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逆境对植物各方面造成的伤害及植物产生的相应反应 ,重点对植物在生理生化上的变化、对抗性生理领域中的一些学说和最新研究结果作了介绍 ,并指出相生相克现象也可作为抗逆生理的一个方面加以研究 ,概念扩展后的抗逆生理学必将在农业、环保等方面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早就知道高剂量的污染物会毒害植物。植物对污染物的反应表现在群落的变化,叶、花、果实的伤害以及生理生化变化。反之,植物的反应可表示污染程度。低剂量污染引起的植物伤害不易觉察,外观无受害症状,但招致植物新陈代谢呈现出明显的生理生化变化。植物生理生化变化会反映出污染水平和污染物的种类。高等植物叶绿素、蛋白质含量和酶活性是空气污染合适的指示剂。酶的选择原  相似文献   

3.
超富集植物的筛选是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技术的核心内容.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Cd胁迫下添加营养元素N、P、K和螯合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对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 L.)的生长反应和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对Cd的吸收积累特征.盆栽试验结果显示,在Cd为10 mg/kg时,添加营养元素N、P、K和EDT...  相似文献   

4.
植物修复及重金属在植物体内形态分析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修复是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的重要方法,因其具有高效、经济及生态协调性等优势而广受关注。当前相关研究主要包括超积累植物体内重金属的迁移转化与形态分析方法,土壤修复后植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实验研究及修复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1)基础研究方面,目前对植物超积累重金属的分子机制、调控原理等方面的研究不够完善;(2)应用技术方面,修复植物的规模化种植、适用的栽培技术、收获物安全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方面仍是植物修复技术发展的瓶颈。因此,目前需要深入研究超积累植物吸收、运输和积累重金属的生理机制,利于植物生长的农业措施以及用于修复的植物收获后的相应处理技术。同时,应结合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形态,对修复后的植物进行合理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以便于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土壤重金属修复植物,大规模推广植物修复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盆栽方式,通过对花卉植物生长状况和各项生理指标的考察,研究了不同污泥施用比对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和万寿菊(Tagetes erecta L.)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施用比不高于5%(质量分数)时对两种花卉植物发芽有促进作用。在前期,对照组凤仙花和万寿菊生长较好,其株高、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高于污泥施用组,丙二醛(MDA)含量低于污泥施用组。而在后期,污泥的施用对两种花卉生长促进作用明显,污泥施用组的两种花卉植物株高和各项生理指标优于对照组,尤其是开花状况显著好于对照组。凤仙花和万寿菊较优的污泥施用比分别为3%~5%和1%~5%。  相似文献   

6.
植物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湿地的可持续运行与发展依赖于合理的植物管理与资源化利用。从植物配置、生长环境和植物收割等方面综述了人工湿地植物管理现状,对人工湿地植物高价值利用方式和效益进行了分析,提出湿地植物气化方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人工湿地植物高价值利用提供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堆肥对南方屋顶绿化植物生长的适应性,探索不同堆肥对混合栽培基质的改良效果,本研究采用5因素4水平正交实验法,以3种堆肥、椰糠、珍珠岩和草炭为基质,以早熟禾、四季海棠、佛甲草和彩叶草为供试植物,通过观测植物株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变化规律,以及添加不同堆肥混合栽培基质对植物生理生长特性的影响,研制出了适用于南方屋顶绿化栽培的最佳组合配方。结果表明,最适宜南方屋顶绿化混合栽培基质的配方为A2B2C3D2,即四季海棠、园林废弃物堆肥4份、椰糠添加量1份、珍珠岩添加量4份,与本实验处理6最接近。该研究对合理配制混合栽培基质,提高南方屋顶绿化栽培的成功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估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因其排放量大、化学活性高,对大气环境质量、气候变化以及碳循环等方面均影响很大。主要从中国BVOCs的来源、组成、合成和排放机制,不同树种BVOCs排放速率,不同尺度BVOCs排放量的估算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评述,并展望了BVOCs排放估算在今后的发展,以期在大气污染防治角度对植物的合理选择和配置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土壤重金属的植物污染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国土壤重金属污染加剧的趋势,为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和保障农产品安全,提出了土壤重金属的植物污染化学研究领域.结合多年的研究工作,从土壤重金属的植物根际化学行为、土壤重金属的植物吸收与解毒机制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交互作用等方面简要阐述了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的分布、存在形态、迁移转化、累积及生物学效应和控制规律的研究进展,并对将来的植物污染化学理论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污泥耐受性草本植物的筛选及其对重金属Cu、Zn的富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植物修复污泥中重金属污染的可行性,配制不同污泥含量的介质土开展盆栽实验,对从河南、云南和上海等地收集的抗逆性强的19种草本植物进行污泥适应性筛选;研究了植物对污泥的生理响应及其对重金属Cu、Zn的吸收和分布.结果表明,上海市浦东新区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农用是可行的,农用时污泥比例应控制在60%以下;筛选出三叶鬼针草、稗子、荆芥和金叶马兰4种污泥耐受性植物;三叶鬼针草具有修复重金属Cu、Zn污染土壤的潜力;稗子具有修复重金属Zn污染土壤的能力;金叶马兰具有修复重金属Cu、Zn污染土壤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石油烃对翅碱蓬生理特性的影响及植物-微生物联合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实验,测定在低浓度石油烃浓度下翅碱蓬的生长生理指标及沉积物和翅碱蓬中石油烃含量的变化,研究石油烃对翅碱蓬生理特性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及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翅碱蓬抗氧化酶能够快速提高活性来抵御逆境,植株还可通过增加其叶绿素含量等来适应或补偿逆境造成的损失。同时还发现,当植物处于石油烃污染沉积物时,它体内污染物的分布会与自然情况下有所不同,自然情况下分布为茎>叶>根,受污染时分布为根>茎>叶,该结果可以作为判断沉积物是否受到污染的依据。实验的不同处理(加植物加菌组、只加菌未种植物组、种植物未加菌组)去除率分别为70.87%、63.66%和60.26%,翅碱蓬-降解菌处理的沉积物中石油烃残留浓度最低、去除量最高,表明植物-微生物联合作用更有利于石油烃污染沉积物的修复。  相似文献   

