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某市受污染水源水处理工艺评价与饮用水净化工艺试验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我国城市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水质目标与Ames试验评价现有水处理工艺与模拟水处理工艺的净化效果。为受污染水源的净水工艺选择提供参考依据。结果:1现有水厂传统处理(T)工艺出水有溴味、氨氮、矿物油、亚硝酸盐氮、酚类、多环芳烃类等多项水质超标,与原水相比,致突变活性进一步增强;2在传统处理之前,增加生物预处理(BT)工艺或之后增加活性炭吸附处理(TC)工艺,均能有效改善水质,降低致突  相似文献   

2.
微污染水源水的基本特征是含有少量的有机物且水质受到了氨氮污染.此种水源水使用常规工艺进行处理效果往往难以令人满意,处理后的水质很多情况下达不到国家制定的饮用水标准.本文在对我国目前的微污染水源水质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目前使用的各种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希望为微污染水源水处理工作更好的进行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重金属引起的给水污染是威胁人体健康的元凶首恶之一,也为传统给水处理工艺提出更大的挑战.本文以强化混凝沉淀的方法处理铬、镉复合污染的水源水,旨在通过优化原工艺应对突发污染.研究表明,针对铬和镉的初始污染浓度分别为0.170 0 mg/L和0.030 0 mg/L的复合污染水源水,采用分段工艺,只需在原水的pH值的条件下,投加混凝剂(FeCl3)20.0 mg/L,混凝剂(PAFC)的投加量为2mg/L,出水即可以达到国家出水标准.处理过程模拟水厂现有工艺,无需新增设备,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4.
针对受污染水源水,采用气浮-生物接触氧化集成技术进行中试研究,考察各影响因素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优化工艺参数和运行条件,并进行了冬季低温运行研究.与现有生化-气浮串联工艺比较,处理受污染原水(NH3-N质量浓度为5~7 mg·L-1),集成装置能取得更好的处理效果,而且具有占地小、能耗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聚砜膜和聚乙烯膜对石油微污染水源水的处理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岳  吴磊  张舟  王震 《安全与环境工程》2012,19(6):69-72,78
采用聚砜膜和聚乙烯膜对石油微污染水源水的超滤处理效果进行了中试试验,研究了原水中含油浓度、pH值、温度对两种超滤膜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原水含油浓度≤0.5mg/L时,两种超滤膜对石油类污染物的去除率可以达到100%,当原水含油浓度≤1.0mg/L时,采用聚乙烯膜更加经济有效,当原水含油浓度>1.0mg/L时,采用聚砜膜石油类污染物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0%以上,当原水含油浓度>2.0mg/L时,采用聚砜膜可以得到更为良好的处理效果;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两种超滤膜对石油类污染物的去除率均随着酸性和碱性的增强而提高;当原水的温度上升时,两种超滤膜对石油类污染物的去除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农村水环境状况日益恶化,饮用水水源受到严重威胁,供水水源出现不同程度的微污染,农村微污染水源水的污染指标以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为主.由于农村供水的特殊性,需要研究适合村镇供水实际的微污染原水处理技术,文章重点分析了目前常用的微污染原水净化的技术,从中提出适合农村微污染水源水处理的技术方案.文章经过分析认为,采用强化混凝和强化过滤,吸附预处理和生物预处理是适合农村微污染水源水处理的技术;深度处理通常不适合农村供水.  相似文献   

7.
用生化净水工艺和传统净水工艺系统进行了受污染姚江水源水的对比试验研究,以探讨生化系统节约的混凝剂和液氯用量。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净水条件下,生化工艺系统处理污染原水比传统净水工艺节约混凝剂硫酸铝50%以上,节约液氯75%~80%,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由于人口的集中,工业的发展,水体普遍受到污染;特别是城市的供水水源,受到各种有机化合物的污染,原有的制水设备和常规的净水工艺,已不能对各种污染物起到去除作用,致使供水的水质日益下降,难以满足饮用要求,使市民的健康受到威胁。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无非三条,即:(一)放弃污染水源,另找新的合格的水源;(二)根治污染源,使已受到污染的水源水质,达到合格的标准(或说恢复到50年代以前的水质);(三)改进原有的常规净化工艺,或增加新的处理工艺,对污染的原水进行深度处理,确保水质达到饮用水标准。究竟采取何种对策,须视当时当地的具体  相似文献   

