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体自净系数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总结国内外关于水体自净规律研究的基础上,简述了影响水体自净的各种主要因素,选择水文、水质监测资料齐全的河段及库段,应用水质模拟方法,优选出水体耗氧系数K_1和复氧系数K_2,通过室内实验分析,求得实验条件下的K_1和K_2值,对比分析室内实验数据和野外监测成果,得出不同水体耗氧系数K_1及复算系数K_2的计算公式,可为生产实际服务。  相似文献   

2.
描述北方河流封冻期BOD-DO动态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定量地研究了北方河流封冻期BOD-DO的动态变化规律。提出了一种描述这一动态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形式,并且根据在图们江上收集到的实测数据,利用参数估计方法确定了模型中的耗氧系数K_1、复氧系数K_2和BOD沉淀-再悬浮系数K_3.通过实测数据对该模型进行检验的结果证明,它能较好地反映封冻期河流中的BOD-DO动态,可以做为这一时期水质预测与控制的基础。 用数学模型来描述封冻期河流中BOD-DO的变化规律尚属初次,所提出的模型结构形式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紊动水体大气复氧系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影响水体中溶解氧浓度的大气复氧速率的主要因素,系统分析了自1924年以来国内外对紊动水体复氧系数的理论和实验和发展过程及其研究成果,对其中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目前众多的复氧理论和公式大多不能直接用于天然河流,要通过复氧实验确定复氧系数,并对今后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河流复氧规律及其机制,研制出改变河道局部水流流速的深控型水平推流曝气装置,并使用该装置在天津市外环河中进行原位试验,探究人为扰动对河流复氧系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装置工作时纵向流速提高至40cm/s,最大增幅22倍;水体溶解氧浓度提高0.6~1.7mg/L,约10%.研究发现,经典的Owens等5组河流复氧系数经验公式均低估了扰动下的复氧系数,试验均值约为49.5d-1,是理论值的10~100倍,即河流复氧在人为扰动下发生激增现象.分析成因表明,湍流动能与河流复氧系数显著正相关,区别于自然流动,人为扰动提升了水体纵向和垂向湍流动能,加速了中下层水体溶解氧扩散,提高了复氧率,进而发生了复氧激增现象.研究成果为提升城市河流水质的水力学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中,通常要运用S-P模式来预测有机污染物在河流中降解的情况,模式运用中自净系数k1,k2(k1,耗氧系数;k2复氧系数)的确定是关键,文章运用“改进梯度法”自编程序,打破传统模式,同时求解k1,k2,使得在同一河流中,k1,k2有较好的系统性和内在联系,通过实际应用验证,其灵敏度,可靠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杨星宇 《环保科技》2002,8(4):31-35
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中 ,通常要运用 S- P模式来预测有机污染物在河流中降解的情况 ,模式运用中自净系数 k1 、k2 ( k1 :耗氧系数 ;k2 复氧系数 )的确定是关键 ,文章运用“改进梯度法”自编程序 ,打破传统模式 ,同时求解k1 、 k2 ,使得在同一河流中 ,k1 、 k2 有较好的系统性和内在联系 ,通过实际应用验证 ,其灵敏度、可靠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紊动水体复氧规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紊动扩散理论及气液界面质量传递过程,在对流场精确描述和对表面传质系数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三维紊动水体复氧模型。模型充分考虑了流场及紊动特性对复氧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复氧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新型人工湿地的工艺特点,并对自然跌水复氧和自然沟槽复氧两种复氧方式的复氧效果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5m高的跌水,其复氧量在2.2mg/L-3.3mg/L之间,且由复氧数学模型得出复氧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沟槽的复氧效果与槽长呈正比关系,且4m沟槽的复氧量可达到3.0mg/L;试验得出跌水复氧的效果要优于沟槽复氧。  相似文献   

9.
综合调水对苏州河DO影响作用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苏州河水系水质状况的特点,建立了河网水动力、水质模型.对大气复氧系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利用1999年实测水文水质资料率定模型,结果表明,计算值同实测值吻合较好.对综合调水对苏州河水系大气复氧系数和D O的影响作用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综合调水可以增加河道流量,提高河道复氧能力,并能提高河水的D O浓度.  相似文献   

10.
城市污染河道水体复氧技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回顾国内外河道水体复氧技术研究基础上,总结河道水体复氧技术研究进展,归纳水体复氧技术的类型、各种复氧技术的复氧效果及影响因素,指出现有复氧技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河道水体复氧技术研究进行展望,提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1.
同时用板材的加工硬化指数n值与各向异性系数r值对极限翻边系数K_(f,c)和极限胀形系数K_(b,c)的定量预报作用和公式;K_(f,c)=1/((1+r)n+1),K_(b,c)=(1+r)n+1.从而获得了板材拉伸类冲压成形性能用r×n去作非线性关系评定的实验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2.
环境地学     
X143 200101284紊动水体复氧规律研究/李然…(四川大学高速水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学报/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一20(X),20(6)一723一726 环图X一9 根据紊动扩散理论及气液界面质量传递过程,在对流场精确描述和对表面传质系数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三维紊动水体复氧模型。模型充分考虑了流场及紊动特性对复氧影响。图4参7X1442(X) 101285黄土高原南部土壤退化机理研究/李光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环境学院)//云南环境科学/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所一2000,l9(增刊)一89、92 环图X一98环境地学~~…  相似文献   

