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论证了1604年台湾海峡的一次强震—泉州大震的参数。提出它可能是一次特殊地震—低频地震,并就低频地震发生的条件,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及前兆现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福清市地处福建沿海泉州-汕头强震活动带北段,历史上曾受到泉州海外1604年7.5级大震影响,1918年的南澳岛海域7.3级地震影响,其影响烈度均为Ⅵ度,本市及临近市县也多次发生有感地震,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604年泉州海外721级大震进行反演,得到该次地震在泉州东、西塔塔址的基岩水平峰值加速度和基岩水平加速度反应谱;然后,结合试验测定的场地岩土力学性能,采用一维等效线性化波动法计算土层地震动反应,得到塔址地表水平加速度时程;接着,基于MATLAB平台,结合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采用Wilson-θ法自编程序,对东、西塔进行结构弹性时程动力分析,并根据史料记载的东西塔在这次地震中的破坏状况,得到东、西塔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与相关文献的结果相比,两者数值上相差不大,但本文的分析方法更符合当前的认知水平。本文结果可供古石塔抗震变形验算和震害预测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新编 M_3>4(3/4)级历史地震目录及1970年以来 M_L>4.0级地震目录,对渤海及其邻区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图象及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等值线显示该区地震主要受北西向天津—蓬莱断裂带和北北东向郯庐断裂带及其分支断裂的控制,而北西带的活动性更强烈;1970年以来4级以上地震在空间上沿活动构造带定向迁移与丛集,而以活动构造为基础划定的统计单元内4级以上地震随时间呈线性、指数或幂函数增长三种类型;海城和唐山大震发生于4级以上地震局部集中且呈指数增长过程中。结合地质构造及岩石破裂实验,讨论了上述地震现象的构造物理涵义及地震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5.
云南地震活跃期的大震加速律及对未来三年大震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太阳活动与地震相关性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在周期性太阳活动的调控下,地震活动也显示出明显的周期性演化。地震除存在11年周期外,还存在22年周期,后者形成了本世纪以来地震的4个活跃期和4个平静期。云南在地震活跃期中,大震的时间间隔有愈来愈缩短的趋势,并按Tx=ΔT1/2的规律演化。在一个活跃期中,最后一个大震的时间间隔比这个规律规定的时间间隔更短。如果某个大震的爆发时间与由这个规律预测的时间相差(一般是提前)50%以上,就意味着本地震活跃期的大震从此结束。根据这个规律,对云南未来三年的大震趋势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6.
上接地柱为山地掉层结构的薄弱部位,掉层结构的破坏模式表现为上接地柱的率先破坏。对普通框架、掉层框架、带拉梁的掉层框架和采取改进措施的带拉梁掉层框架4个算例进行大震弹塑性分析和易损性分析,对比各结构的破坏模式和改进措施的效果。结果表明:与普通框架结构相比,普通掉层框架抗倒塌能力较弱,上接地楼层柱延性需求很大,大震下率先发生破坏;增设拉梁对掉层框架结构的破坏模式有一定的影响,但效果不太理想,且增设拉梁不能提高结构的抗地震倒塌能力;采取改进措施的带拉梁掉层框架结构效果非常显著,破坏模式和抗地震倒塌能力接近于普通结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新疆几次历史大震为例,结合亚洲大陆其它一些大震对地震滑坡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以此作为古地震滑坡的鉴别标志,在新疆发现了多处古地震滑坡。本文根据1812年新疆尼勒克8级地震震区的两次古地震滑坡的分布、规模,滑坡壁下崩积物,滑坡舌所掩埋的古地面的 C~(14)年代测定,对两次古地震事件的参数和大震复发间隔进行了估计,并对利用滑坡壁坡角估计其发生年代的效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1988年澜沧—耿马强烈地震中邮电通信系统交换、传输、用户终端、房屋等破环情况,以及由此引起的对生产、生活和抗震救灾工作的严重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强震通信保障对策,对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大震灾害通信对策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 19990 92 1台湾 7.6级大震前浙江省地倾斜异常特征 ,并结合预报过程进行较深入的分析。认为这些前兆异常应属台湾 9.2 1大震引起。这对识别分析今后该区域出现同类型的前兆信息 ,为地震时空强预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灾害学》1995,(3)
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7.2级大震对我们的启示日本版神7.2级大震对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1)必须认真贯彻我国确定的“以预防为主,综合防御”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全面做好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地震救灾与重建这四个环节的工作。(2)...  相似文献   

11.
在太阳活动与地震相关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周期性太阳活动的调控下,地震活动地显示出明显的周期性演化。地震除存在11年周期外,还存在22年周期,后者形成了本世纪汉来地震的4年活跃期和4个平静期。云南在地震活跃期中,大震的时间间隔有愈来愈缩短的趋势,并按Tx=ΔT^1/2的规律演化。在一个活跃期中,最后一个大震的时间间隔比这个规律规定的时间间隔更短。如果某个大震的爆发时间与由这个规律预测的时间相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存第一座古海港大石桥——泉州惠安洛阳桥,始建于1059年北宋年间,经历1604年泉州湾8级特大地震、1607年的6级左右二次强余震,桥虽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但至今桥基与桥墩多数仍原貌犹存。其抗震秘诀是水下桥基  相似文献   

