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厌氧流化床单室无膜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径40 mm、高600 mm的液固厌氧流化床空气阴极单室无膜微生物燃料电池(MFC)中,分别以污水和椰壳活性炭为液相和固相,采用间歇运行方式,考察了接种厌氧污泥条件下流化状态和流化床反应器阴极位置对电池产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床层处于流化状态下,电池最大输出功率随污水流速增加逐渐增加至450 mW·m-2,但流速进一步增加则最大输出电功率则逐步减小;而电池欧姆内阻随污水流速增加先减小后增加.另外,实验考察了阴极位置对电池产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于分布板300 mm处的阴极有较好的产电性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目前厌氧流化床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首次采用气动厌氧流化床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并就有机物去除的数学模式以及影响因素作了探讨。当载体选用经过强化处理的固定化微生物颗粒时,试验结果表明,对进水COD浓度为10,000mg/L左右的人工污水,当容积负荷为20kgCOD/m~3·d时,COD去除率可达85%,进而确定在温度、水力停留时间、进水COD浓度、容积负荷四个因素中,温度对COD去除率影响最大,容积负荷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3.
厌氧氨氧化电子受体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研究发现,除已经证实的硝酸盐外,常规生物反硝化反应的两种中间产物亚硝酸和N2O也能用作氨厌氧氧化的电子受体;厌氧氨生物氧化的主要产物为N2.  相似文献   

4.
对多孔球为填料的三相流化床进行冷态试验研究,研究不同工况下气体空塔流速、填料静止高度、喷淋密度等因素对流化床阻力特性和脱硫效率的影响.试验表明,用多孔球替代空心球做填料,不仅可以消除空心球在流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可以适当提高脱硫效率.  相似文献   

5.
许多研究致力于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去除水环境中污染物方面的应用.生物炭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大的孔隙率、低成本和来源广等优势,生物炭与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结合在处理水中污染物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因此,了解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对水中污染物去除的作用机制对于其在环境修复和废水利用中的应用至关重要.文章综述了微生物固定化方法、载体的...  相似文献   

6.
土壤石油烃污染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之一。生物修复技术具有绿色、低碳、低成本的显著优点,发挥植物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是提高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效率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植物在污染土壤中的存活率以及保持微生物的活性,以观赏园艺植物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作为修复植物,结合种子包衣技术和微生物固定化技术,使用包衣材料海藻酸钠10.0g·L-1膨润土35.0 g·L-1以及生物炭8.00 g·L-1,交联剂氯化钙50.0 g·L-1,采用包埋-交联法先对凤仙花种子包衣处理,然后以凤仙花种子包衣为载体固定化石油烃高效降解菌琼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unii,Hsr2a),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在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s,TPHs)质量分数为10.4 g·kg-1的条件下,凤仙花种子包衣载体固定化微生物对土壤TPHs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40 d盆栽修复,包衣处理的凤仙花较裸种凤仙花植物长势更好。通过对比不同...  相似文献   

7.
固定化微生物对养殖水体浮游生物的影响及生物除氮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研究了固定化微生物(含有光合细菌、芽胞杆菌、硝化细菌以及反硝化细菌)对养殖水体中藻类和浮游动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以及水体氮素等理化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化微生物处理后,水体中藻的种数增加,藻类细胞(或丝状体)数量及生物量减少;水体中浮游动物种类和生物量增加,从而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发生了变化.微生物经固定化处理后,脱氮率高,有效期长;小球内固定化微生物总数和与脱氮速率呈正相关,其回归方程为y=-6.23×10-3 1.86×10-5x;固定化微生物处理可以显著降低水体的总氮、氨态氮和硝态氮的浓度,其含量分别是对照的40.8%、36.5%和45.9%.图3表1参10  相似文献   

