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循环经济与我国水泥工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水泥工业在“四零一负”战略方面多年来取得的实践成效、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循环经济领域中的典型企业进行详细介绍,说明我国水泥工业独特的利废优势和健康有序的发展,必将为我国循环经济体系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工业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标准化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技术基础性工作,对于强化政府监督管理、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引导社会合理消费,规范市场秩序,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工业目前是典型高消耗、高排放、综合利用率低的粗放发展模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消耗,降低排放,提高循环利用率是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力量,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领域,不仅自身需要加强循环发展,也承担着为全社会提供循环技术与装备的重任。为此,本刊就我国工业领域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等问题,对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高东升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4.
实施节能减排工作,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任务,也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实际行动。有色金属工业是我国6大重点耗能行业之一,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行业之一。有色金属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与前景,对我国整体循环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了解"十一五"期间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历程及今后形势,本刊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康义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5.
为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及促进产业化进程,经各地工业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推荐,专家评审,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国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第一批)》(征求意见稿)进行公示,公开向社会和工业企业征求意见。该目录包括废弃电器电子、废旧轮胎橡胶、废旧金属和废玻璃、废塑料和废纺织品、建筑和农林废弃物、废纸张及其他等6大类95项技术。  相似文献   

6.
刘兴利,北京现代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从事冶金工业(钢铁、有色金属)产业政策研究工作近30年。初期曾在太原钢铁公司从事调研工作,1976年调冶金工业部,先后任职秘书、政策研究室副主任。20世纪80年代初调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担任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兼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等职直至退休。在冶金战线从事产业政策研究工作期间,深入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钢铁、有色金属工厂、矿山进行专题调研,对资源能源利用水平。工人劳动环境,废水废渣排放状况以及工艺主体装备技术水平等均有所了解。改革开放后先后到过世界上16个国家的有色金属企业进行考察。从先进与落后的比较,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悬殊差距,生产环境清洁与污染对比等中得到启迪和震撼,成为他退休之后发起成立非盈利性循环经济研究机构的渊源和动力。近4年来,他以北京现代循环经济研究院为平台,以再生资源利用研究为主项,与冶金、有色、化工、航空、煤炭、包装、建材等行业50多位同仁一道,为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建言效力。  相似文献   

7.
国有重点大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仅符合国家节能降耗增效的要求,而且符合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国有重点大型企业涵盖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应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发挥先锋作用。凭借自身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引导带动中小企业,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共同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根本上缓解环境、资源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顾及到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从工业经济系统自身发掘资源、能源,充分挖掘潜力,寻找伴生资源,开发利用废弃物,促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以循环经济模式替代陈旧的线性经济模式,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我国目前实施循环经济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开发区为例提出了构建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体系,着重从组织、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进行了论证,为开发区按循环经济要求运行进行了探索,也为循环经济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推动。与此同时,我国民间资本已发展为具有相对集中等特点的庞大资金流,并积极寻找投资路径。循环经济发展需遵从"资金—技术—利润"公式,引导民间资本与循环经济相结合,可以使企业得到发展,民间资本得到利润,由于互惠,使其存在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