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水的传说     
陈应松 《绿叶》2014,(3):89-91
正水在明白无误地流淌着。是一条河?是的,就是她,在茫茫天地间,可能我们只能通过这条河来找到它的源头。远山青青,春烟迢迢,赤水濛濛。有一股神秘气息蒸腾在这逶迤一线的地方,有什么正在暗示我,有酒的醇厚。有香味。不是那种浓香,不是轻浮的香,不招摇,很深,好像蓄谋已久的,很厚。有的东西就是厚的,很厚,宽阔,神秘,深藏不露,但又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2.
旧时的风,不在,旧时的景,没了。如今,每次放假回家坐在火车上,看窗外那些从眼前一闪而过的景色,像不断更换的电影。干涸了的河流,露出了河床,像一具没有生命的躯壳。那些暗黑的树影,看不见一点绿意。看得久了这些画面,心里除了悲凉,我无法透彻地形容我的心情。  相似文献   

3.
编读往来     
一条小河的不幸串场河畔,有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三十年前开了一条东西向小河。那时的小河,水流畅通,清凌凌的河水,滋润着两岸农田。庄稼茂盛,六畜兴旺,人们喜气洋洋。后来,全村人陆陆续续,都把住房迁到了小河两岸,小河两岸也就成了一家挨一家的生活区。可是谁也没想到,小河的不幸也从此开始。  相似文献   

4.
渴望晴明     
查干 《绿叶》2014,(5):98-101
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学会享受清风明月》。友人刊发时,出于好心,将其改成《把清风明月珍藏于心》。美是很美了,只是忽略了我写此文的初衷。在标题里,用"学会"二字,我的心情是沉重的。您想,老天赐予我们每个人清风明月,可是我们不懂得享受,或者没条件去享受,是不可惜?有些人有了金钱,就纸醉金迷、灯红酒绿,远离了清风明月。而有些人则忙于生计,两头不见天日,顾不上去享受清风明月。这是人类的悲哀。而现在,清风明月正疏离于我们,远走他乡,不愿回头。趁机而入的是霾。霾,何物?是空气中的魔。它来自煤炭燃烧、汽车尾气、扬尘等。我们感到了它的恐怖和龌龊。觉醒之后,才懂得什么叫做不寒而栗。但,为时已晚。接踵而来的是讽刺挖苦、怨天尤人,连校园里的雕塑,都戴起了口罩。口罩罩住了一座座城市卡口千万座村庄。  相似文献   

5.
青青的草,高耸的山,清澈的小溪里,鱼儿游。这就是我们的家乡——青州市云驼风景区,这里山清水秀,是国家AAAA级景区。青青的草一碧千里,数不尽的各色小花点缀其间。花儿开得很茂盛,朵朵都是笑哈哈的。巍巍青山,绿的是青松,红的是枫树。山脚下面的小溪里水清澈见底。  相似文献   

6.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在同学们的眼中,这个节日好像早已忘却;的确,这个节日微不其乎;的确,这个节日不会太隆重,但在我的心目中,却始终铭记。过去的她,风华正茂,蔚蓝是她的标志。过去的她,意气风发,向人们展示她最动人的一面。过去的她,用尽所有的词语都无法表现出她的美丽。而今天的她,却让人觉得不堪一想。  相似文献   

7.
达平 《绿色视野》2013,(7):67-67
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这是杜牧眼中的白鹭,诗中的白鹭,动感的白鹭。据说,郭沫若也曾著文夸赞白鹭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生活在长江边上的我,见到的却是另一番景状。每年秋近,天高,地远,江阔。缓坡的江岸上,高的是屏风般的防浪柳,稍矮是茂盛的水  相似文献   

8.
读老子像     
传世老子画像,以元代的赵孟頫、明朝的张路所作最有名,赵作尤合《道德经》义。读《道德经》,室悬一帧赵孟頫所画老子像,会有许多十分亲切的感悟。严重秃顶。阔大的一圈,光洁,亮堂,无纤毫闲花野草的羁绊。一任道,自由自在,毫无阻滞地与天地贯通,浩浩汤汤气象万千地将宇宙注满,将你注满。  相似文献   