13.
河水中水合肼降解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室内及室外实际河流的监测,证明了水合肼的降解符合动力学一级反应。降解速度受水温、微生物、溶解氧、pH等因素影响,水温高,有微生物的存在,富氧及pH在6—8之间的条件下,降解速度快。温度对降解的影响符合K_T=K_(20)θ~((T-20))公式。利用微机计算出K_(20)与θ,结果pH为6时K_(20) 0.0281~1/h,θ1.045,pH为8时K_(20) 0.021~1/h,θ1.036,计算与实测降解系数平均误差分别为1.17%和-10.7%。在所实验的河流中,水合肼的降解系数为0.300~1/h平均误差为-5.87%。  相似文献   

14.
稳定塘中氧传递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稳定塘污水处理过程中,氧是有机物好氧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塘中氧的来源有藻类光合放氧和大气复氧。本研究通过有光无光对比试验、大气复氧试验及对实际稳定塘中运行数据进行总结研究,定量分析藻类光合产氧和大气复氧量,计算在稳定塘中有机物的总去除量中各部分所占的比例,确定出大气复氧是稳定塘中氧传递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河流中BOD-DO动态的数学模拟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河流中BOD—DO动态的数学模拟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图们江,利用在图们江上取得的实测数据建立了江中BOD—DO动态的数学模型。在所得到的模型中,耗氧系数κ_1,复氧系数κ_2,BOD沉淀-再悬浮系数κ_3被表达为流量与水温的函数。表达式中的参数通过系统识别与参数估计方法确定,因此能较好地反映河流的地理环境特点。特别是κ_3的表达式,它以流量为自变量,用一个单一的解析函数同时描述了江中的沉淀与再悬浮现象,具有独创性。 本文所提出的BOD—DO动态模型可以做为图们江水质规划与管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跌水曝气高度、流量与复氧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工湿地床体内部缺氧是限制其去污效果的关键因素,而跌水曝气是改善人工湿地床体内溶解氧状况的有效措施之一。跌水曝气复氧效果和跌水高度及跌水流量有关。通过增大跌水高度增加曝气时间,从而使复氧量增加。但复氧量的增加趋势随跌水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平缓,在2.5m左右能达到较好的跌水曝气效果。此外,设置更多更细的出水管道湿地出水变细流可以增加复氧面积,也有利于复氧。  相似文献   

17.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1):32-40
为提高稻田退水中溶解氧含量,并拦截稻田退水中土壤颗粒,文章设计研发了集扰流增氧与土壤颗粒拦截于一体的稻田排水口复氧集土池装置。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筛选出溶解氧增加效率、浊度降低效率最优的复氧集土池形式和尺寸;通过田间试验测试复氧集土池装置对稻田退水中溶解氧增加、浊度降低及氮磷污染物拦截的效果。室内模拟溶解氧增加效率试验结果表明,三角堰形式复氧集土池溶解氧增加效率均高于平板形式复氧集土池(p0.05),且0.30 m高度三角堰形式复氧集土池溶解氧增加效率最高,为13.79%。室内模拟浊度降低效果试验结果表明,0.30 m高度三角堰形式复氧集土池浊度降低效率最高,为71.40%。田间试验结果表明,0.30 m高度三角堰形式复氧集土池在田间试验中溶解氧平均增加效率为7.45%,浊度平均降低效率为56.64%,总氮、总磷降低效率分别为31.02%、74.05%。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确定复氧集土池的最佳尺寸(长×宽×高)为0.30 m×0.20 m×0.30 m;在田间试验中其复氧效果可以增加7.45%,浊度降低56.64%,单位体积退水中总氮、总磷负荷削减量为261.09、160.77 mg/m~3,单位体积退水中总氮和总磷污染物拦截率为31.02%和74.05%。复氧集土池可促进稻田退水的水质净化,简单易行,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高铁酸钾(K_2FeO_4)对处理活性污泥脱水性的效果,重点考察了不同pH和剂量条件下,K_2FeO_4调理对污泥过滤脱水特性和胞外聚合物(EPS)分布和组成的影响,以深入认识K_2FeO_4调理污泥的反应机制.研究表明,K_2FeO_4调理效果随pH值的降低而改善,其不仅有氧化裂解作用导致结合型EPS(BEPS)释放,同时其还原产物三价铁离子兼具混凝功效,能够通过电中和与界面吸附去除部分溶解性EPS(SEPS),同时压缩EPS结构,增强污泥絮体结构.此外,当pH值为3,K_2FeO_4投加量为0.1 g·g~(-1)(以TSS计)时,污泥过滤脱水速率和程度均达到最佳.过量投加K_2FeO_4(0.2 g·g~(-1),以TSS计)后,BEPS大量释放,污泥过滤阻力增加,脱水性能恶化.  相似文献   

19.
这篇文章评价了负荷,停留时间及温度对一级BOD降解系数K_1的影响。把由污水塘半连续流动的实验室装置得出的K_1值引进了多级连续流动反应器的计算公式,将BOD去除率的计算值和由三个大型多级塘系统得到的经验值之间进行比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r=0.92)  相似文献   

20.
采用间歇试验研究了微量NO2氛围下,好氧、厌氧氨氧化复合颗粒污泥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微量NO2能提高O2反应活性,强化好氧氨氧化过程.反应动力学可用Andrews方程描述,NO2半饱和系数和抑制系数分别为1.32,7.11μmol/L.NO2强化厌氧氨氧化过程动力学模型中最大强化系数为43.5,NO2半饱和系数和抑制系数分别为16.9,0.348μmol/L,基础速率系数为0.024.建立了NO2强化完全自营养脱氮动力学模型,并对EGSB反应器中脱氮过程进行了模拟,当DO为0.6mg/L,NO2为3.0μmol/L时,总氮去除率达最大值.根据模拟结果优化反应器运行条件,总氮去除率由26.86%~31.65%提高到58.83%~63.08%,总氮平均去除速率由0.113 kg/(m3·d)提高到0.234kg/(m3·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