站多数由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管理。特别是承担核监测任务的台站,都是由该所第七研究室派人轮流看守,每台二到三人,每次半年到一年,定期轮换。邢台地震以后,由于当时文化大革命搞的如火如荼,在外边看台的老同志要回所“抓革命”,而我们这些刚毕业不久的学生,由于对所内情况不了解,也写不出有份量的大字报,所以就派我们去台站“促生产”。 我是1967年下半年去甘肃高台地震台的,前后三次共二年。高台地震台位于高台县城以北约5公里的朱家湾,北边是一望无际寸草不长的戈壁滩,南边是黑  相似文献   

7.
    
<正> 渤海地区是华北亚板块内强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400年来曾先后发生四次7级以上地震(1548年9月12日,7级;1597年10月6日,7级;1888年6月13日,7.5级;1969年7月18日,7.4级)。就强烈地震的频发性而言,不仅对华北,甚至对东部大陆地区堪称为首屈一指的。1969年渤海7.4级地震后不久,相继在海城,唐山发生7.3级,7.8级地震,它们在时间上,空间上相隔都很近,这种状况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所以,渤海地区的地震活动包含着丰富的科学问题。究竟是什么条件,什么原因造成渤海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8.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加拿大在其有记载的历史上经历了若干次破坏性大地震,这使第一张地震危险性图在1953年被加拿大国家建筑规范(NBCC)所采用(Hodgson,1956)。该图是定性的,简单地将地震带划分为大的、中的、小的和估计无地震危险几类。1969年,Milne和Davenport(1969)提出了一个编制新区划图的定量依据,该图于1970年为NBCC所采用。其依据是极值理论,采用每年1/100的超越概率的水平峰值加速度等值线来确定4个地震带,该图沿用至今并包括了1980年版的规范。在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早期通过对原来的和新近获得的地震活动性资料以及概率方法的评估,编制出版了加拿大新区划图(NBCC,1985),该图如下文中所描述。自那时起,新研究成果的取得和对地震及其影响的进一步认识,迫切需要编制能为2000年NBCC所采用的新加拿大地震危险性图。  相似文献   

9.
一般地震走时表是由一定间隔震中距查算各震相走时。本文所介绍的根据P与S波走时差值由计算机实时快速编制和查算区域地震走时表的方法和程序,适用于震源在壳内任意深度,可含低速层的水平均匀分层模型。此外,本文还给出了下扬子三个分区、三种深度的走时表,以供没有计算机的台站或地震现场作精细定位之用。  相似文献   

10.
一个特殊的地震空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 11 0 1,山西省大同市发生了M5 6地震 ,此前 10个月在其震源附近曾发生一群震源定位结果较好的小震。从小震在三维空间的分布情况看 ,在垂直剖面上存在一个NWW向的特殊空区 ,且似乎存在围空地震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发生的现象。采用层状介质点源位错模型 ,由理论地震图拟合观测的垂直向记录 P、 S最大振幅的比值反演小地震震源机制的方法 ,使用大同地震台网和其他地震台网部分台站的记录资料 ,求得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这些震源机制解在 4个象限中呈现出了不同的性质 ,且每两个相对象限中震源机制解的性质相近。5 .6级地震发生在该空区的边缘 ,而余震序列将其填充 ,余震区的长轴方向和空区方向相同。  相似文献   

11.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Rey Pastor发表了最早的地震危险性参数研究,成为伊比利亚半岛地震构造区划的一个组成部分。Munuera(1964)发表了用于1969年地震建筑规范的第一幅区划图。此后,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西班牙本土,开展了大量的一般的和特殊的研究。Martin(1984)提出了西班牙第一个概率危险性分析,而Arenillas等(1986)是第一个对特别重要结构进行概率危险性分析的人,对大陆各部分的其它一些研究是由Roca和Udias(1976),Munoz等(1984),Bisbal(1984),Canas(1988)等,以及Lopez Casado和Sanz de Galdeano(1987)进行的。最近,国家地理研究所的一个地震危险性工作小组出版了一本新的西班牙地震危险性研究(Mapa dePeligrosidad,Sismica de Espana,待出版)。  相似文献   

