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微电解-催化氧化-吸附法处理二硝基苯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硝基苯生产废水具有硝基苯类化合物浓度高,盐量高,难降解等特点.CODCr的平均质量浓度为10 g/L,含盐量达30 g/L.采用微电解-催化氧化-吸附法对该废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经微电解处理后硝基苯类物质的去除率可达90%以上,铁碳还原后的废水再经催化氧化和活性炭吸附后,废水的CODCr去除率达到96%,硝基苯类物质、色度的去除率接近100%,出水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规定的三级排放标准,是一种效果良好的二硝基苯类废水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升流式生物催化电解反应器(UBER)是一种将生物方法与电化学相结合的新型废水处理技术,使用UBER降解硝基芳香烃类化合物,不但处理周期短、效率高,而且成本低,占地面积小。通过UBER处理含硝基苯模拟废水,对生物催化电解技术的原理进行讨论,并探索最佳反应条件,为该项技术处理实际废水提供理论依据。考察了进水浓度对硝基苯去除率的影响,同时对阴极催化硝基苯定向还原为苯胺进行探讨,最后分别从外加电压、进水乙酸盐质量浓度及进水p H值3个方面,对UBER还原硝基苯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最优试验条件分析。结果表明,UBER可以高效处理硝基苯废水,当硝基苯进水质量浓度为200 mg/L时,去除率可以达到97. 2%,但随进水质量浓度进一步提高至220 mg/L,硝基苯的去除效果不佳,去除率仅为79. 13%。当进水硝基苯质量浓度较低时,苯胺生成率较高,平均值达到91%,随硝基苯进水质量浓度提高,引起阴极电势波动,使得还原反应按照多种途径发生,硝基苯不仅被定向还原为苯胺,还被还原成其他副产物,同时,微生物也可以将部分生成的苯胺进一步氧化利用,造成出水苯胺含量偏低。最优条件试验表明,外加电压在0. 3~0. 5 V,硝基苯的去除率均达到93%以上,此时阳极微生物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活性,当电压降到0. 2 V时,硝基苯去除率仅为36%,表明外加电压过低会严重影响反应器的稳定运行;将乙酸钠质量浓度从1 000 mg/L逐渐减小,质量浓度降低至700 mg/L时,阳极电位依然保持在-440 m V vs. SCE左右,UBER系统运行稳定,当乙酸钠质量浓度进一步降低,阳极微生物电化学活性逐渐受到抑制;UBER中微生物最佳生长p H值为6~7,当p H值超出这一范围,会影响微生物生长代谢,进而影响硝基苯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3.
铁炭微电解法深度处理制浆造纸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铁炭微电解法对制浆造纸工业中生化处理后的废水进行深度处理研究,考察了废水的初始pH值、反应时间、铸铁屑、活性炭以及H2O2投加量对微电解反应效果的影响.得出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溶液初始pH值为3.0、活性炭投加量8.0 g/L、铸铁屑40.0 g/L、H2O2 7.17 mmol/L以及反应时间60 min.适量H2O2的加入对铁炭微电解反应有明显的强化作用,可使CODcr的去除率增加13.71%.强化微电解反应后再采用8.0 g/L的Ca(OH)2混凝处理,总CODcr和色度去除率分别达到75%和95%.以强化的铁炭微电解与Ca(OH)2混凝联用深度处理后,水质可以达到国家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一级标准(GB 3544-2001).  相似文献   