13.
地壳垂直形变场与强震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不同时期的地壳垂直形变速度,研究了中国大陆地壳的垂直演变特征,结合1965~2005年中国大陆地区M≥7级的大震,研究了垂直形变演变与强震活跃时间段和相对平静时段的关系。并且依据1951~1990年中国大陆垂直形变速率图计算分析了垂直形变速率梯度,研究了高梯度带与大震的分布关系。中国大陆垂直形变速度的演变表明,在中国大陆出现NWW向的上升带和下降带相间分布,而且以上升为主,西部呈现“南升北降”等形变特点时,中国大陆的大震活动也相对活跃,当大面积下降变化为主,尤其是青藏高原表现为下降时,大震相对平静。M≥7级的地震绝大多数发生在水准网控制的高梯度带上,发生在不同高梯度带的交汇部位,转折部位、或者局部变化较突出的附近地带。  相似文献   

14.
《防灾博览》2003,(2):7-9
大震突至 2003年2月24日,6.8级地震突然袭击了新疆巴楚——伽师一带地区。瞬间,房屋倒塌、人员伤亡、吃水困难、电路中断,时值寒冷的冬季,当地老百姓即刻陷入了极其困难的境地。  相似文献   

15.
体积式应变仪能记录全球大震,根据江苏体应变数字台网记录的全球大震波形,给出了测定地震尾波衰减系数、台网震级公式、震级标准差以及单台校正值的方法。由衰减经验关系lgA=G-klgτ导出的地震尾波应变双振幅A随尾波推移时间τ的衰减系数k=1.415,并取得以M(PEK)震级为基准的地震尾波应变台网震级公式MDC=4.02+1.04lgτ+0.74lgA±0.02,给出了江苏5个体应变台站的震级校正值,计算了近年内全球发生的35个地震震级值,平均震级标准差为0.11。尾波多点测量改善了7.6级以上大震MDC的精度,用该方法测量全球大震不存在震级"饱和"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渤海和菏泽两个7级以上大震震中区附近地震活动和朔望关系的研究,发现朔望引起的固体潮对该区地震活动具有一定的调制作用。当本省孕育中强以上地震或邻省孕育7级以上大震时,该区小震调制比就出现正异常,表现出对区域地震活动较敏感的特点,可作为监视我省或邻省强震活动的“窗口”。  相似文献   

17.
地震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研究与评价 根据阪神·淡路大震灾后的《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的规定,收集、整理、分析有关行政机关(气象厅、国土地理院等)以及大学有关地震活动的调查结果,地震调查委员会是一进行调查研究和评价的组织。该组织设置在文部科学省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本部内,成员是由15名学识渊博者和有关官厅职员构成,职责是对地震活动进行现状评价和长期评价。自1995年8月起,每月召开一次例会,评价上月的地震活动现状,如遇大震或震群发生,则都召开临时会议。如2000年三宅岛火山喷发引起了新岛、神津岛近海地震群活动,就召开了5次临时会议。设置在委员会的长期评价部会,一直在努力评价活断层或海域发生大震的可能性。最近公布了活断层引起的地震、宫城县近海地震、东南海·南海地震发生可能性的概率。另外,强震动评价部会目前正根据评价结果绘制全国地震动预测地图。1998年已公  相似文献   

18.
一、2016年全球大震活动 2016年全球共发生6.0级以上地震110次,其中8.0级地震1次,7.0-7.9级地震16次.7.0级以上大震发生频率稍低于1900年以来18.3次年的平均水平,最大地震为11月13日新西兰8.0级地震.  相似文献   

19.
采用等效线性动粘弹性模型描述土的动力非线性特性,基于一维等效线性波传法,对泉州盆地地震效应进行了分析;同时,采用修正Martin-Seed-Davidenkov动粘弹塑性模型描述土的动力非线性特性,对泉州盆地非线性地震效应进行了大尺度二维精细化有限元分析,研究了地形地貌和土层横向不均匀性对地震效应的影响。将两种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①随着基岩输入地震动强度增大,地表峰值加速度PGA放大效应总体呈现减小趋势,中震与小震、大震与小震的地表PGA放大系数之比依次为0.83~0.99、0.72~0.97;②该盆地Ⅲ类场地处,基岩、地表起伏不大,且土层横向分布较均匀,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地震效应特征类似;基岩或地表起伏剧烈、土层横向分布明显不均匀的Ⅱ类场地上,二维非线性分析给出的地表PGA放大系数明显大于一维等效线性结果,两种方法得到的地表加速度反应谱及PGA随土层深度的变化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二维非线性分析给出的地表加速度反应谱大多呈现双峰甚至多峰现象,且PGA在土层特定深度处存在聚集效应,使PGA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呈现非单调性。  相似文献   

20.
近10年来苏门答腊俯冲带大震频发,并引发灾难性海啸,使之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特别是2004年和2012年的两次大震所带来的科学问题在许多方面超出现有认识。国际上对苏门答腊地区已开展了大量的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应用了许多新方法并取得了许多新认识。解读苏门答腊的构造背景和地质演化史对于认识俯冲型大地震的产生机理是必要的,对此类地震的发生过程和规律的研究,对于理解海啸产生的条件和防灾减灾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苏门答腊地区的地震活动和深部构造进行了详细分析,对近年关于该地区的世界性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梳理出若干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进而提出开展苏门答腊俯冲带地震3D层析成像的具体实施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