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促进干秸秆的跨季节贮存及尾菜资源化利用,利用青贮原理将干玉米秸秆与白菜废弃物进行混合贮存发酵,探讨不同添加量乙酸对二者混贮发酵品质的影响,并通过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多样性.设置ME组(无乙酸添加)为对照组,AA组(添加量0.3%)和AB组(添加量0.6%)为2个乙酸处理组,18±1℃恒温密闭混贮60 d,间隔30 d分析其化学组分、发酵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AA组贮存60 d时的干物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粗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ME组,酸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显著下降,半纤维素、纤维素和综纤维素含量显著增加. AB组在30 d和60 d时pH均显著低于ME组,乳酸含量在30 d时显著增加,60 d时显著降低.AA组和AB组中乳酸/乙酸、乳酸/总有机酸及氨氮/总氮值均低于ME组.混贮发酵期间ME组、AA组和AB组的门水平细菌主要为Proteobacteria和Firmicutes,属水平细菌包括Lactobacillus、Paralactobacillus、Enterobacter、Pediococcus、Flavobacterium、Chryseobacterium、Pedobacter、Sphingomonadaceae、Erwinia等,其中Lactobacillus、Paralactobacillus和Enterobacter为优势菌.与ME组相比,AA组和AB组中腐败菌Enterobacter丰度呈下降趋势;2个乙酸处理组的总乳酸菌丰度高于ME组,但乳酸菌多样性较ME组有所减少,主要包括Lactobacillus、Paralactobacillus和Pediococcus等乳酸菌属.总之,干玉米秸秆与白菜废弃物能以适宜比例混贮60 d不变质,尽管添加乙酸后的乳酸发酵强度有所抑制,但低剂量乙酸更有助于保存干物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粗蛋白、综纤维素等有机组分,建议乙酸添加量为0.3%.  相似文献   

2.
动态研究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和布氏乳杆菌(Lactoacillus buchneri,LB)对干玉米秸秆与白菜废弃物连续混贮170 d期间品质变化的影响,利用Mi Seq高通量测序平台考察细菌多样性.无添加剂设为对照组(ME组),定期分析感官品质、有机化学组分、发酵品质和细菌多样性.结果表明,与ME组相比,30 d时LB和LP组干物质(DM)含量均显著(P0.05)下降,之后分别于60 d和90 d显著(P0.05)增加,且LB组始终高于LP组.贮存170 d期间LP和LB组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显著(P0.05)高于ME组,且LB组始终高于LP组(除130 d).30-90 d期间LP和LB组pH显著(P0.05)低于ME组,且LP组始终低于LB组,LP组乳酸(LA)含量显著(P0.05)增加,氨态氮/总氮(AN/TN)显著(P0.05)降低.130-170 d期间LP和LB组中乳酸/乙酸(LA/AA)和乳酸/总有机酸(LA/TOA)均明显低于ME组,乳酸发酵程度变弱.3个处理组中厚壁菌(Firmicutes)和变形菌(Proteobacteria)为门水平优势类群;乳杆菌(Lactobacillus)始终为属水平优势菌;2种乳酸菌剂均能使肠杆菌(Enterobacter)、假单胞菌(Pseudomonas)和黄杆菌(Flavobacterium)等腐败菌丰度显著(P0.05)降低,130 d时Enterobacter消失.总之,L.plantarum有助于改善混贮中前期(90 d)发酵品质,能有效保存纤维素、半纤维素和综纤维素等能源组分,L.buchneri有利于170 d贮存期间的DM和WSC保存;建议实际生产中根据贮存周期长短来选择适宜的乳酸菌,以便获得最佳贮存品质.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干玉米秸秆和废弃白菜在不同季节温度条件下的混合贮存品质差异性,参考西北地区气候条件设置低温(-3±1℃,LX)、室温(18±1℃,RX)和中温(34±1℃,MX)3个处理组,连续混贮90 d,间隔一定时间分析感官质量、有机组分和发酵品质,并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考察混贮发酵期间微生物菌群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混贮30 d时,RX和MX组中干物质和乳酸含量显著高于LX组(P 0.05),氨态氮/总氮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纤维素含量显著低于LX组(P 0.05).