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人们对纺织品的要求不仅满足于美观和舒适,更注重对人体的安全和健康。防护织物是指能使人们防备自然环境(风、雨、雪等)、危险物品和人们在工作或休闲活动中可能遭受的多种危害,具有特殊功能的织物。其包含的功能多,涉及纺织品的范围广,因此,高技术、高性能防护织物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国际市场上,防护织物发展速度不断提高。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开发的极冷地区防护织物、新型防护织物,并对美军委托美国几所大学研究开发的灵巧织物(Smart Fabrics)作了概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高性能防护织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高性能防护织物已成为技术纺织品的重要分支。本文不应用最广的热防护织物和恶劣天气防护织物进行介绍和论述,以期引起有关科技人员的重视,共同研究开发,使我国的高性能纺织品有较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性能防护织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高性能防护织物已成为技术纺织品的重要分支。本文就应用最广的热防护织物和恶劣天气防护织物进行介绍和论述,以期引起有关科技人员的重视,共同研究开发,使我国的高性能纺织品有较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防X射线纤维及织物的研制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将重金属化合物微粉与聚合物熔融共混后纺丝的方法, 可研制出具有X射线屏蔽性能的防X射线纤维,并可进一步加工成织物。本文研究了防X射线纤维和织物的制造方法和性能特点,结果表明,这种织物具有良好的对低能X 射线的防护功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智能温控纺织品的种类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智能温控纺织品是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极富生命力的高科技产品。它不仅能够提高服装的舒适性.而且具有高附加值,能实现高效益。随着高新技术不断引入该领域,人们对服装高档化要求的日益增强和对功能性整理织物要求的提高,开发新型保温调温织物必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芳纶纱线为原材料,设计并织造了8种不同接结方式及间隔跨距的机织物,探讨了接结方式、间隔跨距对消防外层织物的力学性能、热防护性能及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消防服外层织物结构接结点方式及接结双层间隔跨距对织物的热防护性能影响较大,对热稳定性无影响;当采用经纬向都接结,且间隔跨距距离达到15 mm×15 mm时,双层织物具有较好的热防护性能,热防护值达到36.5 cal/cm2。  相似文献   

7.
为了实现纺织品抵御有害环境对人体伤害的功能,达到适用性与安全性统一的目的,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技术就是纺织的后整理工艺,例如防酸面料、阻燃面料、抗油拒水面料等都是通过整理工艺来实现其防护功能的。一、防酸及抗油拒水面料及服装l.防护原理防酸及抗油拒水面料的防护原理基本相同,都是通过整理工艺,改变织物纤维表面的特性。一般液体滴在固体表面,由于液体和固体的表面张力及液体和固体间的相互作用。使液满会形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如图1所示。当接触角0=180°度时,液滴为珠状,是一种理想的不湿润状态,这是织物防护有害液…  相似文献   

8.
消防服是消防过程中保护消防员免受热伤害的必备装备,应具有优异的阻燃性、热防护性及热湿舒适性。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消防服的防护效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消防服织物及其热防护性能原理,本文归纳总结了纤维材料、结构参数、空气层、复合作用、多层织物复合以及后整理技术等影响消防服热防护性能的六个方面的规律,为织物的合理设计和消防服的有效使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阻燃防护机织物是指接触火焰或炽热物体时能防止本身被点燃或延缓并终止燃烧的织物。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阻燃防护机织物主要由两种方法制成,一是用本质阻燃纤维直接织制;二是由普通非阻燃纤维织制,再经阻燃后整理制成。阻燃防护机织物属于功能性纺织品的一种,其作用是避免或降低穿着者受到高温或火焰灼伤的可能性。因此,该织物的首要性能指标是热防护性能。而力学耐久性不仅是功能性服用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了 FFA-2离子交换纤维织物作为氟化物尘毒、酸性染毒气流呼吸防护滤料的可行性。实验表明 :FFA-2材料对 HF和 SO2 的动态吸附容量可分别达到 (5 0~ 1 6 0 ) mg g;气固态氟化物的实际滤除率分别为 96 .6 %和 84 .3% ;用这种功能纤维所制成的防护面具 ,其吸气阻力为2 .1 mm H2 O。由于 FFA-2滤料吸附酸性气体达到饱和后 ,可经化学再生而重复使用 ,预期它对新型尘毒呼吸性防护和在潮湿工作环境下的空气净化 ,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们自身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对纺织品的防护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加之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先进加工技术不断涌现,为高性能防护纺织品的开发提供了条件。本文介绍了警用防护面料纤维材料现状,并对新型材料在警用领域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2.
叙述了Nomex^RⅢA的组成、性能特点,介绍了耐高温阻燃织物的功能性检测方法,对Nomex^RⅢA的阻燃怀、耐热性和舒适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得出:Nomex^RⅢA具有优异的防护性能和良好的穿着舒适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保、安全、健康的要求日益提高,对防御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伤害人体的织物——防护织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具有抗菌防臭、消臭、芳香、磁化、热感、冷感、防紫外线、防X射线、防中子、高吸水等功能的(纺织部门划分的)所谓医用织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Outlast腈纶调温纺织品的应用现状,分析了Outlast腈纶调温纺织品的动态热湿舒适性能,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Outlast腈纶调温纺织品经暂时阻燃整理后作为消防服舒适层与竹浆面料作为舒适层的综合热防护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Outlast腈纶调温纺织品具有优异的调温性能,热湿耦合作用下有效地加速了热湿的传递,将其作为消防服的舒适层具有应用可行性,并能有效地提高消防服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相似文献   