9.
碧绿的草,巍峨的山,秀丽的河,五颜六色的花朵,洁白的云朵。与我们同行,与我们同住。怎么才能留住身边的美丽呢?首先,我们要植树造林。现在社会经济发展起来,就开始砍伐树木,盖高大的楼房。楼房虽然高大美丽,但还是不如树木重要,树为我们遮荫,为我们净化空气,为我们绿化世界。众所周知,以前翠绿的树林是鸟儿们安心的小窝,可这几年的树木越来越少,鸟儿也越来越少,新鲜的空气一去不复返了。  相似文献   

10.
正故乡的四口塘,伴随了我整个的童年,带给我无数的欢乐,也留给我难忘的记忆。不久前,一个散淡的日子,我回到故乡,走访了这四口塘。这四口养育我及村人的塘,荒凉,潦倒,病入膏肓。我站立塘埂,感叹、悲伤,我希望它能逃脱死亡的命运,重新造福故乡人民。长塘长塘,故乡的一口长方形的塘。长塘埂种有乡村最廉价的杨树,树身粗糙,树顶撑起来如一把伞。  相似文献   

11.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对原本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现状必须予以重视,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相似文献   

12.
文章针对新疆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新疆在资源开发中遇到的矛盾,提出了今后新疆在保护区建设中应慎重再建设大面积自然保护区,按照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的完整性原则,既要把确实应该保护的地方保护好,又不能划出很多很大的禁止开发区,要使自然保护和经济开发相协调;加强和完善自然保护区建设的评审制度;加大保护区的调查科考和勘探力度,摸清保护区内矿产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分布情况,合理调整保护区规划,以解决资源开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思路及今后做好自然保护区工作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不能忽视能源问题。四川是一个能源生产与消费大省,能源问题对全省可持续发展有很大影响,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和增强能源意识,对于四川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道路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几种渗滤液处理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渗滤液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指出渗滤液处理技术应根据工程建设要求,并将渗滤液处理系统与垃圾焚烧系统结合起来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应放在渗滤液处理系统中的污泥处理系统、沼气净化及利用系统、膜系统浓缩液处理系统上。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文明建筑在人们对于能源的认识和掌握之上,每一次人类文明的跨越都与能源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能源是每个国家发展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元素之一,人们在发展经济、不断提高自身生活水平的同时,应该看到能源的缺乏带来的严重后果,只有保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才能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油气能源现状、油气开发与环境的关系、油气开发与环境安全的关系,油气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对策与环境监理。得出:油气开发既要做到和谐生产,又要保护环境;在油气开发中,对环境有影响的应加大修复力度,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确保有效、长效的环境保护目标。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伦理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环境问题与资源危机,人类社会正面临发展的文明转型.为此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力求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转变认识自然的价值观,走出“人类中心论“,构建环境伦理体系.发挥环境伦理的作用和功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与善待自然,坚持公正补偿、节约、平等和慎行等原则.社会各群体都要负担起环境责任,共同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碳中和愿景的科技需求与技术路径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碳达峰与碳中和愿景的提出为我国低碳/脱碳发展明确了新方向,也对科技创新和技术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世界各国均将科技创新作为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归根结底也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我国碳排放总量大、强度高,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时间周期短,现有技术尚存在不足,科技发展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并提前部署。我国碳中和技术发展需要为保障我国碳排放高质量达峰和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技术可行、经济可承受的科技支撑。各部门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技术发展路径。"十四五"是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关键时期,应全面加强相关脱碳、零碳、负排放技术发展的全局性部署,加快开展研发示范。为了更好地推动面向碳中和愿景的科技发展,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保障机制与加强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环保产业和产业的环保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我国在WTO框架下的环保问题可归集到两方面即:产业的环保化和环保的产业化,产业发展上,必须全面提升环保标准,推行环境认证,促使产品环保标准提高,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环保产业本身的发展上,必须改革原有体制,和国际企业深度合作,培育规范市场,加快环保核心技术的开发,促使环保企业重组,走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过程,分析了目前国内外能源产业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国能源产业在可持续理念下的六大战略,即:(1)在发展模式上,要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模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实施科技战略;(2)在能源消费上,要立足中国实际,在能源结构调整的同时,实施煤、油、气等多能源并举的多样化战略;(3)在能源供给上,考虑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应当加大实施"走出去"的战略;(4)在能源生产上,要积极开发各种能源,尤其是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实施新能源战略;(5)在能源产业上,要做到开发与节约并举,积极开展节能活动,实施节能优先战略;(6)在全局发展上,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J际情况,要实施能源安全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