贮存90 d时,RX组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pH值及氨态氮/总氮均显著低于LX和MX组(P 0.05).贮存3个月期间,RX组的乳酸/乙酸和乳酸/总有机酸比值始终高于LX组和MX组,乳酸发酵强度较高;3个处理组的生物降解潜力均高于原料,丁酸含量很低,感官质量均为优等,费氏评分等级为好或很好,均达到优良贮存品质.微生物群落结果显示,3个处理组中门水平优势菌为变形菌(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Firmicutes),且LX和RX组中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较原料明显升高;属水平优势菌为肠杆菌(Enterobacteriaceae)、乳杆菌(Lactobacillus)、肉食杆菌(Carnobacterium)及明串珠菌(Leuconostoc),且LX和RX组中的肠杆菌等腐败菌相对丰度低于MX组,乳杆菌、明串珠菌和肉食杆菌等乳酸细菌的相对丰度高于MX组.本研究表明在室温(18±1℃)条件下混贮更有利于提高乳酸发酵强度,抑制腐败菌生长,从而使有机酸和有机组分得到优化重组,实现较高贮存品质.结果可为干玉米秸秆和废弃白菜在不同季节的处理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图5表9参36)  相似文献   

4.
为提升干玉米秸秆与废弃白菜的混贮品质,研究接种异常毕赤酵母(Pichia anomala)对干玉米秸秆与废弃白菜混贮发酵品质的动态影响.试验设置无添加剂对照组(ME)和微生物处理组(PA),连续恒温贮存发酵170 d,间隔一定时间分析感官质量、有机组分和发酵品质,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考察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与ME组相比,贮存170 d期间PA组中的干物质、粗蛋白、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乳酸含量显著增加(P 0.05),p H值、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降低(P 0.05),乳酸/乙酸和乳酸/总有机酸比值得到优化.细菌群落结构显示:PA组中门水平优势菌为厚壁菌(Firmicutes)和变形菌(Proteobacteria),属水平优势菌为乳杆菌(Lactobacillus)和类乳杆菌(Paralactobacillu).接种异常毕赤酵母能使肠杆菌(Enterobacter)、假单胞菌(Pseudomonas)和黄杆菌(Flavobacterium)等腐败菌的相对丰度逐步降低,130 d时肠杆菌消失,有益乳酸菌的总丰度始终保持在50%以上.本研究表明接种异常毕赤酵母能改善干玉米秸秆与白菜的混贮发酵品质,使干秸秆能保质贮存近半年时间,结果可为其资源化利用提供原料保障.(图5表5参38)  相似文献   

5.
玉米秸秆和白菜废弃物在不同贮存条件下的微生物群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技术分析不同温度和贮存方式下玉米秸杆(IO)和白菜废弃物(IA)贮存30 d时的微生物群落.设置低温(O)、中温(R)和高温(H)3种温度;每种温度条件均设有秸杆单贮(O)、白菜单贮(A)和二者混贮(X)3个处理组.结果显示,IO原料附着细菌主要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65.26%)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33.78%),IA主要包括Proteobacteria(80.23%)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8.57%).贮存30 d后在属水平上,IO主要包括肠杆菌(Enterobacter)(47.11%)、肉食杆菌(Carnobacterium)(27.71%)和泛菌(Pantoea)(10.14%)等;IA主要包括假单孢菌(Pseudomonas)(48.40%)、Pantoea(17.10%)和黄杆菌(Flavobacterium)(16.26%)等;IA中几乎不含乳酸菌,IO中乳酸菌丰度约28.71%.IO组低、高温单贮时主要包括Enterobacter(21.76%和35.87%)、Carnobacterium(40.42%和27.29%)和Pseudomonas(18%和26.99%),中温单贮时主要包括Enterobacter(66.72%);IA中、高温单贮时主要包括乳杆菌(Lactobacillus)(80.07%和74.63%),低温单贮时主要包括Lactobacillus(28.43%)、耶尔森氏鼠疫杆菌(Yersinia)(19.50%)和Enterobacter(17.13%);二者低、中温混贮时主要包括Lactobacillus(52.03%和53.52%)、Enterobacter(5.98%和11.65%)和Carnobacterium(12.98%和10.65%),高温混贮时主要包括Enterobacter(70.57%).综上表明,高通量测序技术全面反映了IO和IA在不同贮存条件下细菌群落的组成及丰度信息,白菜中高温单独贮存、秸秆/白菜中低温混合贮存时乳酸菌占优势.  相似文献   