15.
德国Bluche公司在个人化生防护复合织物研发和生产领域处于全球市场领先地位。球型吸附剂是 Blucher 公司的核心技术,这是一种特特殊结构的活性炭。球型吸附剂具有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的特点,其内部的大孔、中孔和微孔结构,构成巨大的内表面积,有利于吸附并牢固键合化学毒剂和其他污染物的分子。在耐用性这一关键要求方面, Blucher 公司的防护系列产品还具有良好的物理损伤稳定性,能满足绝大多数的使用场合对耐洗性的要求。 Blucher 织物也具有很好的的耐磨、防尘性能,特别适用于工业规模的生产过程防护。  相似文献   

16.
多功能智能织物纳米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武装部队(AFAN)的生存能力和机动性对具有多种防护和耐久功能的轻质结构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除了武器、化学(生物化学)鉴别和防护设备及能量系统外,士兵还要携带越来越多的通信设备.因此,制造制服的织物除了具有防护的功能外,还应具有冲击防护、化学(生物)鉴别及传感、化学(生物)防护以及能量产生及存储的功能.这样就迫切需要建立新的材料体系和方法来把物质合成与结构设计结合起来.实验证明,由电纺丝过程制造的纳米级(直径≤100 nm)纤维能实现这样的功能.这些纳米纤维类似于自然界生物体系,以等级结构被组装,最终形成线形、平面形和三维组装体系.把电子聚合物及传统聚合物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热防护织物吸湿状态下的防护性能,以提高织物的安全防护能力,首先,选取热防护织物组成多层组合S-1和S-2,利用热防护性能测试仪,分别测试织物组合S-1和S-2在外层织物不同含水率情况下的热防护性能(TPP)值及二级烧伤时间;然后,建立线性回归方程,描述在4种含水率下织物TPP的变化情况,分析外层织物的含水率对热防护服多层织物组合TPP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所有织物组合,二度烧伤时间和TPP值都随外层织物含水率的增加而明显增加;当外层织物的含水率增加到30%左右时,外层织物的含水率直接影响消防服整体的TPP,含水率越高,消防服的TPP越好。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人体皮肤热模型的热防护服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热防护服热防护性能测试装置基础上,用自行研制的新型耐高温模拟皮肤传感器代替铜片热流计测量通过应急热防护服装面料的热流量,将热流量作为热波皮肤模型边界条件,得到人体皮肤表层下80μm处的温度值,从而得到一定条件下人体真实皮肤达到二级烧伤所需时间,用其评价热防护服用织物的热防护性能,并将热波皮肤模型(TWMBT)的测试值与Pennes模型以及铜片热流计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比较。采用热波皮肤模型分析织物层下的"皮肤"防热时间更接近实际皮肤达到二级烧伤时间值,可较为精确的量化织物热防护性能,为应急救援热防护服装的热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当人们在脱化纤织物衣服时,会听到“噼劈叭叭”的响声,如果是在黑暗的环境中.还能看到闪烁的火花。这是因为在人的身体活动时,两种织物相互摩擦,导致发生了静电放电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了纺织品隔声性能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指标,探讨了织物结构参数对隔声性能的影响。织物平方米重对声波衰减率的影响大于覆盖系数和厚度。织物对声波的衰减作用具有频率选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