4.
采用氧化-絮凝工艺对焦化废水二沉池出水进行深度处理,选择针对焦化废水研发的M180作为絮凝剂,NaQO作为氧化剂,考察了药剂投加量和废水pH值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得出最佳处理条件为:氧化时废水pH为4,氧化剂NaClO的投加量为0.9g/L;絮凝时pH为7,絮凝剂M180的投加量为0.05 g/L.处理后出水COD由160.8 mg/L降至56.9 mg/L,色度为20倍,浊度为0.5 NTU,满足《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6-1992)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5.
微电解处理垃圾渗沥液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微电解的特点,采用微电解技术对垃圾渗沥液经生化处理后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微电解处理的效果随着进水pH值的升高越来越差.对微电解出水经中和、过滤后的CODCr浓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电解产生的Fe(OH)3絮状物通过吸附捕集作用效果明显.出水投加1~2g/L粉末活性炭,CODCr排放浓度可以达到GB16889-1997《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6.
介绍采用UASB+ A/O工艺处理甜菜制糖废水的工程实例.实际运行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处理出水COD≤81 mg/L,BOD≤13 mg/L,SS≤41 mg/L,NH3-N≤7.5 mg/L,处理出水达到《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2008).工程运行费用低,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7.
混凝沉淀-微电解-催化氧化法处理促进剂M生产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混凝沉淀-微电解-催化氧化"法对橡胶促进剂M的生产废水进行处理.当原水COD约为5 g/L时, COD去除率可达96%以上,并得到最佳操作条件为:混凝工段PAM的投加量为1%,混凝时间为0.5 h;微电解工段铁炭质量比m(Fe):m(C)=30:1,pH值2-3,微电解时间3 h;催化氧化工段H2O2(30%)投加量为2%,反应时间为2 h.废水中绝大多数的苯胺、促进剂M等有机污染物和毒性较高的还原性硫化物均实现了高效去除,废水中TOC(总有机碳)、COD浓度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8.
超声波对微电解处理硝基苯的协同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硝基苯为目标污染物,考察超声波对微电解技术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无机械搅拌条件下,硝基苯溶液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1)、超声波功率密度为200 W·L~(-1)、溶液初始pH值为3.0时,超声波/微电解协同体系降解效果显著高于超声波与微电解单独作用之和,降解过程超声波和微电解间存在显著协同效应,比较3者的降解速率常数可知超声波与微电解间的协同因子达4.875.研究表明,超声波能有效防止铁屑表面钝化和板结现象,超声波促进微电解体系中·OH生成是超声波对微电解降解硝基苯产生明显协同效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铝材加工废水是含有乳化油较难处理的有机废水,废水中有机物和悬浮物浓度较高,可生化性较差.采用内电解反应-混凝气浮-复合好氧生物组合工艺处理该废水,运行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运行稳定,COD、BOD、SS、油类物质去除率达98%、95%、97%和99%,出水水质COD、BOD、SS、油类物质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50,15,40和5 mg/L,水质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排放标准.该系统出水经过滤深度处理后,达到回用标准.  相似文献   

10.
基于水质矩阵的石油压裂废水处理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石油川裂废水水质特征与评价指标及其污染物范围因子,建立了石油压裂废水的水质评价矩陈,表明石油压裂废水中的COD和黏度是影响其处理的主要污染因子.以混凝为预处理工艺,分别采用臭氧催化氧化,吸附和Fe/C微电解等对压裂废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混凝预处理工艺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钍浮性染物和石油类物质,臭氧催化氧化和Fe/C微电解工艺不仅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且能降低压裂废水的黏度.以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和污水反应处理时间为约束条件,建立了石油压裂废水处理性评价矩陈,指出压袋废水可采用的基本工艺为混凝、臭氧催化氧化组合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1.
公路隧道火灾逃生疏散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苍岭隧道为背景,首先采用经验计算理论和计算软件building EXODUS相结合的方式,从被困人员的安全疏散时间、高温烟气的影响、隧道横通道的利用率以及人员的疏散行为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小规模火灾情况下的安全疏散时间控制在8 min之内,高温烟气影响不大,但横通道的利用率不平均,且人员疏散路线相对集中。然后对存在的逃生疏散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以及其他相关建议,旨在为更大程度降低事故的严重性和经济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2.
建筑安全管理的系统定义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系统论与控制论的背景下,定义建筑安全管理作为社会时效系统的控制模型、应用评价方程式,既可以定量地评价各种条件下建筑安全管理的绩效,又可以指导社会与企业建筑安全管理工作,实现建筑安全管理工作科学化与规范化。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In 2011, about 30,000 people died in motor vehicle collisions (MVCs) in the United States. We sought to evaluate the causes of prehospital deaths related to MVCs and to assess whether these deaths were potentially preventable.

Methods: Miami–Dade Medical Examiner records for 2011 were reviewed for all prehospital deaths of occupants of 4-wheeled motor vehicle collisions. Injuries were categorized by affected organ and anatomic location of the body. Cases were reviewed by a panel of 2 trauma surgeons to determine cause of death and whether the death was potentially preventable. Time to death and hospital arrival times were determined using the Fatality Analysis Reporting System (FARS) data from 2002 to 2012, which allowed comparison of our local data to national prevalence estimates.

Results: Local data revealed that 39% of the 98 deaths reviewed were potentially preventable (PPD). Significantly more patients with PPD had neurotrauma as a cause of death compared to those with a nonpreventable death (NPD) (44.7% vs. 25.0%, P =.049). NPD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likely to have combined neurotrauma and hemorrhage as cause of death compared to PPDs (45.0% vs. 10.5%, P <.001). NPD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likely to have injuries to the chest, pelvis, or spine. NPDs also had significantly more injuries to the following organ systems: lung, cardiac, and vascular chest (all P <.05). In the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FARS data from 2002 to 2012, 30% of deaths occurred on scene and another 32% occurred within 1 h of injury. When comparing the 2011 FARS data for Miami–Dade to the remainder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at year, percentage of deaths when reported on scene (25 vs. 23%, respectively) and within 1 h of injury (35 vs. 32%, respectively) were similar.