9.
受污染原水中有机物去除中试集成系统的工艺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宏大  周玉文  何文杰  王东升 《环境科学》2006,27(11):2251-2254
在中试集成系统水平上对比研究了常规工艺、预臭氧化工艺、粒状活性炭吸附工艺、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对受污染源水中的有机物及消毒副产物前体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前2种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能大致在50%~60%,后2种则能达到75%~90%.与前2种相比,后2种为更有效地去除受污染原水中有机物的方法.建议采用Ⅱ类及更优水体为水源的水厂考虑使用常规处理或季节性水质变化时采用预氧化工艺;而对于那些以Ⅲ类或更差水体为主水源的水厂则应考虑增设GAC或BAC设备,以满足饮用水水质新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0.
生物-微电解组合工艺处理染料废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上流式污泥床过滤器(upflow blanket filter,UBF)+曝气生物滤池(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BAF)+微电解的组合工艺,对盐度接近2%、色度和COD分别约为8000倍和600.5mg/L的染料废水进行处理。经过连续120d的稳定运行后,组合系统处理效果良好,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分别达到99%和75%以上。UBF和微电解单元均可以大幅度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有利于进一步的生物处理。UV—Vis扫描和GC—MS分析表明,该组合工艺能破坏染料的发色基团和共轭双键,并能高效降解原水中的酚类、氯代有机物和复杂的杂环类化合物。实验结果表明,UBF+BAF+微电解的组合工艺是处理染料废水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污染水源水的生物预处理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传统的水处理工艺,在处理污染源水时,所提供的自来水水质已不能满足要求,其工艺改革势在必行。根据近年来国内在污染源水的生物预处理方面取得的成果,通过比较、分析,指出传统工艺的不足之处及生物法预处理的优点,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分析结论是,污染源水的生物法预处理是一种经济有效且无副作用的方法,其本质是水体天然自净过程的人工化,对NH3-N、酚和有机物,具有较满意的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12.
微污染水源中的氨氮及其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饮用水水源部分呈现微污染特征.根据中国环保总局颁布的<环境状况公报>的近年来数据,可知水体中污染物之一氨氮已不容忽视.文中介绍了水中氨氮的来源、存在形态以及对水质、水处理工艺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对比了国内外饮用水标准中对"三氮"的规定,同时建议我国饮用水标准中宜逐步规定饮用水氨氮浓度的限值.并对目前处理微污染水源水中氨氮的曝气法、折点加氯法、离子交换法及生物预处理法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微污染水脱氮除磷工艺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因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及城市供水水源污染问题,人们越来越关注微污染水的治理研究问题,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已无法满足微污染水的处理要求。"曝气生物滤池-生物脱氮滤池-双层除磷滤池"工艺,是一种投资小处理率高的生物处理技术,能很好地解决微污染水脱氮除磷问题,使处理后的出水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体标准。  相似文献   

1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色谱质谱联用仪器方法调查严重污染的河流、相关水源中甲硫醚嗅味物质的分布.结果表明,河流中甲硫醚浓度高达2 907 ng/L,受污染的相关水源中甲硫醚浓度达到53 ng/L.单独陶瓷无机膜工艺对DMS去除的效果为20%左右,而臭氧氧化则具有较好的效果,臭氧-陶瓷膜组合工艺对DMS去除率达到50%~9...  相似文献   

