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鄂渝黔边区发展休闲旅游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老、少、边、穷"的湘鄂渝黔边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地区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依赖也较大.随着时代形势的变化,休闲旅游将是该地区今后旅游业发展的最好选择之一.分析了湘鄂渝黔边区休闲旅游发展的外在和内在条件,并结合湘鄂渝黔边区的特点,分别从民俗休闲旅游、山地休闲旅游、特色城镇休闲旅游和山寨农业休闲旅游阐述了该区域休闲旅游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运用DEA和fsQCA方法测度了武陵山片区37个县(市、区)2015—2020年农旅融合脱贫效率,分析了影响该片区脱贫效率的多重因素及其组合效应。结果表明:①武陵山片区农旅融合脱贫效率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存在低效率状况和明显的地区差异。②农业发展水平和旅游发展水平对脱贫效率的影响最为显著,两者在高脱贫效率的组态中同时发挥核心作用,而在非高脱贫效率的组态中没有一次同时发挥核心作用。③交通建设水平和政府支持水平对脱贫效率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居民参与水平和资本投入水平未发挥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3.
《绿叶》2017,(4)
正浙江省永康市注重将美好乡村建设与农村文化旅游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紧密结合起来,有效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了集体经济,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实现了美好乡村与绿色经济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永康市的经验表明,新阶段美好乡村建设要树立建设与发展并重的理念,要注重发挥美好乡村的集群效应来带动农村产业集聚发展、绿色发展,要注重长效管护机制建设,要同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永康市在打造美好乡村建设升级版、发展绿色经济过程  相似文献   

4.
《绿叶》2016,(6)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快速兴起,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用地污染防治和农民就业增收。但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偏离农业方向、破坏乡村和谐的问题,面临着农民自主发展能力不足与引入资本后农民利益难以保护的矛盾。湖南省通过建立管理规范和加强政策激励引导,推动休闲农业向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农民参与为根本、以乡村建设为保障的方向转变,探索形成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统一规划经营、无围墙农庄建设四种方式建立农庄与村庄共同发展、企业与农户联合共赢的机制。针对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应建立确保农民参与发展和分享收益的政策激励机制,在集体资产入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  相似文献   