6.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技术分析不同温度和贮存方式下玉米秸杆(IO)和白菜废弃物(IA)贮存30 d时的微生物群落. 设置低温(O)、中温(R)和高温(H)3种温度;每种温度条件均设有秸杆单贮(O)、白菜单贮(A)和二者混贮(X)3个处理组. 结果显示,IO原料附着细菌主要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65.26%)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33.78%),IA主要包括Proteobacteria(80.23%)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8.57%). 贮存30 d后在属水平上,IO主要包括肠杆菌(Enterobacter)(47.11%)、肉食杆菌(Carnobacterium)(27.71%)和泛菌(Pantoea)(10.14%)等;IA主要包括假单孢菌(Pseudomonas)(48.40%)、Pantoea(17.10%)和黄杆菌(Flavobacterium)(16.26%)等;IA中几乎不含乳酸菌,IO中乳酸菌丰度约28.71%. IO组低、高温单贮时主要包括Enterobacter(21.76%和35.87%)、Carnobacterium(40.42%和27.29%)和Pseudomonas(18%和26.99%),中温单贮时主要包括Enterobacter(66.72%);IA中、高温单贮时主要包括乳杆菌(Lactobacillus)(80.07%和74.63%),低温单贮时主要包括Lactobacillus(28.43%)、耶尔森氏鼠疫杆菌(Yersinia)(19.50%)和Enterobacter(17.13%);二者低、中温混贮时主要包括Lactobacillus(52.03%和53.52%)、Enterobacter(5.98%和11.65%)和Carnobacterium(12.98%和10.65%),高温混贮时主要包括Enterobacter(70.57%). 综上表明,高通量测序技术全面反映了IO和IA在不同贮存条件下细菌群落的组成及丰度信息,白菜中高温单独贮存、秸秆/白菜中低温混合贮存时乳酸菌占优势. (图9 表3 参37)  相似文献   

7.
玉米免耕秸秆覆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研究免耕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本项试验运用Biolog-ECO检测手段,对连续2年的玉米(Zea mays L.)保护性耕作试验全部秸秆覆盖免耕和常规耕作2种耕作处理的土样进行了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研究。试验表明:(1)免耕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率以及不同碳源利用率高于常规耕作,免耕对总体碳源利用率平均值比常规耕作高53.1%;(2)免耕土壤微生物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常规耕作,免耕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指数22.33±0.57,多样性指数3.02±0.04,常规耕作微生物群路丰富度指数14.33±1.15,多样性指数2.56±0.12。免耕秸秆覆盖耕作措施促进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  相似文献   

8.
从添加秸秆进行堆肥处理的污泥中采集样品,通过富集培养和刚果红平板染色法筛选分离出具有纤维素降解能力的细菌,再通过酶活力测定从中分离筛选出1株相对高活性的产纤维素酶细菌CI;通过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初步确定该菌株为Devosia sp..利用单因素试验对目的菌株C1进行产纤维素酶发酵条件优化,结果表明菌株C1产纤维素酶的最佳发酵时间、培养温度、摇床转速以及最适初始pH值分别为60 h、30℃、130 r·min^-1和7.2~7.5,且在该条件下其滤纸酶(FPase)和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活力分别达23.10和54.97 U·mL^-1.  相似文献   

9.
