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较早开展了对-般指导性规划和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实践和立法.但对于更高层次的国民经济规划环评,立法没有规定,也很少有人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旅游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编制技术要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不同的区域/行业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不同,使得各类规划环评的技术要点均不相同。为此在苏州太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规划环评实践基础上,分析了旅游专项规划的特点,开展了旅游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影响识别与指标体系建立、规划方案分析、区域环境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编制技术要点的探讨,提出了可供借鉴的旅游专项规划环评技术方法与编制要点。  相似文献   

3.
我国环评工作的基本情况 不断完善配套法规自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实施以来,环境保护部又起草了规划环评条例,此条例已上报国务院,正待批准实施.此外,又制定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办法、环境影响评价审查专家库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程序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行为准则与廉政规定等配套部门规章,环评工作配套法规日益完善.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通过已经10年了,"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突出又醒目的法律条款,写入此法,给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赋予了法律权力.《环评法》还就公众参与方式提出了具体要求"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和建设单位,应以听证会、论证会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2006年,环保部又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详细规定了公众参与环评的方法、规章制度. 十年一回眸,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已逐渐成为一个建设项目通过的必经程序.近十年,我国公众参与环评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公众作用日益彰显.  相似文献   

5.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是我国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制度之一,近年来环境影响评价在很多领域渗透很快,对于如何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问题,已经摆在许多环评机构和单位面前.随着信息时代扩张速度的加快,先进的科技工具也被应用到环境影响评价领域中,DV也是如此,DV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开展过程中的现状调研、公众参与、档案管理等阶段发挥很多重要的功能,使环评工作便捷、方便,对减轻工作强度,提高环境影响评价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针对市政专项规划环评中存在的评价难以早期介入、规划内涵把握不准确、评价环节覆盖不全面等问题。对市政专项规划环评的评价模式、人员配置、逻辑主线和内容侧重进行了探讨,提出应提倡多学科专业人员合理搭配的混合评价模式,并建议将“选源评价→选站评价→选线评价”作为评价的逻辑主线,将选潭和选站作为评价的重点内容。最后以深圳市填海造地填料系统布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例,介绍了市政专项规划环评的具体煽制过程。  相似文献   

7.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对于建设项目来说,规划具有更高的综合性、宏观性和前瞻性,因此,规划环评工作也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因素.我国目前的规划环评研究难点主要集中于环境评价与不同类型规划本身的理论与技术特点的结合问题,由于规划环评开展时间尚短,缺乏实践经验累积,实际工作开展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对上海市2003-2005年间完成的24本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进行分析,提出了提高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输变电电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思路实践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电源发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已经开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对于电网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还没有很深入地进行。以《南京电网"十一五"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环评》电网规划环评为案例,对如何组织电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思路、评价体系和内容框架等内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加强基础库建设提高环评科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正式实施.《环评法》第六条规定"国家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数据库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技术规范进行科学研究,建立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制度,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数据库和评价指标体系."环评基础数据库建设任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被明确下来,环评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也从此正式开始.  相似文献   

10.
x820 .3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罗宏…(中国环科院)//环境与开发/江西省环保局一2仪幻,15(1)一43一44环图X一16 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间题主要有:1.没有普遍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环境影响评价始终处于被动反应地位;3.评价对象仍局限于建设项目;4.没有重视公众参与;5.缺少环境影响后评估环节;6.环评委托缺乏公平竞争机制;7.环境影响报告书质量不高;8.环评人员素质较差;9.环评费用得不到保证。对策及建议:1.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3.采取新的环评单位选择方式;4.改进对环境影…  相似文献   

11.
《环评法》公布历程 1964年,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环境质量评价会议提出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1969年,美国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环境影响评价用法律固定下来的国家.此后,许多国家陆续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立法. 中国从引入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至《环评法》的出台经历了很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环境监测部门开展监测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环评监测的现状,提出目前环评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公众参与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提高项目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同时也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项目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自从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规范了环评中的公众参与工作以来,今年环境保护部又相继出台相关政策,要求进一步做好信息公开和征求公众意见等工作,切实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本文结合沿海地区某高速公路项目环评中公众参与的具体做法,从公众参与的程序、内容及代表性等方面分别介绍了新形势下如何在高速公路环评中深入、有效的开展公众参与工作,并从公众意见调查时间、公参形式选取、公众意见统计和反馈等角度提出了建议,为高速公路等线性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开展公众参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是规划环境评价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为综合了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现状,有效地推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通过分析国内外规划环评技术方法的研究现状和成果,总结了生态学方法、承载力分析方法、遥感GIS、系统动力学等目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常用技术方法的应用特点,提出了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不同工作阶段的适宜技术方法,提出了完善规划环评技术方法应用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环境监测可以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持,也可以监督环评工作的开展,其始终贯穿于环评工作始终。本文论文了二者的内涵和具体的关系,再次基础上提出了几点环评中环境监测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过程就是人们对环境认识深化的过程。本文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进程进行了分析,并以沈阳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环评为例,简要介绍了规划环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探路中国政策环境影响评价:贸易政策领域先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战略环评局限在项目环评和规划环评层面,政策环评依然缺位。实际上,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改革开放的深入,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加深,以及近年来各国在多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中对环境问题重视程度的加强,对贸易政策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成为顺应国际潮流的必然。一些研究机构对贸易政策环境影响评价作出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以期为中国的政策环境影响评价探路。  相似文献   

18.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环评领域的落脚点和基石。从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实践出发,梳理了开展公众参与的依据,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规划环评是宏观层面的环境保护决策的依据,但不同园区均有不同的特点.以新设立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工业园区规划调整环评、工业园区跟踪环评等三种不同类型的规划环评作为研究对象,从与上位规划的符合性,区域环境质量调查,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措施等方面着手,分析和总结了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梳理了目前园区规划环评工作开展中容易忽略的方面以及对策措施,以期为规划环评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日前,上海市环保局主持召开了《芦潮港新城规划》、《上海市中长期电源建设规划(研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讨论会。这是上海市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对规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个重要举措。规划环评不同于建设项目环评,其评价对象主要是政府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