Conclusions: Nationally, FARS data demonstrated that two thirds of all MVC deaths occurred within 1 h of injury. Over a third of prehospital MVC deaths were potentially preventable in our local sample. By examining injury patterns in PPDs, targeted intervention may be initiated.  相似文献   


14.
空气气氛下木材表观热解动力学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研究了空气气氛下马尾松和楠木的树叶、树皮和树干试样的热解过程,发现每种试样的热解均包含两步主要的失重过程,在600℃时总失重均达90%以上.利用积分方法建立了适用于所有试样的两阶段一级动力学模型,实验失重曲线较好地符合模型计算出的失重曲线.  相似文献   

15.
通过物理共混的方法,将固化剂及消泡剂加入到丙烯酸酯胶粘剂中,从而改善丙烯酸酯胶粘剂织造的无纬布表面粘手及不平整的问题,并利用电子拉力实验机对无纬布进行力学性能测试。研究表明:固化剂的添加可明显提高布样的粘结强度,并且布样的表面不粘手;消泡剂的添加能够明显改善布样的表观质量,布样表面平整、无气泡;添加固化剂可提高布样的力学性能,同时还可提高了材料的防弹性能,子弹穿透层数减少,布样的平均凹陷明显降低,减少了对人体的二次钝伤。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如何提高地铁车站应急疏散的效率,以我国近十年来地铁常见事故类型统计为基础,在事故风险分析的前提下,利用风险矩阵和元胞自动机设定应急疏散等级,分析不同事故水平下相应疏散措施。以北京地铁西直门站为实例,使用疏散仿真软件Pathfinder构建模拟环境,对高峰时期下站内最短逃生路径进行疏散模拟;按照事故与疏散的响应过程,从预防次生事故角度出发,针对西直门站疏散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踩踏事故的诱发因素进行优化;研究拥堵对疏散进度的具体影响,选取使用率较低的M通道设施,进行不同使用率下的多次模拟,得到最优的疏散方案,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提高疏散设施利用率、改善应急疏散效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密闭空间内通风对气体泄漏扩散过程的影响,基于FLACS模拟软件,对密闭空间内CO2泄漏及排散过程进行模拟,探讨入风口、出风口相对位置对泄漏及排散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入风口高度与出风口高度越高,越有利于CO2气体排散,应急排散时间更短;入风口位于屋顶时,CO2排散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深水井喷事故风险管理水平,提出研究深水井喷风险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从技术、人员、环境和管理4个方面,识别深水井喷事故风险致因因素,建立深水井喷事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矩阵决策实验室分析法(DEMATEL),研究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计算不同风险因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确定关键风险因素;进一步基于解释结构模型(ISM)划分不同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分析风险因素之间的综合影响关系,建立深水井喷事故风险影响因素模型。结果表明:层级1为近邻致因,可直接导致井喷事故的发生;层级2~7为过渡致因,在风险传递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对井喷事故的直接影响较小;而层级8则为本质致因,重视本质致因的改善有利于从根源上降低井喷事故的风险。研究结果可为深水井喷事故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对化工企业风险进行评价,根据公共安全三角形理论,从危险源破坏性、目标脆弱性和应急处置可恢复性3个方面建立风险分析模型。在危险源破坏性上,从事故发生可能性和事故后果危险性2个方面进行讨论并得出可能性和危险性系数。在目标脆弱性上,建立人和物的脆弱性计算模型得出目标脆弱性的系数。设立应急管理指标,结合专家评分得出应急处置可恢复性系数。将各系数归一化相乘得到化工安全风险分析整合系数,建立基于危险源破坏性(Destructiveness)、目标脆弱性(Vulnerability)、应急处置可恢复性(Recoverability)的DVR风险分析模型,并进行应用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化工企业的风险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深入研究微波辐射条件下功率、辐射时间、渗透率、有效应力之间的关系,采用自行设计的微波辐射含瓦斯煤渗流实验系统,进行了不同微波功率、不同辐射时间条件下的煤样渗透率测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微波辐射条件下,渗透率与有效应力之间遵循负指数函数关系,拟合结果R2均大于0.98;渗透率随微波功率和辐射时间的增加单调递增,并且在低有效应力区数据增长的线性拟合斜率大于高有效应力区;煤样在微波作用下,相同的能量输入,微波功率越高,煤样渗透率越大;研究结果为微波辐射技术在煤层气开采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