华北潮土线虫群落对玉米秸秆长期还田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华北潮土区玉米秸秆长期还田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2010年开始在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武清试验站进行秸秆长期还田定位试验,设置C0(玉米秸秆不还田)、C1(玉米秸秆25%还田)、C2(玉米秸秆50%还田)、C3(玉米秸秆75%还田)及C4(玉米秸秆100%还田)共5个处理,分别于2015年7月、8月和9月采集土壤样品,采用浅盆法分离土壤线虫,分析土壤线虫群落对长期秸秆还田的响应。结果表明:5个处理土壤线虫密度范围为223~1 470ind·100g~-1,表现为C3C2C1C4C0,且C3处理的相对密度显著提高了51.44%。所获得的土壤线虫隶属于32个属,其中C0、C1、C2、C3和C4处理分别鉴定得到21个属、30个属、25个属、24个属和22个属。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线虫总数量、食细菌性线虫数量和杂食-捕食性线虫数量,但不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而增加,差异不显著;同时秸秆还田提高了线虫的H指数、J指数、NCR指数和WI指数,降低了PPI指数。总体上,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增加了线虫数量,提高了线虫属丰度及各营养类群生态指数(PPI除外)。另外,该研究发现不同秸秆还田量之间线虫数量、组成、群落结构均无显著性差异。可见,秸秆还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线虫数量及提高种类多样性,并通过增强线虫食物网的稳定性以降低受干扰程度,但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印加孔雀草(Tagetes minuta L.)入侵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从土壤微生态学的角度探究印加孔雀草入侵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有助于深入揭示其入侵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采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以万寿菊(Tagetes erecta L.)为对照植物,设置不同植物的处理(裸土CK、万寿菊Te、印加孔雀草与万寿菊混种TmTe、印加孔雀草Tm),比较了各处理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1)TmTe的Ace指数显著低于CK、Tm且Chao指数显著低于CK,Tm的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CK且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CK,混种处理细菌群落丰富度最低,印加孔雀草单优群落处理群落多样性最高;(2)4个处理共有的OTUs为3 169个,3个植物处理中,TmTe的细菌群落数最低,为3 814个OTU,Tm细菌群落数最高,为4 110个OTU;(3)相对丰度最高的前5个门分别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在各处理中所占比例之和皆为80%以上;(4)放线菌门、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变形菌门、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绿弯菌门以及芽单胞菌门与土壤全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其他菌门,相关性各有不同,但差异不显著。多囊粘细菌科(Polyangiaceae)、侏囊菌科(Nannocystaceae)、念珠藻科(Nostocaceae)等8个科的10个OTU类群共同存在于Tm vs CK和TmTe vs CK但不属于TmTe vs CK,表明其在印加孔雀草入侵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为揭示印加孔雀草入侵对土壤微生态影响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钾肥对铅污染土壤白菜生长及品质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阐明钾对铅污染土壤白菜生长品质及食用安全性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2种浓度铅污染土壤下不同钾肥施用量对白菜生长、生理特性、重金属含量及食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铅污染土壤增施钾肥白菜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分别显著提高5.1%~30.0%和10.0%~33.3%(P0.05)。铅污染土壤增施钾肥(100~400mg·kg-1)可显著提高白菜叶绿素a含量(P0.05),叶绿素b含量变化不明显。铅污染土壤增施钾肥能显著降低白菜中镉、铅、铬和砷含量(P0.05),显著提高维生素C含量(P0.05),显著降低硝酸盐含量(P0.05),但对白菜还原糖含量的影响不一致。该试验条件下铅污染土壤白菜最佳施钾浓度为200~400 mg·kg-1。  相似文献   

12.