8.
采用古细菌特异性引物ARC21F/ARC958R对污泥样品的总DNA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克隆、序列分析等,研究了降解2,4-二氯酚(2,4-dichlorophenol, 2,4-DCP)的厌氧颗粒污泥-悬浮载体生物膜反应器(Anaerobic granular sludge-suspended carrier biofilm reactor, ASBR)中古细菌的种群分布.结果表明,接种污泥和ASBR各层污泥中存在共有的古细菌: Methanothrix soehngenii和Uncultured archaeon等, M. soehngenii、uncultured archaeon TA05和uncultured archaeon TA04在接种污泥和ASBR各层污泥中的分布为:接种污泥的丰度<上层的丰度<中层的丰度<下层的丰度. uncultured archaeon 44A-1、uncultured archaeon 39-2、uncultured archaeon 46-1和uncultured archaeon 69-1的分布为:接种污泥的丰度>上层的丰度>中层的丰度>下层的丰度.经2,4-DCP驯化后, ASBR上层悬浮填料区出现特有的古细菌unidentified crenarchaeote等,下层厌氧颗粒污泥区特有的古细菌为uncultured archaeon ZAR106等.接种污泥特有的6种古细菌Methanosaeta concilii等经2,4-DCP驯化后消亡,污泥中古细菌多样性减少,以下层颗粒污泥中古细菌种群丰度的变化最为明显.图2表2参21  相似文献   

9.
生物滤塔处理VOCs的挂膜启动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中试规模的生物滤塔的两种填料挂膜方法的试验研究 ,表明填料接种后可以直接装入生物滤塔 ,进行直接通气挂膜 ,该方法符合生物膜在载体表面的固定机理和形成过程 ,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系统启动。本文同时论述了影响挂膜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新型厌氧好氧一体化生物反应器对发酵废水进行了中试处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系统总有机负荷最高可达到8.88kg(COD)m-3d-1,系统去除率稳定在88.10%~96.88%,说明反应器处理效率高,抗冲击能力强.反应器结构合理,利于保持丰富、高活性的微生物,反应器厌氧区颗粒污泥TS高达83.9gL-1,VS/TS为56.9%~57.4%,比产甲烷活性为280~350mL(CH4)gvss-1d-1;好氧区固定化微生物TS高达64.03gL-1载体,VS/TS为94.02%~94.30%.反应器各功能区对废水的降解过程分析,说明反应器厌氧区和好氧区一体化结构合理,可将废水逐级降解,从而保证整个系统的处理效果.图8表4参11  相似文献   

11.
COD对颗粒污泥厌氧氨氧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了COD对颗粒污泥厌氧氨氧化反应的影响,并对颗粒污泥的厌氧氨氧化脱氮性能进行了分析.厌氧颗粒污泥取自实验室长期运行的EGSB生物脱氮反应器,实验用水为人工配水,以葡萄糖为有机碳源;主要考察了COD对NH4 -N、NO2--N、NO3--N和TN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水不含COD时,反应器对NH4 -N、NO2--N和NO3--N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12.5%、29.1%、16.1%和16.3%;当COD浓度分别为200mg/L、350mg/L和550mg/L时,反应器对NH4 -N的去除率分别为14.2%、14.2%和23.7%,对NO2--N的去除率均接近100%,对NO3--N的去除率分别为94.5%、86.6%和84.2%,对TN的去除率分别为50.7%、46.9%和50.4%,COD去除率分别为85%、66%和60%.分析发现,在反应初期,氨氮的去除主要通过厌氧氨氧化过程实现,随着反应的进行,反硝化菌活性逐渐提高,传统的反硝化过程占优势.同时还观察到,在反应初期COD对氨氮去除的抑制作用非常明显.图2参21  相似文献   

12.
硝基苯废水的厌氧-好氧基本实验与工艺理论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含硝基苯( N B) 废水的水质特性,利用自然驯化和诱变驯化得到的两株厌氧菌 Bacteroides distasonis( 吉氏拟杆菌) 和 Bacteroides merdae( 屎拟杆菌) ,采用厌氧填充床- 好氧污泥床相结合的 A/ O 工艺使 N B 得到彻底降解.研究表明:利用吸附能力强的活性炭作为厌氧填充床的载体,可以在短期内使高效菌挂膜;在影响填充床厌氧处理效果中,t H R和进水p H 值是主要影响因素,而 N B 质量浓度ρ( N B) 和θ/ ℃次之.实验结果表明:进水ρ( N B) 为300 ~800 mg/ L, C O D Cr 值为1 500 ~3 500 mg/ L,色度为100 ~250 倍,经过厌氧填充床控制t H R= 24 h ,硝基苯转化率大于90 % , C O D 去除率为20 % ~30 % ;在好氧污泥床中继续曝气12 h ,则总 C O D 去除率为60 % ~70 % ,色度去除率大于70 % .连续90 d 用氯霉素制药厂实际废水处理运行结果亦显示本工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