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中央、生态环境部对生态环境监测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部署,本文阐述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定义了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并阐明了生态环境智慧监测的建设思路。建议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强化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析,深化生态环境监测业务创新,构建面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态环境智慧监测体系,推动实现生态环境管理业务与支撑体系“大融合”,实现感知高效化、数据集成化、分析关联化、应用智能化、测管一体化、服务社会化。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用水是维护生态安全、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内容。概述了我国生态环境用水法律保护的进展,即明确了生态环境用水的法律地位及用水顺序,分析了生态环境用水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为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我国生态环境用水的法律保护必须进一步加强。具体建议是:不仅应确立我国生态环境用水分配的责任主体,也要明确生态环境用水保护的责任主体;应加强生态环境用水信息公开,实现公众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的低成本或零成本,完善生态环境用水公众参与机制;应强化监管依据的系统性,加强监管主体之间的联动,完善生态环境用水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大气、水及土壤方面的问题。人类衣食住行均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持,比如水体安全关乎人们的饮食安全,对人体健康存在直接的影响。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利用当前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及时发现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并予以有效处理,可以达到治理生态环境、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目的。文章分析生态环境监测的对象和生态环境监测所用技术类型、具体运用情况等,结合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生态环境监测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几点具有可行性的、推动技术发展的建议,以期促进生态环境技术发展,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质量。  相似文献   

4.
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本文指出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提出了农业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初步探索了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  相似文献   

5.
我国已初步形成由政府生态环境部门所属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组建,由政府其他行业主管部门所属相关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社会化生态环境监测服务机构等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然而在政府强化生态环境监管的进程中,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造假与监测结果公信力不足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管缺位的客观现状。未来应当在制定"生态环境监测条例"的过程中通过健全环境监测市场规则,实现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完善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加强行业自律和信用管理,严厉制裁违法犯罪行为等方式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全过程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6.
潘新龙 《环境保护》2001,(8):13-13,23
生态环境监理是环保部门一项新的工作。本文从环境监理观念更新、生态环境监理特性、生态环境监理方法等方面,对生态环境监理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强化流域生态环境监管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回顾了流域生态环境监管的发展历程,分析了2019年新组建的七大流域(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在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指导协调等方面的职能,探讨了当前流域生态环境监管工作在广度与深度、能力和资源储备、人才队伍建设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下一步流域生态环境监管工作应重点加强的四个方向:一是构建完善的流域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新体系;二是建立有效的跨部门跨区域生态环境监管新机制;三是推动履职尽责全面稳步迈上新台阶;四是建设强有力的生态环境监管支撑保障体系,为国家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监管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越来越多。生态环境监测是一种环境监测的手段,通过生态环境的监测,能够及时准确的了解到生态环境的现状,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生态环境监测现状和发展趋势,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降低能源消耗,妥善处理好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平衡,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以A市为例,指出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生态环境治理意识及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未能从长期效益角度来规划生态环境治理方案.提出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治理对策: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意识,采取多样化生态环境治理方法,健全相关...  相似文献   

10.
<正>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的过程中,转变传统政府主导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实施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调动起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成为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效率与质量的必然路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实施,应当走法治之路,以生态环境法治观念的推广、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环境信息公开及环境治理参与法律机制的优化,  相似文献   

11.
简述三峡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水域生态环境、陆生生态环境、局地气候与水质,以及长江中下游湖区、河口及近海生态环境等几方面简要介绍了三峡水利工程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与其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论生态环境补偿费的征收依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德成  倪玉乐 《山东环境》1998,(3):24-25,31
生态环境补偿费是一种为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系统功能,使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的经济管理手段,本文在阐述生态环境补偿费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的理论依据,法律依据,政策依据和实践依据等,同对对实施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的机制和条件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环境污染越来严重,人们也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大力倡导节能环保,要解决生态环境的各种问题,需要进行生态环境的评价工作。本文对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环境评价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探讨生态系统管理中,生态环境评价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黑龙江的生态环境现状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介绍了生态省建设的相关内容,并结合黑龙江生态环境分区给出了恢复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省的一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国生态环境补偿收费政策的构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的生态环境仍在继续恶化,每年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达500多亿元。为控制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和改善生态环境积累资金,同时刺激有关企业有效地利用自然生态环境,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已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分析了提出生态环境补偿费政策的背景和理论依据,然后提出了该项政策的基本框架,最后简要地提出了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生态环境补偿费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04,自引:0,他引:10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总结国内外有关环境价值理论研究和生态补偿费征收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补偿费政策的基本框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结果表明,自然要素所固有的生态环境价值是生态环境补偿的理论依据,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是对环境破坏导致的生态环境价值损失的一种补偿。但是,在我国,生态环境补偿费的征收标准应当建立在我国国情所容许的基础之上,既要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积累一定的的资金,又不能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大的影响。同时,在资金的征收和管理上,应当与国家现有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相适应,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督管理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宋瑞涛 《环境工程》2022,40(3):240-241
<正>针对于生态环境教育的相关问题,部分教育学者提出对现有的生态环境教育课程进行课程优化,以综合提升生态环境的教学效率与教育水平,而将音乐教学与生态环境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方式便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因此,分析当下阶段生态环境教育模式、探索音乐教学与生态环境教育融合的新途径,并探索基于音乐教学的生态环境教育的优势与意义已经成为当下阶段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监测与遥感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大范围、快速、动态、客观的监测。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范围比较广,可以提高环境监测效果,有效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从基于遥感技术的生态环境监测意义与原则出发,对具体的监测策略进行研究,以期望能够为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水平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龙楠 《环境》2001,(7):11
去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在这份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会同国土、林业等部门编制的《纲要》中首次提出了“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概念,并明确把“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人们不仅要问,何为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生态环境对国家安全到底有何影响?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形势如何?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生态环境风险已经成为社会主要风险源之一,为做好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着力打造"山清水秀、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文章在识别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建立环境风险防控重点实验室,系统研究区域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体系的构想,以期为防范化解区域生态环境风险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