5.
数字经济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也是西部民族地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从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协调互动视角出发,基于2010—2019年西部民族地区各省区面板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障碍度模型、面板Tobit模型等方法,考察西部民族地区各省区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动态演进、互动效应以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西部民族地区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态势,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逐年得到优化,相对发展类型趋势由数字经济滞后型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滞后型转变;(2)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单向格兰杰原因,数字经济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影响较弱;(3)数字经济企业法人单位数、电信业务总量、旅游直接就业人数率是较为显著的障碍因子;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人口规模、产业结构、政府支持与交通发展水平是主要的外部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6.
休闲农业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缩小城乡差距、满足城市居民休闲需求,贯穿了第一、二、三产业的新兴旅游形式。近年来南京休闲农业发展卓有成效,发展速度快、产品类型多样、节庆活动丰富,但在目前南京休闲农业在产业、产品、企业与政府等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对其进行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加强产业融合,提升产品层次,组建休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7.
为探寻中国西部地区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其数字化影响,采用2012—2021年中国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ESDA方法、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体育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整体上高于体育产业,二者有较高同步性;(2)西南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西北地区,四川、陕西和云南位于发展前列;(3)体旅产业的耦合协调程度整体较低,多数处于起步阶段,但融合度在不断提高。另外,不同省份间存在区域异质性,呈现“西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4)体旅产业耦合协调度存在正向空间聚集特征,且聚集程度表现出增强趋势;(5)数字化发展对体旅融合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据此,从空间交互、数字赋能、因地制宜、政市结合4个方面提出优化体旅融合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利用统计学定量分析了武汉市各区乡村旅游各年份的旅游营业收入情况,并从时空结构上来研究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变化波动方向,通过研究发现:武汉市乡村旅游业持续增长,但发展速度稍慢;乡村旅游业发展对全市GDP增长贡献显著;各区乡村旅游收入两极分化严重,黄陂区占绝对优势;区域间变异系数波动大,全市乡村旅游业整体稳定性差。结合研究分析提出了:政府主导,精英共治,加强区域间合作;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内涵,融入乡愁因素;解决农民就业、生产方式和居住问题;创新旅游产品,促进产业融合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5—2019年我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2005—2019年,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区域差异不断缩小,但“东部—中部—西部”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一直存在。(2)人口老龄化能够显著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但在影响程度上存在区域异质性。(3)人口老龄化在促进本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周边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产生正向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4)人口老龄化为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4—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水平,构建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市场竞争、市场化对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运用面板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偏误,并且分析东、中、西部区域异质性。结果发现:(1)研究期内,全国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呈现出波动上升态势,且效率按照东—西—中部地区的顺序递减。(2)市场竞争显著负向影响绿色创新效率,市场化显著正向影响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3)市场化在市场竞争和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之间具有调节作用,市场化水平越高,市场竞争对绿色创新效率的负向影响就越强。(4)市场竞争对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负向影响在东、中、西部并不存在显著异质性,市场化在中部地区不具有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1.
西部地区是中国旅游资源宝库,但生态环境脆弱,保护西部生态环境是发展西部旅游业必须遵循的前提,而打造中国西部绿色旅游供应链是西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介绍了中国西部丰富的旅游资源,建立了西部绿色旅游供应链的模型,构造了西部绿色旅游供应链的管理系统,并提出了西部绿色旅游供应链的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2004—2007年旅游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尽管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但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较低,旅游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且各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基于上述分析,结合西部地区实际情况和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加快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CFPS数据库中选取3期4316个家庭的面板数据,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和面板熵值法量化生计资本,利用T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生计资本对家庭旅游消费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结果发现:①生计资本对整体家庭旅游消费呈显著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该影响在城乡家庭、东中部地区家庭与东北家庭、不同年份家庭、中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中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作用。其中,东北地区家庭生计资本的边际旅游消费倾向高于东部地区家庭。相较于2014年和2016年,2018年生计资本对家庭旅游消费的影响程度减弱。②生计资本通过提高生活满意度和增加可支配收入,有效促进了家庭旅游消费。基于上述结论,从家庭、政府、旅游经营者3个层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从优化生计资本配置视角改善家庭旅游消费行为,激发居民旅游消费欲望,并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曹洪华  王荣成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12):1109-1112,1152
旅游经济区是一个新的概念,在一些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规划中频繁出现,目前还未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当前我国旅游业进入了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既处于黄金发展期,又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将旅游业研究纳入到区域经济地域空间,发挥旅游业对区域产业体系的融合和带动作用,发挥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辐射与整合作用,进而催生出一种新的地域经济空间组合形式——旅游经济区。在产业融合与空间整合视角下,从内涵、规划原则、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方面对旅游经济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村旅游市场的开拓,乡村旅游再次掀起高潮,休闲农业也因此被提上日程。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耦合,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农业质量的重要途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具有典型的产业兼容性特点,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构建两者的协同耦合路径,才能叠加乡村优势资源,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为农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从传统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利用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与旅游部全国性的国民旅游休闲调查数据,分析了旅游偏好与国际旅游消费之间的相互作用,运用最小二乘加权回归模型(WLS)研究了旅游偏好对旅游消费的影响,以及旅游需求在旅游偏好与旅游消费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对于国内旅游,旅游偏好通过旅游需求的中介作用对旅游消费产生正向作用,即消费者对特定旅游活动和目的地的偏好驱动了他们对国内旅游的需求,从而增加了国内旅游消费;(2)对于出境国际旅游,在交易效用和损失厌恶效应的影响下,旅游偏好通过国际旅游需求的中介作用对国际旅游消费产生正向影响作用,但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在中国西部城市无正向促进作用,但在东部城市和中部城市有正向促进作用;(3)男性和女性在旅游偏好和旅游消费上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7.
数字经济具有生态化的本质,是提高乡村生态演进韧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动力。在系统梳理数字经济对乡村生态振兴影响的直接机制、中介机制基础上,本文利用201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多维度实证考察了数字经济对乡村生态振兴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推动了乡村生态振兴,在运用分时间段检验、剔除特殊值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数字经济发展对乡村“三生”环境的影响大小有所差异,对乡村生活绿色宜居化的影响最大,对乡村生产绿色低碳化的影响次之,对乡村生态本底品质化的影响最小。中介效应显示,农村经济增长、绿色科技创新和环境规制都是数字经济助力生态振兴的重要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影响乡村生态振兴的效应大小呈现出“西部>中部>东部”态势,总体上,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的绿色赋能效应更为显著。因此,应强化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农村生态经济增长点培育、企业绿色科技创新及环境监管、宣教引导等方面的作用,因地制宜以差异化的数字化策略提升赋能乡村生态振兴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环西宁地区旅游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西宁地区是青海省经济的重心,也是旅游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的区域,该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对青海省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具有带动作用.在分析环西宁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9.
成都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特色--休闲度假与文化旅游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介绍了成都近郊乡村旅游发展概况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自身具有的丰富资源和依靠蜀文化背景的优势,并结合目前旅游业的市场需求,提出了大力开发休闲旅游产品和突出文化特色的建议,以及具体的旅游产品类型。  相似文献   

20.
对特定区域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协调的实证研究方面鲜有研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等研究方法,分析2010—2016年我国沿海11省份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时空分异演变特征,并对沿海11省份的产业融合协调发展程度进行类型划分。结果显示:①2010—2016年我国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度,在时间角度上,整体呈现逐渐上升的发展趋势。②在空间角度上,各省市发展不均衡,大部分地区上下浮动较小,福建和广西增长趋势最为明显,其次为广东、浙江、天津、山东、河北和海南,而上海与辽宁的融合呈先升后降的状态。③我国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协调类型从失调状态提升为基本协调,旅游业的发展逐渐优于农业。沿海省市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对于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具有一定意义,同时对农业与旅游业的良性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