15.
基于热成像技术的污水排放源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水暗排口是一种较难监测的污染源.为了更好地探索监测这种污染源的方法,本研究以北京市城区积水潭处的护城河为对象,利用热成像技术对模拟污水暗排口进行了探测.结果表明,模拟污水与河道中的原水的温度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原水温度分布均匀,而模拟污水排入后水面温度呈辐射状同心圆分布,从红外图像上可以明确地把两种水体区分开来.实验还研究了在异质水体排入时水面红外图像特征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有异质水体排入时,图像中会出现温度异常的水域;随着异质水体的持续排入,温度异常水域开始逐渐扩大.研究结果为利用热成像技术遥感监测污水暗排口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环太湖主要河流氮素组成特征及来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012年太湖20条主要环湖河流中氮素的逐月调查数据为依据,探讨了河水中氮素的含量、形态组成和季节性分布规律,旨在为进一步实施入湖河流小流域的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结果表明,太湖20条环湖河流的ρ(TN)平均值为2.53~6.31 mg/L,鉴于太湖水体中ρ(TN)多年来居高难下,水质类别主要由ρ(TN)决定,因此按ρ(TN)年均值,将环湖20条河流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污染3类. DIN(溶解态无机氮)是氮素的主要存在形式,ρ(DIN)平均占ρ(TN)的72%以上. 其中,重度和中度污染河流中ρ(NH3-N)和ρ(NO3--N)各占ρ(DIN)的约50%,轻度污染河流则以NO3--N为主,ρ(NO3--N)占ρ(DIN)的60%以上. 除个别河流外,重度和中度污染河流水体中非汛期(11月—翌年4月)ρ(TN)、ρ(NH3-N)和ρ(NO3--N)普遍高于汛期(5—10月),并且汛期和非汛期差异显著. 这可能与非汛期的水温较低并且污水处理厂及湿地等生态系统的氮素去除率低于汛期有关,此外,也说明点源污染占主要地位;轻度污染河流中ρ(NH3-N)在汛期和非汛期差异不显著,说明点源和非点源负荷相当. 重度和中度污染河流应重点针对点源污染开展治理;轻度污染河流应将点源、面源污染协同治理,以利于进一步改善水质.   相似文献   

17.
微污染水源水生物处理中硝酸盐氮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中试系统和大型工程 ,探讨了微污染水源水生物处理工艺中硝酸盐氮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 ,微污染水源水生物处理工艺中硝酸盐氮的增加是氨氮生物硝化的结果 ;处理系统启动中硝酸盐氮变化率的变化反映了两类硝化细菌在生长速率和转化能力上的协调关系以及生物膜的成熟过程 ,启动结束时硝酸盐氮变化率趋于 1.0 0 ;稳定运行阶段各工况下处理系统硝酸盐氮变化率均在 1.0 0附近 ;水源水中少量的有机氮和亚硝酸盐氮对氨氮硝化过程无明显影响。硝酸盐氮变化率是描述微污染水源水生物处理系统氨氮硝化状况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水源地保护与城镇发展矛盾较为突出。在现有水源保护区分级管理制度下,仅对排污口控制,不足以保障水源地安全。在污染物排放破坏水源地环境的表象下,水源地城镇的功能布局和建设方式是影响水源地安全的本质原因,而相关的管控措施十分缺乏。低冲击发展模式是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发展模式,它有利于保障水的健康循环,减轻水污染及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是从根本上保护水源地安全的规划途径之一。因此,水源地保护应在全流域视角下,采取低冲击发展模式对建设进行合理引导。  相似文献   

19.
从水体、底泥、土壤、生物等方面分析了洞庭湖区的环境污染状况,结果表明洞庭湖水体主要受氮磷污染,底泥和周边土壤主要受重金属Cd、Cu污染。分析认为污染物排放、地质原因、外源输入和纳污能力减弱是洞庭湖区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污染治理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20.
申慧彦  周浦城  王峰 《海洋环境科学》2012,31(2):241-245,249
水面溢油在反射光波的过程中,将表现出与自身性质密切相关的特征偏振。因此,对水面溢油的多角度多波段偏振探测成为水体污染遥感监测的一种新手段。本文以汽油、柴油、摩托车机油和大豆油作为水面油污实验样品,应用多角度光谱偏振测量仪实测了不同溢油污染水体的多角度多波段偏振特性数据,探讨了不同溢油污染水体的偏振特性与观测方位角、光源入射角、观测天顶角以及探测波段等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以便为水面溢油污染偏振遥感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