12.
植物监测在某些方面具有理化监测不可替代的优势,利用植物监测来评价环境污染状况和处理环境污染纠纷已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植物监测与评价的方法尚需标准化和规范化,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述了因臭氧引起的植物伤害的防护方法及机理.防护方法包括:1、选育抗臭氧的植物品种;2、调节矿质营养;3、喷洒表面覆盖物;4、使用防护剂。本文对各种防护方法及各类防护剂的防护机理也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特别是近年来国外研究较多的新型防护途——乙烯二脲(EDU)给予了重点介绍.今后在臭氧对植物影响方面研究的发展趋势是选择高效低毒、廉价兼多用途的防护剂.  相似文献   

14.
土壤植物系统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本文对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背景值、环境容量、迁移转化及污染的生态效应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国情提出了今后这一领域研究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各项生长和生理指标考察,研究了在土壤中施用城市污泥对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和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的生长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中添加污泥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是复杂的,且对不同的植物影响有异;通过对植物株高、干质量、鲜质量、叶绿素、可溶性糖、丙二醛(MDA)含量的分析可得,当污泥施用量不超过10%(质量分数,下同)时,在2种草本植物的生长前期都没有表现出促进作用,这是由于植物的生长对污泥需要一定的适应期,适应期过后,其生长逐渐加快,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当污泥施用量达到15%时,污泥对2种草本植物生长表现为抑制和毒害作用,当施用量为30%时,黑麦草种植20d左右出现死亡现象,高羊茅则生长矮小、长势缓慢。总之,对于黑麦草最优的污泥施用量为5%~10%,高羊茅最优为5%。  相似文献   

16.
康定柳对铯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及富集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探讨康定柳(Salix paraplesia)在水培条件下对铯胁迫(133Cs+浓度0、50和200μmol/L)的生理生化响应和富集修复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铯胁迫造成了植物的过氧化损伤,且与胁迫浓度呈正相关;植物通过提高渗透调节能力(Pro)和抗氧化能力(SOD、POD和CAT)应对铯胁迫,但高浓度铯胁迫却显著抑制了植株抗氧化系统的作用。从植物光合荧光指标和叶绿素含量来看,低浓度铯能促进植物叶绿素合成且对光合能力影响不大,而高浓度铯胁迫则抑制了植物叶绿素的合成及光合能力。此外,与对照相比,低浓度铯胁迫能够显著促进植株的茎长,而高浓度铯胁迫则显著抑制了植株的生物量、根长和茎长,对植株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明显。康定柳对水体中铯的富集量和富集系数均表现为根茎叶,铯主要富集在植株根部,且在高处理浓度下,植株富集量最高达到2.235 8 mg/g DW。表明康定柳对水体中铯的污染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修复潜力。  相似文献   

17.
植物修复--大面积低剂量放射性污染的新治理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放射性污染是当今难以治理的环境污染问题,对于大面积低剂量的放射性污染,植物修复是种较适用的新型治理技术.系统阐述了植物修复技术的概念与内容,对放射性污染植物修复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植物修复的优缺点进行了重点评述,并对这技术在未来放射性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与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藻类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地球上最庞大的生物群体,藻类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述评了藻类在固定二氧化碳、去除有毒有害物质,去除难降解有机物、吸附重金属等方面的作用,并从制油,提取色素、藻胆蛋白、生理活性物质等方面评价了藻类的资源化用途,最后对其资源化利用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及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污染是当今面临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常规的土壤污染物理化学治理技术 ,如客土换土法、冲洗法、热处理、固化、玻璃化、动电修复法等 ,由于其技术要求高或经济成本高昂 ,对土壤结构的扰动破坏较严重 ,因而 ,大规模推广应用存在较大问题。重金属超累积植物的不断发现 ,使人们认识到有可能利用植物于土壤污染的治理修复。自 2 0世纪 90年代起 ,植物修复成为环境污染治理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性课题。研究表明 ,通过植物的吸收、挥发、根滤、稳定等作用 ,可以净化土壤或水体中金属污染物 ,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近 10年来 ,在超累积植物的找寻培育、植物根际微生物共存体系研究、植物对重金属的耐忍性、超量吸收及其解毒机制以及植物修复的工艺技术方面已有不少研究 ,并取得长足的进展 ,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有可能使植物修复技术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红萍在植物治污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治污是利用植物清除土壤和水中的各类污染物 ,进行环境治理。水生蕨类植物红萍具有一定的耐污能力 ,可以通过植物活体的富集作用和干体的物理吸附作用 ,从溶液中吸附多种重金属元素及通过植物挥发作用 ,将吸入的硒盐转化为挥发态。在污水中养萍可以去除COD和进行生物脱氮除磷 ,并设计出相应的养萍盘和生物稳定塘系统进行废水处理 ;利用红萍干体填充的滤柱可以用于电镀污水中一些重金属元素吸附回收。本文对红萍近年来在植物治污方面的应用和研究进行了描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