以蔬菜废弃物为原料的厌氧消化过程产甲烷能力下降时,通过添加微量元素可使其恢复稳定状态,因此研究微量元素对厌氧消化系统微生物结构的影响对优化系统性能具有重要意义.采用70 L厌氧发酵罐,有效体积59.5 L,在中温35℃条件下进行蔬菜废弃物厌氧消化的连续冲击负荷试验,根据CH_4含量变化规律,及时添加微量元素(Fe、Co、Ni)促进厌氧消化过程.样品采用16SrRNA基因扩增和MiSeq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结果表明,微量元素对细菌群落的影响主要作用于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及螺旋菌门.在属水平上,第一次微量元素的添加诱导了拟杆菌门中的VadinBC27 wastewater-sludge的增加,相对丰度从54.1%升至68%,降低了厚壁菌门中Erysipelotrichaceae UGG-004以及螺旋菌门中Sphaerochaeta.第二次微量元素的添加,主要降低了螺旋菌门中的Sphaerochaeta,相对丰度从11.4%到4.4%,以及诱导拟杆菌门中Bacteroides的产生,提高了原料利用率,降低了酸化的抑制作用.微量元素对蔬菜废弃物厌氧消化过程中产甲烷菌群落的影响主要在甲基营养型Candidatus Methanoplasma、甲烷鬃菌属为主导的乙酸营养型.当挥发性脂肪酸含量较高时,Candidatus Methanoplasma占主导地位,微量元素添加后则会诱导甲烷鬃菌为主导的乙酸营养型甲烷菌的产生,相对丰度从2.3%增至80%促进挥发性脂肪酸的消耗转化.本研究表明,微量元素的添加对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显著,促进厌氧消化过程水解酸化与甲烷化的平衡,从而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3.
玉米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呼吸是大气CO2的重要来源,而我国华北平原玉米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该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在于揭示玉米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为农作措施对碳循环的影响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覆盖免耕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覆盖免耕土壤CO2全年平均释放量为13.2 g·m-2·d-1,分别比还翻处理和清翻处理增加8.38%和27.6%.所有测定时间中,除去2007年4月24日外,在其余取样时间里处理之间CO2释放量均呈差异显著.不同处理土壤呼吸均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动态变化,7月是全年的呼吸高峰期,覆盖免耕在5月多出一次高峰期.玉米秸秆覆盖免耕全年土壤呼吸的最低峰值比最高峰值降低77.1%,显著高于清茬翻耕和还田翻耕,表明玉米秸秆覆盖免耕土壤呼吸季节性变化较为强烈.  相似文献   

14.
全生育期种植抗虫基因cry1Ab/cry2Aj和耐除草剂基因G10evo-spsps的转基因玉米及其亲本非转基因玉米,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玉米拔节期和成熟期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数量、组成及多样性,研究种植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转基因玉米未显著影响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荧光素二乙酸酯水解酶活性、微生物群落丰度及多样性;在门水平上,种植转基因玉米仅显著提高2个生长时期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在属水平上,种植转基因玉米均显著降低2个生长时期根际土壤细菌Candidatus_Nitrososphaera相对丰度;种植转基因玉米未影响真菌门水平相对丰度,但影响根际土壤真菌Fusarium、Staphylotrichum和Lophiostoma属相对丰度。另外,生长时期显著影响根际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也显著影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但未显著影响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该研究旨在为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自然生态风险管理和控制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生物炭施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以广东博罗某生态农业实验基地玉米地为试验对象,设置3个处理,分别按0(C)、5(B1)、10(B2)t·hm~(-2)施加秸秆生物炭,分别于第7天、14天、21天后采集根际土壤及非根际土壤样品,通过对玉米根际及非根际土壤细菌16S r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结合16S rDNA PICRUSt功能预测技术,探究生物炭施用对玉米根际土壤及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施加生物炭可明显增加玉米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施加21 d后C组、B1组和B2组chao1指数分别为1 261、2 707和2 472;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不显著(P=0.406)。施加5t·hm~(-2)生物炭后,玉米根际土壤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升高,但施加10 t·hm~(-2)生物炭处理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降低。