12.
按地震在空间上的相似活动过程排列的华北与闽粤沿海及银川地震区 (带 )地震活动周期表 ,以华北地震活动为主线 ,将公元前 2 80年咸阳 5 级地震至 1 988年 2月 2 5日彰武 4 8级地震间 2 2 6 7年的华北地震活动划分为 4个时间层次。其组合关系是 ,一个超长地震周期由初、前、主、余震期 4个地震期组成 ;除前震期只有一个地震周期外 ,初、主、余震期都包含前弱后强两个地震周期 ;每个地震周期多分为初、前、主、余震段 4个地震段。闽粤沿海地震区和银川地震带的主震段分别与华北初、余震段同期活动。地震周期是介于前人划分的地震幕与地震活动期之间一个新的更为重要的时间层次。华北 7个地震周期的起止时间是 :-2 80 .5 0~ 8.2 2~ 880 .1 2~ 1 337.6 9~ 1 5 6 8.37~ 1 730 .75~ 1 85 5 .95~ 1 988.1 5年。并从时空强 3方面阐述了华北地震周期性活动规律 ,分析了 3个地震区、带地震周期的相互关系。华北地震周期可作为标准地震周期与不同地区地震周期相对比 ,具有重要的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21年5月21日,云南省大理市漾濞县(北纬25.67度,东经99.87度)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地震造成3人死亡,32人受伤,1.3万间房屋受损,周边多个市县震感强烈.该地震是继漾濞县2017年5.1级地震后发生的又一次中强地震.根据强震台网测定,最大强震记录的台站为漾濞台,距震中10千米,三个方向的地...  相似文献   

14.
应用法国地震学家G.Poup inet等关于双子地震的有关理论,对云南地震台网数字地震资料开展应用研究,通过基线校正、数字滤波、波形对比等方法获得8对3级双子地震和武定地震易门台7对双子地震。对以上双子地震取起始3秒P波作富氏谱分析后进行谱比对数的斜率拟合。结果显示,由发生在6.5级姚安地震前7个月之内与之外时段的地震构成的双子地震,其P波谱比对数斜率绝对值都达到0.030以上,明显高于均由震前7个月之外发生的地震构成的双子地震谱比对数斜率;在距主震2°范围以内的台站可观测到双子波发生的变化。常熟台双子地震P波谱比对数斜率时间进程在南黄海地震发生之前也存在这一现象,但出现异常的时间扩大到9个月之内。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安徽省五个台站八套水管倾斜仪的长期观测资料(最短的为2.6年,最长的为8年)进行了分析,认为观测结果显示出如下事实: (1)观测条件具有较小的噪声水平; (2)正常背景(无震或小震背景)下的地倾斜态式; (3)台站部位现今的地壳垂直运动是不明显的,倾斜速率小于0″.5/年; (4)在[1]中所讨论过的佛子岭台站5公里处1979年夏季820余次小震震群活动前的前兆倾斜变化,随着资料的进一步积累而更加醒目。  相似文献   

16.
<正> 南黄海6.2级地震前,我们根据视电阻率观测资料的分析,发现有三个台站资料出现了中短期视电阻率异常。震前几天,又相继出现自然电位不稳的现象。本文主要对上述前兆现象作一些初步总结。一、台站、资料和分析江苏省正常观测的视电阻率台(下简称地电台)有8个,多年来工作状态良好、资料连  相似文献   

17.
20 0 1 - 1 1 - 1 4在新疆、青海交界的昆仑山口西发生了 8.1级大地震 ,这是自 1 950年西藏 8.6级地震以来的半个世纪中我国大陆发生的最大地震 ,这次地震的发生将对认识我国大陆今后几年的地震活动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地震之后 ,我们向全国的地应力台站广泛征集了有关这次地震的地震观测报告。发现这些报告在写作的思路和内容上差别很大。本文即是在审阅、编辑整理地震观测报告的过程中 ,结合台站提交的地震观测报告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针对遇有地震发生 ,特别是大地震 ,台站该如何提供地震发生前后的观测报告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希望能…  相似文献   

18.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越南1924年开始从事地震研究,由富连研究所地震台(法国支持参与)承担。1968年编制了南越地震区划图.1985年,NCSR地球物理研究所编制了第一张1:200万越南全国综合性地震危险性评估图。其成果已发表并作为工业设计中的工程场地评定和生命线研究的基础资料。1987年以来,越南国内由于水电站的增加,地震危险性评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地震台的数量已经由1957年的2个增至1980年的6个,到1992年已猛增到19个。  相似文献   

19.
前言     
<正> 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发生至今已有20年了。尽管这次地震震中位于海中,对其研究受到很大限制,但是国内、外地震工作者一直没有停止对渤海地区地震的探索。这是由于1966-1978年华北地区地震活跃期的7级以上强震均发生在渤海及其周围地区。对渤海地震及渤海地区震源环境条件(浅部、深层的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条件)的研究,不仅对渤海而且对华北地区的地震发生规律的认识和地震预报均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 常熟—太仓5.1级地震前,我省设置地应力(变)仪的四个台站,除溧阳地震台,其他均无异常反应(见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