在科水平上,施加生物炭后,玉米非根际土壤黄色单胞菌科(Xanthomonadaceae)受到明显抑制,而施加生物炭与否及施加量多少对根际土壤黄色单胞菌科(Xanthomonadaceae)丰度高低影响不显著(P=0.857)。PICRUSt预测结果表明,生物炭施加对玉米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遗传、信息传递等过程产生影响,从而改变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综上,施用生物炭会影响玉米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相对于施加10 t·hm~(-2)处理,施加5 t·hm~(-2)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该研究结果可为生物炭农业化利用机制研究及施加量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纳米氧化锌(纳米Zn O)的广泛应用使其进入农业生产领域的可能性增加.鉴于堆肥是处理农业废弃物的主要方式,采用实验室模拟堆置,以鸡粪、秸秆粉为主要原料进行堆肥实验,研究3种浓度的纳米Zn O(0.1,1,10 mg/kg)对堆肥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影响,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堆体中细菌群落结构及组成的变化.结果显示,纳米Zn O不会影响堆肥过程中的温度及腐熟程度,但降低了堆肥过程中的p H;对堆体中细菌Alpha多样性影响不显著,但改变了细菌群落结构及组成.其中,堆肥高温期(5 d)厚壁菌门及拟杆菌门的一些属对纳米Zn O处理响应最明显,0.1 mg/kg浓度纳米Zn O提高了Cohnella的相对丰度,而1、10 mg/kg浓度纳米Zn O增加了魏斯氏菌属、芽孢杆菌属、肠球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了一些拟杆菌属的丰度.本研究表明纳米Zn O不仅影响堆肥理化性质,也影响堆肥中一些功能微生物,结果可为评价纳米Zn O的环境效应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水分管理对稻田细菌丰度与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从DNA和RNA水平探究长期淹水和间歇灌溉对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研究还较少。为探明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土壤细菌数量和群落结构特征,以长沙县金井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提取土壤微生物DNA和RNA,应用荧光定量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和方法分析了两种水分管理方式——间歇灌溉(稻草和无稻草)和长期淹水(稻草和无稻草)对稻田土壤细菌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间歇灌溉稻田细菌数量高于长期淹水稻田。在DNA水平上,间歇灌溉稻田干土细菌数量达到3.9×10~(10) copies·g-1,是长期淹水稻田干土的2.18倍;有稻草添加时,间歇灌溉条件下稻田干土细菌数量达到6.1×10~(10) copies·g~(-1),是长期淹水稻田干土的2.21倍。在表达水平上,间歇灌溉条件下稻田干土细菌数量达到2.1×10~8 copies·g~(-1),是长期淹水稻田干土的2.58倍;有稻草添加时,间歇灌溉条件下稻田干土细菌数量达到2.8×10~8 copies·g~(-1),是长期淹水稻田干土的1.13倍。间歇灌溉稻田与长期淹水稻田的细菌种群结构存在差异。在DNA水平上,尽管间歇灌溉稻田多样性指数与长期淹水稻田相近,但优势细菌种群存在差异。而在表达水平上,不仅优势细菌种群存在差异,而且间歇灌溉稻田土壤细菌的多样性显著高于长期淹水稻田。在有稻草添加情况下,间歇灌溉稻田多样性指数为2.49,而长期淹水稻田多样性指数为0.28。总之,水分管理方式对稻田土壤细菌丰度和群落影响显著,间歇灌溉能够提高水田土壤细菌的数量和细菌的多样性,从细菌的丰度和多样性角度考虑,间歇灌溉是稻田较适宜的水分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8.
19.
利用三室根箱装置获得玉米生长室土壤(S I)、根际土(SⅡ)、非根际土(SⅢ)3个不同根区土壤,采用传统平板计数培养与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转基因玉米Btll及其非转基因亲本在播种后40、50、60 d各根区土壤细菌数量及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转Bt基因玉米播种后50、60 d S I根区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显著低于非转基因亲本,播种后40、50 d SⅡ根区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较亲本玉米显著增加,而在其他时期和根区与亲本玉米之间均无显著差异.DGGE图谱显示,3个采样时期各根区DGGE图谱条带数、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0.
从潮土、水稻土、砂姜黑土、石灰土上植物根际土壤和根中分离了86株磷细菌,通过NBRIP液体摇瓶培养3 d,培养液水溶磷质量浓度为4.2~387.3 mg.L^-1,水溶磷质量浓度与培养液pH呈显著负相关(r^2=0.621 6)。筛选出3株磷细菌进行玉米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株磷细菌处理的玉米干物质量和吸磷量与对照(处理4)相比无显著差异,2株磷细菌处理的玉米干物质量和吸磷量与对照相比有明显增加,干物质量增加了19.6%~37.5%,吸磷量增加了22.7%~40.2%,其中编号为HCW115解磷菌株的效果相当于施用无机磷(P)10 mg.kg^-1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